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钟创伤』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绝大多数pilon骨折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最终固定方式的选择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关节面精准复位的最佳方法。今天,就来系统的了解一下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技巧。

pilon骨折手术入路选择及注意事项

  • 由于Pilon骨折较为复杂,为了固定不同的骨块,可采取的入路较多:

▲ 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采取的手术入路

A:前内侧入路;B:前外侧入路;C:腓骨后外侧入路;

D:胫骨后外侧入路;E:后内侧入路;F:内侧入路

  • 根据患者骨折累及的部位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入路联合固定。应注意避免切口距离过近,一般要求腓骨后外侧切口距离前方切口7cm以上,避免前方皮桥的缺血坏死。

  • 对于合并腓骨骨折的Pilon骨折,可采用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以保证皮桥距离,减少手术切口并发症。

Pilon骨折手术入路的局部血管与神经

  • 大隐静脉与隐神经: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约1cm,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

  • 腓深神经与胫前动静脉:腓深神经多位于足背动脉内侧,经伸肌下支持带深面,与胫前动脉相伴而行,先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间,后在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下行至足背。

  • 腓浅神经:腓浅神经自腓骨颈水平从腓总神经分出,走行在腓骨长肌深方,在远端走行于腓骨短肌前缘。

A:图中显示为大隐静脉与隐神经在内踝走行,在胫骨前内侧入路浅层解剖时应注意保护以上结构

B:图中显示为腓深神经、胫前动脉及腓浅神经走行,在胫骨前外侧入路深层解剖时,应注意保护以上结构

腓骨远端后外侧入路

  • 在切口正下方切开深部组织,于腓骨长短肌后方和第三腓骨肌前方间隙暴露腓骨。

  • 应注意保持皮瓣的全层厚度,减少分层剥离;

  • 腓浅神经位于切口前方,分离时应注意保护,尤其在切口近端操作时需特别注意;

  • 在解剖后方时,应当注意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保护。

A:外侧入路的浅层分离,注意保护腓浅神经、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

B:外侧入路的深层剥离,有限剥离骨膜,避免过多的血供破坏

  • 在骨折部位剥离骨膜。

  • 为保护腓骨血供,只剥离开骨折断端周围骨膜,足够直视下复位骨折即可,而不需要大面积剥离。

  • Volkmann骨块的显露:

  • 通常采取间接复位Volkmann骨折块,当无法间接复位该骨块时,可经外侧入路切口手术进行显露。

A:volkmann骨块的有限暴露,注意保护腓侧肌腱腱鞘,向背侧牵开腓骨长肌及肌腱,有限显露胫骨远端后外侧缘

B:Volkmann骨块的扩大显露:屈拇长肌边缘,腓骨肌后方切开筋膜,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向前牵引腓骨肌并向后牵引屈拇长肌和跟腱,暴露胫骨后表面,显露骨折,有限剥离骨膜显露胫骨远端后缘

  • 于腓骨远端后缘切开筋膜,注意保护腓侧肌腱腱鞘。

  • 向背侧牵开腓骨长肌及肌腱,显露胫骨远端后外侧缘。

  • 如有限暴露不足以复位和固定大的Volkmann骨块,可在屈拇长肌边缘,腓骨肌后方切开筋膜。注意后方的腓肠神经。向前牵引腓骨肌并向后牵引屈𧿹长肌和跟腱。

  • 暴露胫骨后表面,显露骨折,骨膜做有限剥离,复位后方胫骨骨折块。

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

  • 体位与术前准备:

  • 平卧位,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 患肢大腿上止血带。

  • 术前抬高患肢或驱血带驱血后止血带充气。

▲ 取平卧位,通过髋部外旋来显露足的内侧

  • 切口体表投影:

  • 在胫骨前嵴外侧1cm左右,向下跨过胫前肌腱,斜向内踝下方。

  • 注意此切口应同腓骨后外侧切口距离>7cm,否则有可能造成皮桥缺血坏死。

▲ 前内侧入路的切口皮肤投影,图中虚线为关节线的体表投影

  • 手术入路:

