古玉界:传世高古玉之美

椭圆形玉环

战国

外径3.9~5.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无瑕,光泽莹润。器体呈长椭圆形,表面减地浮雕勾连云纹,并有少许斜阴刻线装饰。两面纹饰相同。此器玉质优良,形制特殊,为战国玉中精品。

长方形玉管(2件)

战国

左:长4.6、宽1.4、厚0.7、管径0.5~1厘米

右:长4.9、宽1.5、厚0.7、管径0.5~1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受沁白化,附着有朱砂。长方形管壁,椭圆形管孔。管壁正面凸起,中央纵贯一道凹槽;背平,中部有牛鼻穿。

谷纹玉环(2件)

战国

左:外径9.3、孔径6、厚0.4厘米

右:外径10、孔径5.1、厚0.4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左:玉质白色,有浅黄色沁。两面满刻谷纹。右:玉质青色,外缘有一处黄色沁斑。两面饰谷纹,莹润光亮。

玛瑙环

战国

直径3.2、厚0.8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淡红色玛瑙质,光亮透明。圆环状,璧面小孔大。器表光滑,边沿稍残。内孔边缘斜削,外周边缘两面向中间收尖,截面为六角形,器身光素无纹,形制规整。这种六角形玛瑙环多见于战国,具有独特的时代风格。

玛瑙环

战国

直径5.8、厚1.2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灰白色玛瑙质。雕琢成环形。内壁较厚,有双层抹角,外壁扁平斜倾。环体细润晶莹,制作细致,磨制光滑。

绳纹玉环

战国

高4.7、宽6、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身布满红褐色铁锈沁。雕琢一绳纹玉环,环外出郭镂雕,上部为勾云纽,两下侧镂雕两两相对的龙首,已抽象化。造型较为少见。

龙首形玉带钩

战国

长17、宽0.9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整体作龙形,钩首为龙头,背有长方形纽,通体饰卷云纹。战国时期,武士一般都在腰间束一条施钩的革带,至西汉时仍无多大变化。

龙首玉带钩

战国

长11.6、宽1.53、厚1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钩首作龙首形,方头,平嘴,双竖耳。钩身上弧,凸起三组平行弦纹,每组四道,中间一组弦纹下对应一方形纽。

龙首玉带钩

战国

长11.2、宽1.1、厚1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受沁后变灰白色。器为长条状,钩首为龙首,钩身饰突起弦纹,钩身下端正中有一长方形纽。

龙首玉带钩

战国

长7.5、宽2.15、厚1.75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多处沁成鸡骨白色。钩首作龙首状,方头,平嘴,双竖耳。钩身弧形,中央刻两道平行横阴线,钩体下端有一方形纽。

龙首玉带钩

战国

长6.6、宽1.9、高3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色,偏黄,有黑色、褐色沁。钩首为龙首,钩身为长条形,侧视弯曲呈“S”形,尾部略呈圆弧状,钩纽设在钩身下部近尾端,为长方形。造型简洁,通体琢磨洁净光滑,棱角规矩利落,光泽度极强。

龙形玉佩

战国

高4.7、宽6.4、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质地温润,有红褐色沁。玉佩呈片状,镂雕一龙。龙杏眼出梢,角后扬,张口咬住一鳍,鳍呈勾云状翻卷。龙身扭曲呈“S”形,龙爪踩在扭丝形龙尾之上,整器飞扬灵动。

龙形玉佩(1对)

战国

长5.1、宽2.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色青白色,局部有赭红色沁斑。扁片状,以丝锯锼磨出龙形。口微张,尾上扬,眼睛平视前方。龙身中间钻一个圆孔,其中一件孔上有条状磨痕。

龙形玉佩

战国

长20.5、通高11.5、宽6.5、厚0.5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采用璧边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圆弧状。“几”字形龙,龙回首,拱身,卷尾与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圆穿,穿偏龙首侧;龙无目,卷唇,长角后扬,向上翻卷;一足置后腹下。通体以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以谷纹装饰龙身。

龙凤形玉佩 (1对)

战国

上:长27、宽10、厚0.3厘米

下:长26.5、宽10、厚0.3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光洁温润;局部受沁白化。器形较大,呈“风”字形,对称设计,一端为凤,一端是龙,龙、凤共身。龙回首,圆目,斧形嘴,长角向上回卷至龙首顶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圆穿,足置于下腹部;凤昂首,圆目,勾喙,长冠后扬接龙背;曲颈挺胸,展翅,尾部接龙身。均以单阴线勾勒龙、凤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龙形玉佩 (1对)

战国

上:残长23.8、宽9.5、厚0.5厘米

下:残长22.2、宽9.6、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器体较大且厚重,呈 “风”字形,龙首残失,背部拱起,卷尾与背部相接;龙前后腹下各设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做工较粗疏,器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 (1对)

