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在大英博物馆选几件“镇馆之宝”



大英博物馆几乎收藏有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文物,如果要细欣赏深琢磨,恐怕一辈子都看不完。但大家时间有限,千里迢迢来到英国,知道不可错过大英,又不能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大英。
我一向不赞成逛博物馆只看“镇馆之宝”,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博物馆讲解都要有一个主题,在每个主题下再去看文物,文物的价值与历史相互辉映。
但很多朋友反映确实没时间啊,还是想针对“镇馆之宝”来了解历史。于是我挑出几件“必看文物”给大家做参考。
我的选择标准是:文物所讲述的背景历史比较重要、或者比较特别,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大影响。
❀ ❀ ❀
所以第一个要出场的,我猜去过大英的朋友已经猜到了,那必须是罗塞塔石碑,所有人走进大英后看到的第一件藏品。
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古埃及就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先是跟亚述打仗输了,后来借助希腊人来驱逐亚述军队。希腊人就在埃及繁盛起来。
公元前525年,刚刚灭掉巴比伦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以及黎凡特收入囊中的波斯帝国打到埃及。期间埃及人也恢复过自己的政权,但在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来临时,是波斯统治者将埃及送给的亚历山大。
事实上,亚历山大大帝被埃及人视为解放者,将他们从波斯的统治下解脱出来。亚历山大的继任者、他的将军托勒密开启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这个时期亚历山大港被定为首都,世界第七奇迹的亚历山大灯塔光耀四方。
罗塞塔石碑其实只是托勒密五世即位时的一个诏书。由于即位时只有5岁,为了稳定王权,摄政大臣们(祭司们)出主意,发布这个诏书,宣告天下这位儿童法老即位的正统性(大概就跟咱们的皇帝是天子一个意思)。
埃及馆的精品当然不止这一个石碑,拉美西斯二世胸像、阿蒙霍特普三世的一系列头像、各个年代的木乃伊与石棺等,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可以说是大英的“镇馆之宝”。
在这么多精彩之中罗塞塔石碑还能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而是它给历史研究作出的贡献。
诏书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太大价值,这块儿石碑的价值主要在文字上。
诏书由三种文字刻出,分别为:圣书体——古埃及象形文字,是给神灵读的文体,不是谁都认识的;世俗体——当时民间通行的文字;以及古希腊文。这三种文体使得学者有机会对照研究,解读出象形文字的结构与意义。
❀ ❀ ❀
现在我们从埃及馆离开,来到中东地区。
大英收藏有许多美索不达米亚和黎凡特地区的珍贵文物,不管你相不相信古巴比伦曾经有过一座空中花园,反正这里有那座花园的砖石;一楼大厅还有好几座古亚述帝国的宏伟大门、以及宫殿里的精美壁画。
但我今天挑出来的,是一件小小艺术品:
史学界认为,公元前2900年,美索不达米亚开始进入王朝时代,也就是说很多城邦开始处于一个权力的统治之下了,这段时期被称为早期王朝。这个王朝定都在乌尔,因此也被称为乌尔王朝,是苏美尔人留在历史中的最后身影。
这个看起来像小盒子一样的东西出土自乌尔王朝的皇家墓地,大约是公元前2600-2400年间的物品。你猜它是什么呢?
发现它的考古学家伍利认为这是行军时的战旗。虽然这个想象不太容易实现,但它的名称就此延续下来。不管它是不是战旗,它的出土意义非凡。
我们可以看到这面“旗”上有成排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描绘着不同的场景,即使我们想象不到它如何作为战旗应用,但通过这些图画可以想象到四千多年前的乌尔城。
事实上“乌尔旗”不仅仅是在乌尔出土的唯一一件光芒万丈的物品,仅仅在大英博物馆,你就会看到三个墓穴的出土文物,有国王墓,王后墓,还有一个神秘墓。里面有金灿灿的饰品和各种珠宝,让我们深深感叹时尚真的就是一个轮回,而人类好像也从未跳出这个圈子。
❀ ❀ ❀
我还不愿意离开美索不达米亚,并非因为我对那里的文明情有独钟,只是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的确有太多值得我们多加留意的东西。
在乌尔王朝时期,出现了人类史上第一部英雄史诗,叫《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一位英勇、多情,但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1872年的某天,乔治∙史密斯又进来大英博物馆闲逛。他本是一家印刷厂的学徒,出于对美索不达米亚泥板的热爱,自学了楔形文字。那天,他碰巧在大英收藏的十三万块泥板中发现了这样一块,上面用楔形文字记录着:
拆掉房子,修建船只……把所有活物的种子都带上船……神会降下大量的雨。
有没有很熟悉?
这个泥板就被叫做“大洪水记录板”,楔形文字被刻上去的时间大概为公元前700-600年,《吉尔伽美什》诞生近两千年后,依然在流传……
那么,现在你相信诺亚方舟的故事了吗?
❀ ❀ ❀
从古希腊馆中挑选“头牌”很容易,那必须是帕特农神庙的浮雕们。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精美石刻,给我们展示着雅典的辉煌岁月。
公元前449年,雅典联合其它希腊城邦、打退了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地中海的扩张。公元前447年,雅典开始修建帕特农神庙,这是一座献给雅典娜的神庙,大厅中央曾供奉着一座象牙和黄金制作的巨大雅典娜神像。
