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知识故事集•苏代游说赵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39

36.苏代游说赵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坐收渔翁之利”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这个词语出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俗语,它出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代所讲的一个寓言故事。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彼此征战不休,都希望扩大土地和实力,乃至最终统一天下。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用尽力气,却怎么也拔不出嘴来。但是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苏代接着说:“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夫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赵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了对燕国用兵。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被后人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谋略活动中,尤其是军事斗争中。《唐书·李密传》中就记载了王世充王世充,字行满,隋末割据者之一,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王世充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颓耨,徙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殁,因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坐收渔利的历史。

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李密的瓦岗军。公元616年,瓦岗军在河南荥县大破隋朝张须陀的军队,攻占重要粮仓洛仓(今河南巩县),放粮救济平民,深得百姓拥护。并修筑了洛口城作为据点,与洛阳的隋将王世充对峙。

王世充出身军旅,熟读兵书战策。只是由于兵少,多次讨伐李密的军队都惨遭失败,心中十分忧虑。当时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隋炀帝自封大丞相,拥立秦孝王杨俊的儿子浩为帝,率领十万中原将士北上,返回京师,直逼洛阳。洛阳的越王侗及王世充十分惊慌,宇文化及声势浩大,他们根本无法抵挡。

于是王世充向越王侗建议:“现赦免李密的罪过,让他戴罪立功,剿灭宇文化及,让他们自相残杀,我们可以保存实力,从中获利。如果宇文化及被李密消灭,李密的兵力也势必被削弱,他们的将士也容易离间,那时我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一举消灭李密了。”大家纷纷赞同。

这时,宇文化及兵临洛阳附近的黎仓,与李密的军队交战。宇文化及昏庸无能,而且有杀主之恶名,每战必败,但没有大的损伤。当时的战局对瓦岗军也十分不利,李密既要东抵宇文化及,又要防备西面王世充的偷袭。于是他上表给越王,假意投降,并请求诛灭宇文化及。这与王世充的计划不谋而合,越王十分高兴,立即下诏加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等封号,把兵机大权交给李密调度,让他先消灭宇文化及,然后入朝辅政。

大臣元文都认为大权都交给李密,害怕日久成患。王世充则指责元文都不懂兵法。元文都私下认为王世充想做宇文化及的内应,并向越王谗言。王世充大怒,拥兵入朝,杀了元文都,挟持了越王并暗暗养精蓄锐,窥视李密和宇文化及的战况。

李密接到越王的诏书,十分高兴,认为西边的忧患已经解除了。于是集中兵力东击宇文化及的军队。宇文化及的军队缺乏粮草,几次进攻黎仓都失败了。后来粮草断绝,就渡过永济渠与李密的军队决战于童山(今河南汲县),李密大败宇文化及,其部署死伤无数,纷纷投降李密,宇文化及被窦建杀死。李密虽然打败了宇文化及,但自己也损伤惨重,几次被暗箭射伤,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王世充见宇文化及大败,李密也大伤元气,于是趁机整顿军队进攻瓦岗军。李密开始不以为意,认为王世充数次败给自己,根本不会有所作为。当时王世充缺粮多衣,瓦岗军多粮缺衣,王世充请求交换,李密不肯。王世充派人奉送军衣给瓦岗军,并离间将帅,瓦岗军中投降反叛的很多,李密已经无法控制。

武德元年(618年),王世充与李密军在洛阳东北展开决战,李密中计受伏,惨败给王世充,瓦岗军从此一蹶不振。李密狼狈逃窜,后投奔唐王李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