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西医叫法,在中医盛行的古代叫什么?仅1字,听着耳熟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均寿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前能够活到70的人很少,所以人们将70岁称之为古稀,杜甫诗《曲江》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说古代人寿命不长,而古代人寿命不长的原因有营养不好以及各种疾病的困扰。

生老病死是一个人必经的过程,尤其是病,是人们最不想面对的一个过程,虽然现如今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凶猛的疾病现代医学还是攻克不了,比如艾滋病,白血病,霍金所患的渐冻人症还有人们谈之色变的癌症。

癌症的诱因有很多种,比如吸烟、酗酒、嚼槟榔等等,长期不规律的生活节奏也能引起癌症,比如熬夜,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等,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是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很多人甚至不愿意稍稍起身动一下,吃饭也是叫外卖,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了胃癌。

其实癌症在很久之前就有了,但是“癌”这个字直到宋朝才出现,公元1264年,杨士瀛在《仁斋指直方》中描述癌症““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说明癌症像岩石一般,而且其毒根更是深藏与体内,难以发觉。

虽然说癌症古已有之,不过“cancer”一词传入中国还是近代以后的事了,癌症在现代医学指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的一类,在古代,癌症和现代医学中的定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它更多的是指“痈疽”衍生出来的症状和概念。

早在中国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之中就有记载:“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真脏见,十月之内死。”这和现代医学对于癌症的研究基本一致。

成书于公元1170年的《卫济宝书》的《灵枢·痈疽篇》中描述癌症症状:“痈疽五发,一曰癌。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过一七或二七,忽然紫赤微肿,渐不疼痛,迤逦软熟紫赤色,只是不破。”这也是一个佐证。

在现代的这种医疗条件下,如果被发现是癌症晚期的话基本上就等于宣告了死刑,何况在古代那种医疗条件,也没有疾病筛查一说,只要是患上了癌症那就是死路一条,宋代的《妇人大全良方》、《疮疡经验全书》,还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还记载了有关乳腺癌的记录,只不过他们的命名都和癌没有关系,比如“乳石”、“乳岩”、“翻花石榴发”。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身体不同部位的癌症的命名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难经·论五脏积病》中将肺癌称为“肺积”;《金匮要略》中将胃癌称为“噎膈”;《圣济总录》将肝癌称为“积气”等等。当然了,这么众多的癌症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瘤子。

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最难以治愈的点在于它会到处扩散,化疗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治疗方式只会让患者的身体越来越差,然后肿瘤最后就会扩散到全身导致机体的死亡。

而对于癌症的治疗方式,中国古代也是以割掉为主要方式,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师小时候左眼长了一个瘤子,虽然经过治疗,但是没有好利索,在其成年以后由于国事繁重,又要带兵出征,加之性情暴躁,导致肿瘤迅速发展,以至于司马师心情非常之激动的时候眼球甚至会蹦出来,情形十分的骇人。公元255年司马师因为手术的粗陋加上战场的惊厥导致眼球蹦出最后被疼死了。

在西方,人们发现肿瘤以后就会采用放血疗法,这是西方治病的常用疗法,只要有什么疾患病痛通过放血都能治好,只不过事与愿违,很多患者通过放血然后伤口感染,最后一命呜呼。对于恶性肿瘤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中医也只能让人们安心疗养,有的人也因此好了,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因此失去了生命,所以说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规律生活,加强锻炼,病痛才会远离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