1801年,希腊处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下。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额尔金伯爵汤姆斯∙布鲁斯(Thomas Bruce, 7th Earl of Elgin)通过一些我们不得而知的手段,得到奥斯曼帝国的允许,将帕特农神庙的部分浮雕以及雕塑运到英国。
现在你去大英博物馆,会发现这一屋子的浮雕,被命名为额尔金浮雕(Elgin Marbles)。
这些浮雕分为三部分,拉庇泰人与半人马抗争的排档间饰(Metopes),表现雅典居民庆祝雅典娜的生日的Frieze,以及原来位于东西两大门之上的山形墙,或者叫三角楣。
你能认出这些残缺的雕像们,都是哪位希腊神仙吗?
当然希腊馆还有很多好东西,融合了波斯文化与希腊艺术的海仙女神庙,恐怕比帕特农神庙还吸引到了更多人的目光,以及亚历山大英俊的头像、米诺斯的铜牛……
❀ ❀ ❀
三千年前的不列颠岛上,生活着的是什么人呢?
到目前为止,这依然是人类未解谜之一。由于没有相关文献资料出土,英国有记录的历史很短,只有两千多年出头。而那些高耸着的巨石以及散落各地的怪石圈们,也不知何年月才会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不列颠岛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文明起步较晚的地方。1833年被发现的这件黄金披肩似乎在传递着另一种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披肩是由一整片黄金打造的。工匠从金片内部细细敲击,在将其延展的同时,打造出层层珠链的样式。金片极薄,据说如果将整个披肩熔成一个球,不过乒乓球大小。
披肩被发现在威尔士北部的莫尔德(Mold),采石工人掘出了一座石砌坟墓,有数百颗琥珀珠、一些青铜碎片,以及身上裹着金披肩的古人残骸。
很可惜,工人们兴奋地瓜分了宝石和黄金后,并没有理睬那具可怜的尸骨;几年后考古学家来到时,尸骨早已不知所踪,致使无法研究出更多的信息。青铜器的原材料很可能来自同是威尔士北部的大奥姆铜矿。事实上大奥姆铜矿是青铜器时代整个欧洲的主要铜矿之一,由此可以合理想象这片地区的富裕和文明程度不会低,黄金披肩出现在这里也并不意外,而莫尔德本身距离海港很近。
琥珀珠则来自千里之外的波罗的海,这是怎样一条贯穿欧洲的贸易路线?又是谁在做着这些海上贸易呢?
❀ ❀ ❀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藏也很丰富,每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都有收藏,且按顺序摆出,非常便于了解。
在众多的中国文物中,我想着重介绍这一组精美的唐三彩:
玻璃技术传入中国后,人们受到启发,于是有了唐三彩。
所谓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褐(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
这些可可爱爱的小人和小兽们,来自位于洛阳的唐朝将军刘庭训之墓。
首先是一对守护墓葬的神兽,接着是面目狰狞的武士,很显然他们的形象受印度和胡人的影响,这没什么奇怪的,唐朝的民族融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接着是一对文官,然后是牵着高头大马的马夫,在骏马旁边,马夫不值一提;最后是一双骆驼,如果说马是丝绸之路上的路虎,骆驼就是进口载重货车。
这一组陪葬陶俑,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全盛朝代里权势人物的富有与野心,也反映出通过丝绸之路带来的各民族文化互通。
❀ ❀ ❀
我常说,了解西方行为与社会规范,绕不开基督教。大英里有一个最低调的镇馆之宝,它很少被人知道也有一个原因,即它并不属于大英,而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展示于此的:
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后,在大祭司该亚法前遭众人羞辱。士兵们为了讥笑耶稣这位“犹太人之王”成为阶下囚,为他披紫袍、持苇杆,还带上荆冠。
这种荆棘是产自耶路撒冷附近的一种鼠李科带刺枝条,可轻易弄伤皮肤。荆棘冠大约在公元五世纪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得到,一直在君士坦丁堡被珍藏了数个世纪,直到公元1238年,穷困的帝国皇帝鲍德温二世(Baldwin II),将之押给了威尼斯人。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震惊不已,将之赎回。
后来,法国王子贝里公爵得到了荆棘冠上的一根刺。为了这根刺,他打造了这个美轮美奂的黄金匣。
整个匣子由纯金打造,高约20厘米,用珠宝与珐琅勾勒出一幅末日审判的图画。
公爵去世后,这个黄金匣下落不明,一百年后(16世纪)成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宝物。又过了几百年,19世纪60年代,一名古董商人承接了修复圣物匣的业务,可是他却罔顾职业道德,私自留下真品,制造了一件足以以假乱真的赝品送回。
后来,这件真品被罗斯柴尔德家族购下。
当然除了这几件,大英里还有无数艺术珍品,我们的大明青花瓷对瓶、日本的武士盔甲、奥古斯都的青铜头像……但是已经三千多字了,不再占用大家太多时间,以后有机会接着聊。
也希望在今年,我们能够在大英见面。

本文图片均为我们实拍

版权归属©️TanSuo Cultural Travel

朋友们,喜欢就加个星标或点个"在看"(Wow)吧,以免我们就此别过在茫茫人海~

走,我们一起出去玩!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

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