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创作画社】—— 五代时期南唐画家董源《龙宿郊民图》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
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
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
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
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
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
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
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
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
《龙宿郊民图》是五代画家董源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中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的纵深走去。
左边则是浩渺长江,也向画面的纵深流去,使画面很有深远感。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董其昌在此画诗塘中写道:
“董北苑《龙宿郊民图》真迹,董其昌鉴定。
《龙宿郊民图》,不知所取何义?
大都箪壶迎师之意,盖宋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者。
名虽謟,而画甚奇。”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乾隆题诗一首:“'龙宿郊民’语甚奇,董源嘉迹世所知。
香光鉴定帧首题,求说不得强为词。
谓或箪壶迎王师,尔时艺祖驾未移。
曹彬命往三军司,龙宿民迎语何来。
细观画如首夏期,颇有黄叶标树枝。
郊原未见出耕犁,正民望雨龙见时。
两船列泊川之涯,诸童揶揄扬彩期。
又如拔河竞水嬉,其事亦近请雨为。
画名命义似合宜,诚合否乎吾犹疑。
郑侠绘图此法贻,此非谄也实箴规。
为君者宜敬念兹,北苑妙笔神淋漓,吾又何能赞一辞。”
接着又题跋云:
“董源此图,元以前无辨及者。明董其昌题帧端,谓是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
考宋史,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命曹彬、潘美将兵伐江南。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
则是宋祖并未亲征江南,安得有郊迎事。
若以为指彬美,又不得儗之为龙。
况曹彬传,叙自济江后,连破江南军,亦无迎师语。
盖其昌于图名不得其解,从而为之辞耳。
而张丑《清河书画舫》,则以为写太祖登极事。
时董源正仕南唐,何由画宋汴京即位仪节,
且所图亦与受禅不类,其舛更不待辨。
按传称龙见而雩,注之者曰,建已之月,
苍龙宿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
今阅图中景,颇似初夏,而两舟衔贯舣水次,
众皆联臂舞跃,仿佛古者拔河之戏。
疑郊民见龙宿祷雨所陈。源当日命名,意或取诸此。
夫准经作绘,既胜于傅史失诬。
而图列民事,不忘执艺以谏,不犹愈于进谄之不经乎。
既题长歌以辨之,并附识如右。
己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正,御笔。”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清初文人王鸿绪亦在该画诗塘的最左侧题跋:
“董文敏(其昌)《画禅(室)笔记》
载:北苑《龙宿郊民图》、《蜀江图》、《潇湘图》,皆在吾家,
笔法如出二手。又所藏北苑画数帧,
无复同者,可称画中龙。
夫书法以右军(王羲之)为龙,而画推北苑为龙,其称许者至矣。
此画入本朝,归前辈庄澹庵宫庶(冏生),
后归余座主昆山大司寇徐公(乾学)。今为余有,子孙其世宝之。
康熙丙戌八月望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八月十五日〕,王鸿绪识。”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
此图以山为主,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
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
诗堂有董其昌、弘历、王鸿绪题识。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该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
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
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
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
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龙宿郊民图》绢本 156x160cm——细节
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
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