  •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将胫前肌腱牵向外侧,切开踝关节囊,可以显露胫骨远端前面和踝关节面。

▲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即可见浅层伸肌支持带

▲ 切开伸肌支持带并拉开胫前肌腱

▲ 切开关节囊显露胫骨前方和踝关节

  • 注意不要在皮下组织内游离,否则加重软组织的损伤,导致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胫骨远端前外侧入路

  • 体位与术前准备:同胫骨远端前内侧入路。

  • 切口体表投影:

  • 通过两踝连线的中点,自踝关节近端10cm,在关节前方做一15cm长的纵行切口。

▲ 胫骨远端前外侧切口皮肤投影,横向虚线示关节面投影线,纵向虚线示胫骨嵴沿线

  • 手术入路:

  •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保护腓浅神经。

▲ 保护腓浅神经

  • 切开伸肌支持带,在拇长伸肌腱内侧有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注意保护。

▲ 在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间保护血管神经束

  • 向内牵开血管神经束和拇长伸肌,向外牵开趾长伸肌腱。切开关节囊,显露胫骨前方和踝关节。

A:可采取牵开拇长伸肌腱,在其下方切开,避免损伤外侧的血管神经

B:切开关节囊,可显露胫骨远端前部和踝关节

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Pilon骨折的复位顺序遵循以下步骤:

  • 解剖复位并重建腓骨的长度,为胫骨骨折复位提供参考。

  • 胫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胫骨的长度和下肢力线,矫正成角及旋转畸形。

  • 干骺端骨缺损植骨。

  • 实施坚强的内固定。

腓骨的复位与固定

  • 对于腓骨的简单骨折,必须首先解剖复位。

  • 通过下胫腓韧牵动与腓骨相连的骨块复位,即前外侧的Chaput骨块和后外侧的Volkmann骨块在下胫腓韧带的牵拉下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上,为胫骨其他骨块提供复位标志或参考,此为胫骨关节面复位的关键步骤。

  • 如果腓骨没有复位,踝关节很可能发生外翻。

A-B: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患者,术前X线正侧位片。可见腓骨短缩畸形,踝关节明显外翻

C-D:术中首先解剖复位腓骨并固定后,胫骨远端骨块由于下胫腓韧带和周围软组织的牵引作用自行复位

  • 大多数腓骨骨折选用拉力螺钉及1/3管型钢板或3.5mm加压钢板固定。腓骨的解剖型锁定钢板具有角度稳定和整体固定等优势,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和粉碎性腓骨骨折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 近端3枚螺钉固定,远端2~3枚螺钉固定。

  • 对于严重粉碎无法判断长度的腓骨骨折,可先复位胫骨骨折,恢复胫距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和下肢的力线。根据胫骨长度判断腓骨长度,用桥接钢板技术固定,此时允许一定程度的短缩。

胫距关节面的重建

  • 如前所述,腓骨解剖复位后,下胫腓韧带牵动与其相连的前外侧骨块(Chaput骨块)和后外侧骨块(Volkmann骨块)复位,为其他骨块复位提供参考。

  • 通过骨折片显露关节面:避免过度剥离骨膜,以下胫腓前韧带为合页,向外翻开Chaput骨块显露受累的关节面。

▲ 以下胫腓前韧带为合页,向外侧翻开Chaput骨块显露关节面。A:术中情况;B:示意图

  • 复位顺序:由后向前、由内向外——先复位Volkmann骨折块,然后复位关节面,再复位内踝,在干骺端植骨后,“关书样”复位Chaput骨块。

  • 复位Volkmann骨折块的方法

  • 将足极度背屈,利用后方关节囊与跟腱的牵拉作用将骨块复位。

  • 经皮或腓骨切口应用复位钳,钳夹后侧骨块复位。

  • 或从后外侧置入骨钩,骨膜剥离子撬拨复位

  • 也可在前方骨块复位后,从前方应用拉力螺钉辅助复位。

  • 复位后,可以应用克氏针,将后方骨块临时固定于胫骨干或腓骨上。

▲ 后方 Volkman骨块复位技巧

A-B:可以应用复位钳、骨钩、剥离子等工具,钳夹翘拨复位后方骨块

C-D:经前方钢板的拉力螺钉,复位后方的 Volkmann骨折块

E:复位后应用克氏针,将骨折块临时固定于腓骨或胫骨干

  • 复位关节面的方法

  • 较大关节面骨块的处理方法:参考已获得解剖复位的骨块进行复位,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

