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比原材料更有营养,就像中药一样。对吗?
有种说法,肉汤比肉更有营养,就如同喝中药,喝的是汤而不是吃药渣。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中药大多是喝汤的。
大约有八成的中药都是植物类药物。这些药物经过干燥之后,细胞内的水分缺失。在浸泡的过程中,其内的浓度较高;经过煎煮后,细胞胀破。于是,由高浓度渗透到低浓度,进入到药液中。
中药经过两次煎煮或三次煎煮后,有效成分尽可能多地溶入药汤中。的确,不能100%全都煮出来,这是数学“趋近”的概念。比如某种药经过煎煮可以溶入水中70%的药物成分,第一次煮药汁中大约有70%的药物成分;第二次煮出剩余30%的70%,也就是21%;第三次煮剩余9%的70%,即6.3%。如果药中含有10克的药物成分,第一遍煮出7克;第二遍再煮出2.1克,两次的放一起是9.1克;第三遍又煮0.63克,都放一起是9.73克。
设药物有x克,每次煎煮出药物成分的比率为p。则第n次煎煮,煮出:xp(1-p)n-1。经过n次煎煮后,总共煮出:x-x(1-p)n。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每次煎煮出药物成分的比率无法维持恒定,是会下降的。
干燥的草本植物在煎煮的过程中,由于质地较为稀松,所以易于煎煮。另外,还有些药物较为特殊。高温煎煮会破坏其中的某些成分,比如需要泻下的大黄、需要截疟的青蒿、需要发散风热的薄荷,在煎煮时应后下,甚至是用开水或温水冲泡。泻心汤中的大黄在《伤寒论》中是不煮的,而是冲泡的。难溶于水的药物,比如鹤草芽,是不入煎剂的。曾经在大学时,中药老师说,像龟板、鳖甲这类的药物,从方子上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就是效果不太好,如果研粉后用其他药物的药汁送服,疗效就很明显。当然,这也与药物配伍有关。
综上所述,这与药物本身的属性与状态、煎煮时间,以及加入的水温、水质有关。中药药效学就是研究该项目的学科。
中药有不同的剂型,适应不同的情况,并非都是煎煮的。除了汤剂之外,尚有丸、散、膏、丹等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剂型。煎煮中药只是由于原药材的渣滓难以直接服用,而且对于疾病又需要较大的剂量不适合研粉等形式服用,因而才通过煎煮的方法,将大部分的成分都溶于水中,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也较易于人体吸收。还有些药物就是要煎煮,比如附子、半夏、细辛等,通过煎煮以削减其毒性。
再谈回到饮食方面。“煮出来的汤比原材料更加有营养,就像煮中药一样”,这个说法乍听起来似乎在理,但细细分析,动物的组织毕竟不同于植物组织、新鲜的蔬菜毕竟不同于干燥的草本药物、煎煮方法毕竟不同于中药的流程……若是按此理论来说,所有食物都可以煮完喝汤了:方便面泡完之后也喝汤,煮完鸡蛋就可以把蛋扔掉不吃。那炸完食物的油,喝掉会不会比原食物更好呢?
煎、炒、烹、炸、煮、蒸、焖,基本的烹饪方法约有26种之多,以适合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口味。熬汤只是其中的烹饪方法之一,熬制之后确实可以喝汤,汤也存在不少的营养成分,这没错。但其中还有不少的成分是难以煮出来的。而且汤作为液体易于消化,仅仅喝汤易于饥饿,也无法完全调动胃自身的消化功能。如果说就只有喝汤才好、就只有煮汤才是最佳的方法,这未免片面极端了。
附:相声《吃论》(选段)郭德纲、于谦
郭德纲:于老师没事买猪腰子呀、羊腰子呀,买鲜的。回到家来,用白水煮。
于谦:煮腰子?
郭德纲:整个楼道的人都出来了:“谁炖尿呢?”
于谦:嗬呀,这么臊气呀?
郭德纲:煮完之后腰子雪白雪白的……
于谦:噢。
郭德纲:腰子就扔了。
于谦:就剩那尿了是吗?
郭德纲:抱锅起来喝汤……
郭德纲:于老爷子说:“把鸡蛋盆给我端过来!”老头最爱吃南方的吃食。
于谦:鸡蛋叫南方吃食?
郭德纲:童子尿煮鸡蛋。
于谦:怎么个意思?
郭德纲:浙江有个地方叫东阳,挨着横店。每年那个地方用童子尿煮鸡蛋。
于谦:怎么做呀?
郭德纲:几岁的小童男子撒的尿,用这个煮鸡蛋。说是吃这个不长痱子呀、不中暑呀,对身体有好处。
于谦:有这讲究。
郭德纲:很小众。于老爷子上横店玩去,把这个学会了。可哪那么容易啊!
于谦:不容易做?
郭德纲:家住的那个胡同前前后后没这么多小孩。
于谦:噢,童子尿不好找。
郭德纲:老头自己劝自己。
于谦:怎么劝呀?
郭德纲:嗨,谁原来不是童子!
于谦:有这么劝自个儿的吗?
郭德纲:把我那几个老哥哥都请来吧!
于谦:嗬。
郭德纲:最小的97岁。接尿。煮完了,老爷子说:“端上来!”老头吃得开心,一口一个。
于谦:爱吃。
郭德纲:老头笑着:“嗯?谦儿,你来一个吃啊?”
于谦:不不不。
郭德纲:谦哥直摇头:“鸡蛋我可吃不了!这屁股里出来的玩意儿,恶心……算了,我喝点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