战国

上:长18.7、宽9.4、厚0.7厘米

下:长19.2、宽9.3、厚0.4~0.5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灰绿色,半透明,器表点状受沁白化。龙呈“几”字形,回首,拱身,卷尾。龙长吻向上翻卷,无目,长角后扬且向上折翘;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圆穿;前后腹下各设一足,一爪从背部伸出与吻部相接,一爪置于腹下;龙尾分歧上卷与背部相接。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器表有开料痕迹,做工较粗。

龙形玉佩 (1对)

战国

上:长21、宽10.2、厚0.3厘米

下:长21.2、宽9.9、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深青绿色,半透明,表面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局部受沁白化,有褐色斑。器较厚重,呈“几”字形,龙回首曲颈,唇部向上翻卷;龙角后扬,角尖微向上翘;拱背,背部中央有一穿;卷尾与背部相接,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的躯干部分饰谷纹。左件角、尾、足及身体部位均有残,器表及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

战国

长14.6、宽7.6、厚0.2~0.5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纯净,半透明;一面受沁白化严重。器体较小,厚薄不均,呈“几”字形,龙回首,拱背,卷尾。龙首无目,卷唇,长角后扬上翘;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圆穿;卷尾与龙背相接;下腹处设一足。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的躯干部分饰谷纹。

龙形玉佩

战国

长14.1、宽8.8、厚0.2~0.4厘米

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器表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器呈“风”字形,龙回首,拱背,尾上翘。龙菱形目,张口,上唇向上卷起,以扭丝纹装饰吻部轮廓,长角后扬微上翘;背部中央有一圆穿;卷尾与背部相接;腹下设足。通体饰谷纹。

双龙形玉佩

战国

长5.2、宽2.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质地温润。玉佩透雕,为双龙合体形,中有一穿孔,可系挂。玉佩两侧镂雕出双龙首,龙身相接为一体,龙上唇上卷,下唇内勾,身上阴刻勾云纹。双龙身下镂雕一首双身的蛇形小夔,鳍与尾呈弯钩状。

龙形玉佩

战国

长31.2、宽9.8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铁锈色沁。器呈扁平S状。龙回首,通身周边饰弦纹,内饰谷纹,尾部上翘并饰二字纹,尾残缺。两面纹饰相同。

龙形玉佩(2件)

战国

左:长11.3、宽4.6~7.5、厚0.3厘米

右:长10.3、宽7.8、厚0.4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左:碧玉质,上有黑色小点,微有土沁。此佩为回首蜷伏的龙形。龙首独角、圆目,躯体卷曲,尾部向前回卷。两足向前伸展作伏卧状,龙首有较长的独角,向前出伸并向上旋。龙角、足、尾皆以平行的阴线作为装饰。龙身除雕以阴线纹轮廓外,满饰谷纹。谷纹凸起不高,此器多处镂空,龙头和背部各钻一孔,可供系佩。

右:碧玉质,有黄褐斑点。此佩呈蜷伏的龙形。龙首独角,圆目,躯体卷曲,尾部向前回卷。龙口、龙尾连接处皆雕琢成镂空。其腹部钻有一穿,可供系佩。沿此龙轮廓的边缘雕琢阴线纹。龙身表面饰阴线谷纹。

龙形玉佩

战国

长10.8、宽3.2、厚0.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色泛青绿,黄褐色沁,局部半透明。龙身细长弯曲,翻转扭动呈S形,龙角与龙背相接,龙体满饰勾连云纹,尾及卷毛用粗线条刻划,两面纹饰相同,一面留有制作痕迹。龙体中部有一系孔,供穿缀,是战国玉组佩的重要构件。

龙形玉佩

战国

长18.1、宽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碧色,有绺纹。体扁平。龙回首反顾,蜷曲呈S形。龙独角上勾,圆眼,张口,上吻长而向上旋卷与背连接,下唇内勾,身饰谷纹,周边有棱。两面纹饰相同。

龙形玉佩

战国

长20.8、宽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碧绿色。体扁平。身躯呈S形,张口,口部饰扭丝纹,圆头形上吻,枣核形眼。周缘有边棱,内饰谷纹,尾部平齐。中上部有一穿孔。

龙形玉佩

战国

长12、宽1.3、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赭色沁。器物呈S形,一端为龙首,龙身弯曲,龙尾回卷。龙身扭成绳索纹,中穿一孔。玉龙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韵律,十分少见。

双龙首玉饰

战国

高3.6、宽5.9、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微有沁色。器体为片状,略呈梯形。两端各有一龙首,椭圆眼,上唇上卷。龙身交接共体,镂空,龙身浮雕云谷纹,鳍内弯钩。龙身下出一椭圆环,与双龙首内所打圆孔可共同系挂他物或佩戴。

