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年代》中,让孩子对阅读和写作有所感悟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觉醒年代》生动再现了百年前有识之士的雄心壮志,青年热血。这部豆瓣评分已经达到9.1的历史大剧,也希望孩子们能有时间看看,除了了解中国历史外,也能对自己的阅读写作和成长有所感悟。
01 从剧中的百家争鸣,学习独立之思考
百家争鸣,指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辩的现象。当时学术派别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著书立说,游说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现指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有时候也指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在《觉醒年代》中,当周树人设计出北大LOGO后,北大各位教授正争论不休时,陈独秀点名让在场的邓中夏等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热切期盼和需求,体现了当时北大各种思潮、学派碰撞、斗争的热烈场面。
类似的情节剧中比比皆是,它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独立思考的魅力,也打开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阅读中,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来过滤、选择和思考所见所学的知识、现象和问题。
02 从剧中的人血馒头,学习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和发现
人血馒头之说,是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痨(肺结核病)。在《觉醒年代》中,鲁迅(周树人)置身闹市,亲眼见到“人血馒头”血淋淋的一幕,在众人对刽子手毕恭毕敬、对死去者的冷漠中,看到了中国当时民众麻木不仁、毫无觉悟,在内心为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悲哀。后来,鲁迅先生以此创作了小说《药》,小说用艺术化的手法描写了贫苦的华老栓为了给孩子治病,用馒头沾着革命者的鲜血给孩子当“药”吃的经过。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是中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孩子们往往难以读懂,在《觉醒年代》中,细致、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第一本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经过,里面充满了有趣的细节,如“鲁迅”这一笔名的来历,鲁迅趴在地板上创作的不可自抑之态,北大教授们畅谈读后感的情景,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孩子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和激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孩子去体会鲁迅先生在写作中的情感投入和对生活、社会的敏锐观察,以及对主题的精准、深入地提炼,并努力地学习之。
03 从剧中惊艳的北大校徽,打破“唯分数论”,追求更为丰富的人生
在《觉醒年代》中,鲁迅先生设计北大LOGO的情节,也能让孩子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惊喜。其实,只要一查便知,鲁迅文坛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比如他所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LOGO至今仍被设计界奉为经典,他还设计了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枚国徽——十二章国徽,厦门大学校徽的“厦门大学”LOGO字体曾一度延用其手写字体,他还为自己写的众多书籍设计过精美的封面。
最近这段时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及各地出台的为学生减负的政策、措施,都是师生、家长关注的热点。在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过程中,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引导孩子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丰富学习和生活经历。打破唯分数论,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天空,才能培养出健康、独立、志向远大、积极向上的新一代。
04 给家长的两点建议:
一是引导孩子多读红色经典,从红色文化中激发积极向上的热情,去拥抱自己的人生。推荐3本大家很熟悉,也是小学生必读的红色经典:
《小兵张嘎》: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一个名叫张嘎的十二三岁的男孩,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在革命队伍的培养下锻炼成长的故事。
《闪闪的红星》:讲述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以后,留在当地的一个红军后代的孩子——潘冬子的艰苦历程和斗争生活。从1934年至新中国诞生前夕,15年间,潘冬子由一个淳朴、天真的苏区儿童逐步成长为一个自觉的解放军战士。
《可爱的中国》: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散文(遗著),1935年英勇就义前写于狱中,从中感受烈士高昂的爱国情怀和充满激情、力量的文字。
二是鼓励孩子多思善思敢思,具有质疑的勇气和能力。
从小培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要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要认真倾听,并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长此以往,使孩子能把从他处获得的知识,无论是书上的、师长口中的、约定俗成的内容,举一反三,以自身之思考加以质疑,变成于己有用的思想精髓。
更多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