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说字——旦
甲骨文台历读者群的老师们,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昨天的元宵已过,所有的新年气氛已退去,春天已来,夏天也不远了,但是我们学习没有一天的停歇,即使过年,老师都还在尽心竭力的安排每天的分享。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但是每次的分享后都能从中进步,赵老师根据每个人的基础,进行不一样的教学与陪伴,这让我非常感动,也不知道我修了什么福才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是吧。所以丽丽在这希望,大家学习了就要用起来,最好是加入老师的甲骨文师咨培训班,系统学习。你想啊我一个中专生,只认识几个大字,其它什么都不懂,去年跟着赵老师学了甲骨文班的一半课程,当然还真没认真去学,但是今天也敢在这分享。在群里的老师们和朋友们,领悟能力,根基都比我好,怎么不能比丽丽强了是不是?
好,言归正传,今天我们甲骨文台历上对应的字为旦字,甲骨文字典里解释旦为指事字,从日从口,口即日之影金文多填实。如克鼎之旦作日加黑方块是也,以日兴影相接之形表示,日初升之时
【甲骨文台历,旦】
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和金文的旦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太阳的象形,用多边形里加一横代表天宇,强化出日出而天地分的含义,金文上面的多边形加一横,下面的框写成实心,特别像大海上初升太阳的倒影,表示大地的方形,后在篆文将下面的黑点改成一横,代表地平线或海平线,所以这个旦字表示出太阳刚刚升出的样子,日初升之时而天地分明,一天的早晨开始了。
旦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因为契刻弧线不便的缘故,“旦”字明“日”的部分的外沿,多为直线,所以太阳(日)呈多角形。“日”下的梯形框则表示地面。全字构形的意思,是指太阳正从地面升起,这就是本义为“黎明”“大亮”“早晨”“破晓”的“旦”,并由此引申出“光明”、“白昼”、“一日之始”等意义,又指某一日。也引申指传统戏曲中扮演女子的角色,即旦角。
下面我们看看甲骨文台历中第一个文献: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诗·郑风·女曰鸡鸣》
女说公鸡已打鸣,男说天色尚未明。昧旦就是天色将明未明之际,这里的旦指的是黎明。
旦而战,见星未已。 《左传·成公十六年》
这个旦也是指黎明天亮时。
旦辞爹娘去,暮宿黄河边。 《乐府诗集木兰诗》
也是指黎明,天亮时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乐游衍。 《诗·大雅·板》
这里面的旦,指的是就像白天一样,上天的眼睛很无时不在,随时都能看见你,伴你一起出入游荡。
“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 《书·太甲上》
这里的旦是指的等待天明,相传成汤在天未明时,即思考自己如何彰明德行,若有所得,便坐等天亮后来实行它。坐以待旦,也形容因思虑之深,心中烦躁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入睡,他的近义词有枕戈待旦。
旦,还指某天,如《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京剧角色】
还指角色,如旦角,这在戏曲角色行当类型之一,扮演妇女。如老舍《四世同堂》十一:其实傀儡戏也要行头鲜明,锣鼓齐备,而且要生、末、净、旦俱全。
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种类型。
【旦,演变】
与旦相关的一个字,他们都表示太阳初升的时候,但所表示的时间范围不尽相同,这个字就是朝。旦指夜刚尽、日初出时,而朝则指日也至早饭这段时间。
那说到太阳初升的时候,我在学习甲骨文的时候有一课,也有很多是和太阳相关的文字。
第一个日,远古时期没有“太阳”这个词,太阳就是“日”“日”是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之一,它所模拟的就是太阳。
【日,演变】
第二个字是阳,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在甲骨文中,阳的左边是高山,可边的上面是日,下面是祭祀的高台,表示太阳升到了高台的上面。
【阳,甲骨文写法】
第三个字是早,上面是太阳,下面像一棵草,也就是太也刚出来的时候,可能升到有草那么高的时候,就纪录成早晨的早了,后来引申为“早先”、“很久以前”之义,又有“最初”、“尽快”等义。
第四个字是是,也就是太阳已经一步步升高了,往上升的时候,升到了手和脚的位置,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是,可以看到象形的人和脚,可能是在忙田间地头的活动,或者是忙其它相关的工作,人们的劳作与太阳都有相关的关系,所以是和太阳有内在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们对太阳的观察有内在的关系。
那太阳继续上升,中午过后太阳下的影子是什么状态了?这时候的影子是有点倾斜的,是因为太阳已经在往西落了,这个字就是今天的昃,在千字文中就有“日月盈昃”,昃就是表示一种太阳变化的规律,在甲骨文的时候,太阳西下,表现得非常形象。
太阳继续往西落,落到人的胳膊下的时候,这时候表示太阳要落山了,就是黄昏的时候,这个昏的甲骨文表示太阳西斜的一种状态非常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太阳还没完全落山,这时候落到了草的中间,还能看到太阳,但马上要落山了,这个字就是莫,莫是一个否定字,表示没有哪样东西、没有谁,又借作否定副词用,表示不、不要之义;也表示揣测或反问。如《诗经·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这里就表示否定。
莫下面加个日,就是暮,日暮西山。
那刚说到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是莫,那太阳落山了用哪个字来表示了,这个字的甲骨文上面是木,下面是日,我想你已经知道是什么字了,那就是杳,表示太阳落到了比树根还要低的地方,说明太阳已经落山了,已经看不见了。杳就是没有的意思,本义就是太阳已经落山了,看不到了。它的引申义是杳无音讯的意思。“惊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这是出自宋·黄孝迈《咏水仙》词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第一帝伏羲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弟姬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伊拉哩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乌梁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节日,每年第一天都会放假的法定节日,我想你已经猜到是什么节日了是吧,那就是元旦节。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如《尚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
“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在中国历史上,“正月一日”有许多称谓,如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