双龙双螭纹玉佩

战国

高5.3、宽11.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白色和褐色沁。阴刻兼镂雕双龙双螭,龙身曲折迂回,饰云纹,下衬双螭。交错盘绕,繁密有序。龙螭遨游云天,观之令人神驰。

龙形玉佩

战国

长5.6、宽5.8、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玉佩为龙造型,龙首张口卷鼻,口内穿一孔。龙身卷折回环呈方形,上下出龙鳍,分两瓣。龙身饰谷纹。造型独特新颖。

螭虎食人纹玉佩

战国

高3.8、宽6.2、厚0.4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白色沁,器表残存朱砂痕迹,两面纹饰相同。器中部透雕一螭虎,身躯卷曲呈环状。头部伏于一赤裸的女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螭虎头部有双耳,菱形大眼,右爪抓住人的手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躯体两旁透雕两个带有飞翼的神人,神人面部与被食人的面部特征雕刻基本相同,神态祥和肩生羽翅,胸部刻有乳房。两个神人下部雕刻略有不同:一侧神人一腿粗壮,另一腿短小,下连一长尾,尾上刻有勾云纹;而另一侧神人的腿、尾已经连在了一起,其上没有云纹雕刻。螭虎背脊正中有宽带纹,填饰阴线纹,旁饰弦纹。

凤鸟形玉佩

战国

高6.7、宽6.8、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红褐色沁。玉佩造型奇特,边缘以阴刻线勾勒边框,一端雕琢凤首,勾喙,羽冠上扬;尾部上卷,一鳍饰以阴刻线,内卷。器身浮雕涡纹,一边有修磨痕迹,估计为改制玉器。

凤纹玉饰

战国

高6.9、宽5.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红褐色沁斑。器物两面纹饰相同,玉饰造型独特,下部为一半椭圆形框,上有一谷纹玉璧。框内及玉璧外镂雕两两相对的四只凤鸟。玉鸟均呈站立状,但姿势不同。鸟身阴刻细密的网格纹和平行线纹,下框内阴刻S曲线及网格纹、平行线所组成的三角绳索纹。整体纹饰十分精细工整。

龙凤纹玉饰

战国

长7.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有部分褐色沁。器体近圆柱体,上部镂雕出廓凤鸟纹,凤鸟圆眼尖喙,高冠上卷,立于云纹之上。玉柱一端略宽,呈斜坡状,浮雕一龙首,菱形眼,下有须,龙首下方又雕琢一夔凤纹,鸟身及尾翎向上卷曲回转。器之窄端饰绹索纹,器表浮雕勾云纹。

龙凤纹玉佩

战国

长7.8、宽4.5、厚0.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镂雕双龙与双凤,双龙相背,龙杏眼,上唇上卷弯钩,龙角上飘。龙身呈S形弯曲,尾内钩,龙身装饰双阴线卷云纹及水滴纹,内饰网格纹。双凤各攀附于龙身,头内钩,身饰双阴线二字纹。凤首圆眼、勾喙。

龙凤合体形玉佩

战国

长16.5、宽2.2、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已受沁为红褐色。器体呈扁平S形,两面纹饰相同。精工细琢龙凤合体纹饰,一端为龙首,张口,椭圆形眼,上唇向上卷曲,下颚短,脑后凸起一角。一端为凤首,勾喙、杏眼,一爪向上弯曲。龙凤共用一身体,中部从头至尾蜿蜒一小蛇。两边阴刻双S纹、勾云纹及网格纹。器身中部有一佩孔,可系挂。

人首凤纹玉佩

战国

高3.7、宽3.2、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表面有红褐色沁。片状,两面纹饰相同,镂雕一人首及双凤鸟纹饰。人面五官清晰,穿交领衣,似女子。人面之上有一对相背而立的凤鸟,勾喙,杏眼,长尾下飘。玉佩上部中间有小圆孔,可系挂。

龙形玉觿

战国

长10.3、宽3.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薄片状,两面纹饰相同。呈龙形,龙身扭曲成S形,长带形角。龙眼为一透钻小孔。觿是一种角形器,最初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解结工具,后演变为佩饰。最早的玉觿见于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商周至汉代,魏晋以后则少见。

鸭首环形玉饰

战国

环宽5.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铁红色沁。器物呈椭圆环状,上饰多圈绳纹。环的一侧凸出有鸭首,鸭嘴长且呈扁片状,上浮雕云纹和绳纹。

螭凤纹玉韘

战国

长4.5、最宽4.2、厚1.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有褐色沁斑。器中部有一圆孔,左侧凸出并雕有一凤,昂首张口,长尾;右侧凸雕一螭,紧贴器壁。玉韘一端成斜坡,上饰有勾云纹及凤鸟纹。内壁饰蟠虺纹。后面有象鼻式穿孔。战国时期玉韘逐渐失去实用功能,无扣弦拉弓的凹槽,所以体型短小,表面多有纹饰,仅是佩戴之用,成为象征性的装饰品。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