▲ 示意图

  • 较小的关节面骨块处理方法:以距骨顶为模板,直视下应用骨膜剥离子翘拨复位关节面。多根克氏针临时固定,重建关节面。

▲ 示意图

  • 整体塌陷的冲床死骨处理方法:以距骨顶为模板,骨刀在距离关节面约1.5cm处,将软骨、软骨下骨整体向远端推移复位。

▲ 整体压缩的关节面,应以距骨关节面为模板,用骨刀将软骨和软骨下骨一起向远端推移复位。复位后克氏针临时固定

  • 将重建的关节面作为整体同胫骨干连接,调整关节面同胫骨干的角度,恢复下肢力线,临时固定。

干骺端缺损处植骨

  • 如果干骺端骨质缺损明显,用自体或异体的松质骨,或人工骨植骨。

  • 然后关书样复位Chaput骨块。并临时固定。

▲ 干骺端缺损处植骨,然后关书样复位Chaput骨块

内固定选择

  • 对于骨质疏松病人可选择锁定钢板,增加整体固定的稳定性。

  • 内侧钢板对于内踝部分骨折有良好的固定和支撑作用,利于踝穴宽度的恢复。

▲ 放置于内踝的内侧锁定钢板

  • 前外侧钢板可以较好地固定前、后面的骨块。螺钉平行于关节面经软骨下骨置入,可以对关节面起到承托的作用,防止关节面的进一步塌陷。

▲ 放置于前方的前外侧钢板,其远端螺钉平行于关节面,可起到良好的承托作用

  • 如果需要可以联合前外侧钢板和内侧支撑钢板同时固定。

▲ 对于较复杂的骨折,可以采取前方、内侧联合钢板固定

▲ 胫骨采用前外侧钢板结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术后X线片

  • 骨折复位后,尽量选择经小切口,沿皮下插入钢板,经皮螺钉固定,避免过度的切开,对局部软组织破坏。

▲ 骨折复位后,可选沿皮下插入钢板,经皮螺钉固定

闭合伤口

  • 有足够的软组织层覆盖骨和内置物,可一期关闭切口。

  • 注意缝合伸肌支持带,防止肌腱滑脱。

  • 放置引流。

  • 切口张力大者,无张力缝合前内侧切口,暂时将后外侧切口开放,可应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覆盖伤口,并减少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术后5~10d二期缝合或植皮。

  • 切口缝合方法可以参照Donati-Allgöwer改良垂直褥式缝合法,减少皮肤血供破坏。

▲ 点击上图即可查看相关技巧

  • 根据术中固定稳定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跨踝外固定架。

术后处理

  • 抬高患肢。术后第一周,保持外固定架或石膏托中立位固定,避免踝关节运动刺激软组织进一步水肿。

  • 根据引流量拔除引流管

  • 使用外固定时,指导患者护理针道。

  • 根据术中固定稳固情况,术后2周左右,可行功能锻炼,6周内避免负重。

  • 6周后根据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并积极活动关节,避免术后踝关节僵直。

  •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约3个月后恢复正常负重。

经验和教训

  • 软组织损伤的控制和分期治疗:

  • 入院后应当立即评估神经、血管、软组织情况。

  • 距骨脱位,骨折畸形压迫皮肤软组织者,立即行手法复位,跟骨牵引术或跨踝外固定架等初始治疗。

  • 注意外固定架的针道不要通过二期手术的切口。

  • 皮肤皱纹恢复,张力性水疱愈合,皮肤瘀斑改善时,可以开始二期手术。

  • 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切口不要通过有水疱等损伤较重的皮肤。

  • 关闭切口时应尽量保持无张力缝合。

◆ ◆ ◆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