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

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明朝大臣、内阁首辅、政治家、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明英宗正统三年晋少师,1444年病逝,诏赠左柱国太师,谥文贞。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与马愉、曹鼐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东里全集》等。

宣德丙午谒二陵(二首)

去年侍从谒长陵,

此日重来恸倍增。

春柳春花浑似昔,

献陵陵树复层层。

君恩追忆不胜哀,

老泪干枯病骨摧。

陵下一来肠一断,

余生知复几回来。

王若水点评:

杨寓,字士奇,但我们通常仅呼其字,所以“以字行”称之为杨士奇。历大明五朝,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杨士奇作为辅臣,为“永宣盛世”的缔造者之一。“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与西汉“文景之治”、初唐“贞观之治”、盛唐“开元盛世”、清代“康雍乾盛世”合称中国国历史上五大盛世。

“永宣盛世”,明永乐、洪熙、宣德年间,政治开明,经济富足,文化多元,国家昌盛,睦邻和平,明王朝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文坛上出现一种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首的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基调的诗体,三杨是内阁大学士,内阁与翰林院也叫台阁,故称这类诗为“台阁体”诗。这类诗多为应制,题赠,应酬而作,内容题材常是歌颂型,艺术上追求平正雍容典雅。

我认为这两首诗,与当时的“台阁体”诗不同。杨士奇作为重臣,与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位皇帝的关系很是融洽,良好的君臣关系是盛世的重要基础。宣德丙午年,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一年,公元1426年,当时杨士奇已经60岁了,拜谒了长陵和献陵之后,写下这两首感怀君恩的诗作。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明献陵,是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也是明十三陵之一。杨士奇上一年清明初春谒陵的时候,应该是陪伴朱高炽一起来的,祭奠先帝永乐皇帝朱棣,今年再来,朱高炽已经驾崩入土,要祭奠两位先皇了,初春的景色年年相似,可是陵下多了一位有知遇之恩的皇帝,倍感伤痛。作为六十岁的老臣,思念君王,再想到自己的年龄和疾病缠身,迟暮夕阳的感觉就益发强烈,人生一年少于一年,尽忠恐怕不是再来谒陵而是去另一个世界君臣再创盛世了。春光山水的明丽,与祭奠时悲伤的心情对照,写出了当日君臣的融洽和谐的回忆,和现在阴阳两路的伤感思念,诗人的哀伤之情,一是出自祭奠的自然,二是出自对领导和朋友的皇帝的思念,三是出自一年后又一位皇帝陵寝出现而哀感时光易逝,四是出自自己高龄多病的自伤,层层环环,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绝非谄媚之作。

盛世的缔造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密不可分。高度集权的皇族封建社会中,更取决于整套相对完善的政治体制。

大明王朝创制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体制-内阁制,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内阁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首席大学士称内阁首辅,内阁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内阁虽然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但它实际上是国家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中枢,掌管着国家政府机构的行政权,由于内阁只掌政权不掌军权,所以内阁实质上就是国家文官集团的代表,因为明朝采用内阁制和军制的分离的政权体系,使得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极为稳定的一个朝代,从未发生过政权内部的戡乱事件。

明朝初创时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明惠帝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即位后,派肱股大臣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建立。此时内阁仅有议政权,决策权牢牢把持在永乐皇帝自己手中,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仁宗朱高炽时,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身居内阁,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杨士奇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明代宗景泰年间,内阁权力更大。到明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因为有内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内阁压制六部,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其行政权力大到可以对抗皇权。内阁首辅虽受命于皇帝,但其也成为了除皇帝以外的国家政府行政权的最高掌控者,亦被称之为“首揆”或“元辅”。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就不能胡来,甚至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了。

《发淮安》

岸蓼疏红水荇青,

茨菰花白小如蓱。

双鬟短袖惭人见,

背立船头自采菱。

李都蔚点评:

蓼、荇:皆是江南水生草本植物,蓼,叶披针形,花小,白色或浅红色,果实卵形、扁平,茎叶味辛辣,可用以调味,全草入药,生长在水边或水中,亦称“水蓼”;荇,荇菜,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全草可入药。茨菰:是泽泻科慈姑属的一种植物,果实可食用,味涩,可红烧,可做汤。

船发江苏淮安,蓝天碧水下,作者望到一幅绝美的江南采菱图:水蓼花红,荇草青青,茨菇花白,犹如浮萍,头扎双髻、身穿短袖的妙龄少女正荡舟菱池,听到有人来,面带娇羞的背转身去自顾自低头采菱。这首小诗把江南秋季风光尽收眼底,碧波荡漾的湖面,青春活力的采菱少女,自然恬淡,物我交融,让人心旷神怡,耳边似乎传来采菱姑娘悠扬的歌声。历代描写江南采菱、采莲的诗词不少,晏殊的“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刘禹锡《采菱行》“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乐府《采菱曲》“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将江南采菱的风俗画面跃然纸上,是江南美景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也体现了江南水乡自古物产丰富、民生富足。作者所处的明朝初期,也正是国泰民安的时期,作者身为朝廷官员,且政绩斐然,自然为此深感欣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