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540】爱是什么 ——《猫》《动物笑谈》群文阅读课备课手记

晋城爱物学校  时慧慧

一、单元定位

本单元的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郑正铎的《猫》、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和蒲松龄的《狼》,这几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但都与动物有关。因《狼》是文言文,且在之前的文言文拓展中已经安排教学,因此剩下了《猫》和《动物笑谈》,且心中总有种想要整合教学的冲动。有了群文阅读的想法,就需要认真思考出一个切入点来将两篇文章“联结”起来。

王君老师说“联结,就是你听到了其他生命的呼唤,听到了自我之外的那个世界的呼唤,你不再甘心于茕茕孑立,你想打开自己,拥抱其他的生命,拥抱这个世界。”这联结的伟大就在于让你眼界开阔,让你不断地在渴望中自然而然地去瞻前顾后,去前后勾连,在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互相印证、互相诠释中,拥有了大格局。

二、同类信息整合

“同类信息整合”首先需要的是“同类信息敏感”,就是对不同文本中具有相同气质和相同意义指向的语言信息具有高度敏感,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呼应和联系,有把他们共同构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场的语言冲动。

《猫》一文围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动物笑谈》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从一个动物学家的角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记述自己观察动物习性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写出了动物的可爱,也蕴含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和欣赏。对比分析来看,两篇文章在情感上都指向动物,而对于动物都有喜爱之情,差别在于《猫》这一文本中对于第三只猫并不像前两只猫一样那么喜爱,甚至有些厌恶,但最终在猫死去之后却有了一种歉疚,而这歉疚的背后又恰恰是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思的精神。这种尊重恰恰也是爱的体现。《动物笑谈》中作者把动物当做朋友,与它们和谐相处,人与动物之间充满了爱和信任,这无疑是更高阶段。

在这一点上,拓展延伸,就可以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动物的喜恶都因为人类拥有根深蒂固的主观观念:我们是万物之灵,可以运用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也就想要用这样的智慧和物质手段,来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命。如何真的尊重动物,尊重生命,是我们一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爱动物,如何爱生命,是这两篇文章应该教给我们的。

那么,要采用什么方法推进教学呢?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猫》一文的课后题是很好的教学支架,直观的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对于前两只猫的喜爱,因为它们招人喜爱,“我们”便对它们宠爱有加,因为它们可爱,因为我们恰好需要这份可爱来消遣,来“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由此可得:我们会因为它的可爱来选择爱。那么第三只猫则跟前两只不同,它本身不招人喜欢,收养它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因为他并不讨人喜欢,也就造成“我”主观上的冷淡,却又最终因为芙蓉鸟的死,“我”对它产生愤恨,甚至惩戒。原来我对于猫的爱,并非爱一切的猫,我全是因为它们可爱,因为招人喜欢,因为正好符合我的需求,凭借我得自我感情,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来选择爱。

相比较来,康拉德劳伦兹的爱就不一般了。

在阅读中,我发现了第一组句子:

“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

“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他们了。”

“它聪明得很,不要多久,就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我了。”

“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

在这组句子中,我们读出了小鸭子和皇冠大鹦鹉对于“我”的信任。

第二组句子:

“看见院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他们大概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

“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

在这组句子中,我们透过旁人的表现而反衬出“我”对于动物们的爱和尊重。

而这种爱还体现在:

“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禁锢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最初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不受脚链的约束,可以随意行动;看到这只骄傲的大鸟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的模样,真叫人觉得可怜。

这一句,写尽了人类对于动物的残忍,是人类自我占有欲的体现。

拓展延伸生活中很多残忍对待动物的现象,进而表明人类的残忍。

像劳伦斯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昆虫学家法布尔,他们具有诗人的情怀,科学家的谨严和孩子般的心肠。他们是痴迷的人,是心胸宽厚,对人以外的生物有无穷耐心的人,他们唤醒的是我们对于“生命”的爱的重新定义。

在这样的整合中,我们对如何表达“爱”有了新的定义,对如何尊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这两篇文本的整合解读,我们应该感悟到的是生命教育。王君老师说:“从来就没有孤独的语言符号,更没有孤独的文本,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总是在呼唤,在应答。”这里的呼唤,是听到了其他生命的呼唤,听到了世界的呼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