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2年,长安大明宫,唐太宗看着曾一...
公元632年,长安大明宫,唐太宗看着曾一箭射死他弟、提刀赶走他爹,两次救过他的命,战场上他最信任的大将尉迟恭,轻轻叹了口气,说:“我以前读《汉书》,总觉得汉高祖刻薄寡恩,杀功臣杀得太多。今天一看你才知道,原来那韩信、彭越之死,其实也不能全怪刘邦啊!”尉迟恭听完噗通一声,跪了。
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天是大唐贞观六年9月29日,李世民在宫中设宴,尉迟恭也来了,一入席,发现有人位次竟在他之上,当场就发飙了:“你立了什么功,也配坐在我上席?”任城王李道宗正好坐在他们下首,开口想劝和,结果吃了尉迟恭一记老拳,眼睛差点儿给打瞎了。
尉迟恭骂的是谁?没说,这也不重要。关键这是皇上的宴会,座次安排他当然是心里有数的。
而被打的李道宗,这不光是李家人,而且为人口碑相当好。并且李道宗和尉迟恭还算是有些交情的,尉迟恭献城降唐,就是李道宗做的说服工作,是他发达的引路人。
总之,尉迟恭这事干得有点,忒浑。
唐太宗一切都看在眼里,但没当场发作。而是宴会结束后单独见了尉迟恭。看着心腹爱将,说了开头一番话。
尉迟恭一听,就全明白了,吓得赶紧趴在地上,邦邦邦磕头,连连谢罪。
尉迟恭,字敬德,#山西寿阳# 人,朔州铁匠出身,被刘武周宋金刚慕勇名招到麾下,颇受重用,曾打败唐军。
后来势穷投唐,尉迟恭换东家的时候,是带着山西的介休霍县两座城,八千精兵投过来的。有人有地有钱有粮,还有他自己这员猛将,一来就非常的有斤两。
尉迟其实很聪明,投唐后他就紧紧跟李世民身边,立下过两次救主大功。
一次是打王世充,李世民带轻骑探营,不料迎面遭遇敌骑,单雄信一马当先,直扑李世民而来。才降唐不久的尉迟恭一声吼,冲上去将单雄信赶跑,救了李世民一命。
之后,尉迟就成了李世民战场上最信任的小伙伴。李世民说:“你拿一杆马槊拒敌,我携一张弓一壶箭,就算来再多的敌人,咱俩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第二次救驾更不得了。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先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一看情况不妙撒腿就跑。李世民追赶,却被树枝挂住缰绳,从战马上猛摔下来,久久不能起身。李元吉回转头,想用弓弦勒死李世民。
危急关头,又是尉迟恭及时赶到,一声怒吼,先吓跑了李元吉,再背后一箭将他射死。
玄武门之后,李世民将尉迟恭和长孙无忌两人定为文武头功。把李元吉整个齐王府都赐给了这位猛将。封右武侯大将军,食一千三百户,是秦琼的近两倍。
所以无论讲功劳,讲信任。平天下的那拨武将里,就没人能和尉迟比的,连秦琼也不行。
如果故事到此就结束,那他两人间这番君臣之义就完美了。只可惜,人不会那么容易知足的,往往一得志就容易昏头,尉迟恭也如此。他连齐王都杀了,太上皇也逼了,觉得天下间除了李世民,谁都不在话下。
他还有个毛病,嘴臭,喜欢揭人短,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大佬个个都处不来。
李世民觉得这样不是路,两年后就打发他离京,去襄州当都督。又过两年,调到同州当刺史。还是不让他回长安。
打架这天,尉迟打从外地回来。久离中枢,一回来就要位居人下,他可是自视出生入死为大唐打下天下,劳苦功高,怎能不怒?
可在唐太宗来看,大唐的社稷江山这才刚刚开了个头。尊卑秩序,官员合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次唐太宗狠狠地警告了他。尉迟怕了。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637年,李世民授尉迟为宣州刺史,封鄂国公。
639年尉迟又调任鄜州都督。李世民忽然召见尉迟恭说:有人说你想造反?怎么回事?
尉迟恭激动了,脱下外衣,把自己身上的伤口一处处给唐太宗看,李世民缅怀过去,为之叹息流泪。
又一回,唐太宗和尉迟恭喝酒聊天,聊着聊着,突然开口问:“我想把一个公主嫁给你,你觉得怎么样?[朕欲以女妻卿,何如?]
尉迟恭叩头回答:“谢谢皇上,真不用了”[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
尉迟恭嘴里说的这富不易妻是真的吗?其实并不是。他发妻苏斌,在生下儿子尉迟宝琳后,早在613年就已去世了,现在的媳妇是发达之后搂的,啥叫“贫贱久矣”呢?
他是被敲打多了,学聪明了,知道自己54岁,这一年唐太宗41岁,他女儿多大可想而知。这当驸马纯属于非份之想。和宴会上的头把交椅其实是一回事。不该再有这个奢求了。
唐太宗听罢,微微一笑,不再说什么。
649年,唐太宗亲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尉迟排名第七。
643年,59岁的尉迟申请退休,然后闭门不出15年,脱下战甲换做满身绫罗,在家修起了花园,还玩上了音乐。最后在74岁离世。
@竹史铁骊 在如何对待功臣这方面,唐太宗无疑是历朝历代做得最好的开国君主之一,一是李世民本身年轻。二是他有宏大的胸襟。最重要是他本身能力强,对军事有着极强的自信。不惧怕这些大将,所以他对开唐元勋总体是比较宽和怀仁的。
以李世民和尉迟恭为例,彼此有过冲突不快,通过不断的沟通调适,这才有了贞观一朝,名将皆善终的美谈,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