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就像又带了一遍自己~

带娃,就像又带了一遍自己~

罗大伦博士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罗玲的空间 ,作者罗玲

罗玲的空间 分享罗玲的育儿理念,心灵成长的感悟!家长的心灵加油站!

先看一段粉丝发来的分享:
儿子在网上有英语课,时间快到了也不预习,家长忍住没提醒,到点孩子自己打开电脑,错一题。下课后妈妈本想教训,转念一想(想起我平时分享的和闺女的小事)说,才错一道题啊,孩子说:是啊,忘了预习了,要是预习了说不定全对。妈妈总结“当妈只要能忍,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常常太主动去教育了,如果能让孩子自己体验总结,那才是更好的教育。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总是忍不住像警察抓到坏蛋一样。对孩子多一些信任,给他留出感受和努力的空间来。当然了,如果看到孩子总是搞砸,也要适时出手营救一下,帮他积累成功体验。

 大温柔 

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要尽量不让自己原有的问题影响到孩子、不简单粗暴地按本能反应、学会回应的技巧,你要了解他的成长规律、此刻的状态,考虑你的回应的结果和教养价值。但不是要你放弃教养的机会和责任看孩子整个假期玩pad 作业一点没动马上就开学了,这时家长还硬忍着……此时应该想到的是:我们要教他自我管理的办法!小学时不教,以后我们能教的机会就不多了。

家长要有的温柔是一种“大温柔”,是看着两岁孩子哭闹、四岁孩子打架、八岁孩子写出糟糕的作文,仍然能超越此刻,看到他未来的成长和种种可能性,能保持信心不放弃。这种大温柔不是时时呵护、一切满足、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严厉、总怕孩子不满意、怕他受挫沮丧…… 我猜很多妈妈只有“小温柔”,总是把孩子当小宝宝,不去要求、讲清道理,不敢违背孩子想法,买很多东西带他去很多地方让孩子高兴,一旦孩子有不够好的表现,就特别焦虑,担心他未来全完了,然后把自己的焦虑挫败感发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总是以孩子为中心……

妈妈们很容易把自己放低,一切为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三四岁以后,总是这样以孩子为中心,那么他就错过独立和成长的机会。孩子在长大中,要学会观察和体谅周围人的情绪,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有控制,不把自己的痛苦不快都转嫁到妈妈或家人身上……这些需要很多年来学,但总要有个开始。
过于以孩子为中心、不让他做事,这两样都会让孩子更爱哭闹。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处于一个恰当的位置,学习去观察家人的行为和情绪,并且也被要求做事、做些家务活,那么,他们的换位思考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就在得到锻炼,做事也会让他们不无聊、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焦虑是因为缺乏信念

很多家长都是每天在焦虑,同时想做的又没做,然后继续焦虑。我觉得这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缺乏信念。没有信念,就想,我要求的、带动的,你要马上就能做到,孩子一旦没做到,家长就生气、放弃。有信念的家长,不生气,而是尝试其他方式,继续坚持,相信孩子能力提高时一定会做到的。
我们养孩子是长期的事,不要太贪图结果,只问耕耘,并且要尽量享受耕耘的过程。无论结果到底怎样,我们都要好好做自己的耕耘工作,不是吗?对婚姻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年轻夫妻总是计较谁做的多和少,如果对婚姻有信念,那就相信这是长期的事情,这几年可能我付出多,过几年或许对方付出多,而不是总要当天结算。乐观地保持信念,你才能保持正能量,让事情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你仍有机会成为新的自己

如果你又拖延了、花了不该花的钱、发了让自己后悔的脾气、又陷入某种旧习,这时,要停止自责,尽量去想想积极的一面,至少——从现在开始,我仍然有机会成为新的自己。自责,对自己感觉不好,只会更加让人陷入那些旧习。从此刻开始,想想自己的优点,想像自己是那个理想自我,这会帮你做到自律!

当一个人做事有很好的效果和进展、有成就感、收到好的反馈、感觉成功时,他很少会陷入各种瘾,他更容易自律,因为此刻心里的油罐满、自我价值感高,这种积极的自我形象会让你继续保持它,乐观正面。所以,尽快启动这种正向的模式。好的自己会创造更好的自己!成就会鼓励你产生更多成就!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你知道“五劳七伤”指的是哪些吗?看看自己中了几个伤? 你知道“五劳七伤”指的是哪些吗?看看自己中了几个伤? ... 懒兔子 木瓜,你究竟是水果、中药、还是补品呢? 木瓜,你究竟是水果、中药、还是补品呢? ... 大伦育儿说 医案:新鲜出炉,小小口服液治疗夏季红疹 医案:新鲜出炉,小小口服液治疗夏季红疹 ... 懒兔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