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盘点(七)·行香子

又名《爇心香》,双调六十六字或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平韵。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如果说《圆圆曲》让我彻底领略了古诗的魅力,那《行香子·过七里濑》就是我对宋词的热爱的开端。从初三偶然看到的第一眼开始,它就一直牢牢占据着我心目中不可超越的位置。

此作成于1073年二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当他巡查富阳时,乘舟路过七里濑,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上阙是使用纯熟的点面结合与蒙太奇,让画面神奇地流动起来。下阙写了两句山后忽而转为咏史,用严子陵的典故引出浮生若梦的慨叹,最后点出人生易逝而风月长存,再一次回到了山景的描写,意味却更深了一层。

行香子在词牌中相对较短,但越短的作品越见功力。六十多字中有山有水、有月有船、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最终却融在一片极为空灵的氛围中。东坡一生名作如云,这首《行香子》或许不算最有名,但选为压卷之作当之无愧。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约成于11世纪70年代初。第一次见到它还是在初三的生物书中,也算一首偶然遇见的名作吧。

词的背景并不复杂,无非是闲居在家的作者游山玩水,被质朴的乡村景色感染而作。但它的艺术成就斐然,在秦观的作品中也算独具一格。整体来看,全词也多次用到了对比的手法,例如“小园几许”的近和围墙、茅堂的远,又如上阙结尾描写的五彩斑斓的繁花的静和下阙结尾四处飞舞的群鸟的动。全词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美好的风景中寄托着作者愉悦的心情。

或许的很多人印象中,秦观只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男女情爱型选手,但这首词足以证明他写田园风光的功力也堪称顶级。

《行香子·秋与》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行香子》是为数不多基调偏欢快的词牌,但其中也有一些偏于伤感,比如这首苏轼晚年时期的作品。

标题中的“秋与”或许已预示着什么,全词也很浅显易懂,就是一首悲秋伤逝的作品。之所以排到如此高的位置,只因为“都将万事,付与千钟”曾是我最喜欢的八字短句,以及酒花、眼花、烛花的描写——我一直认为这是描写酒场的文字之极限。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但从其中强烈的归隐意愿来看,应该也是苏轼晚年所写(约11世纪90年代)。1086年起苏轼再度被召回并被委以重任,但内心已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

这首作品对环境的刻画也极见功力,尤以“月色如银”一句为最。不同人笔下的月下独酌,风格总是不同。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但苏轼则要苦闷严肃许多。沉重地感叹完“浮名浮利、虚苦劳神”之后,下阙继续展开,抒发不被知遇的感慨,最终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几时归去”的纠结中收笔。

这首词的主旨可能不好概括,但十分真实地刻画出了作者颇有些矛盾的心境,也勾勒出一幅澄澈高洁、令人神往的的月下独酌图。

行香子·题罗浮》 葛长庚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沉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本文词作者的众神殿中,葛长庚是名气偏小的一位。相比于文学史,他可能在宗教史上更出名一些——以白玉蟾之名创建道教金丹派的南宗,并名列“南宗五祖”之中。

这首词和诸位大豪的作品相比也并不逊色。开篇的“买断风烟”便十分惊艳,暗合了前文的“钱”,也突出其独有的情趣。另外上下阕的结尾都别具一格,前面独观云月,神游天外,展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有种空间上的辽阔之感;而后面以先人(以及仙人)自比,又突出了时间上的悠远。全词勾勒出一幅道士于山中悠然自得的图景,羡煞旁人。

《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 苏轼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

这是苏轼和一位友人游玩归家时的作品,泗守是当时的泗州太守刘士彦。

大体上讲,上半阙着重写出游时的盛景,而下半阙描写日暮时分的乘兴而回。点睛之笔自然在最后几句,作者自不明写,却想象道,如果有人闲坐在空山上远望,一定会看到长桥上灯火闪烁,太守夜归。这样不仅多了几分新意,也把整首词的格局拔高了一层。

《行香子·野店残冬》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第二首出自“无名词人”之手的作品。汪莘与朱熹交往甚密,在当时也算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这首词描写了萧瑟的冬景,却也蕴蓄着生机——梅花盛开、松竹挺立,或许也是作者高洁品格的自比。下半阙的主题自然更深一些,最后三句略有些归隐之意,但最欣赏的还是“夜窗雪阵、晓枕云峰”,潇洒明净,令人印象极深。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普遍认为,这首词作于李清照与丈夫离居两地之时,有可能是1129年的七夕。上半阙描写“人间”的离愁,在蝉鸣和梧叶的映衬下更显凄凉。下半阙则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联想到牛郎与织女相见后又要分别一年。最后三句借对他们命运的感叹,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哀愁。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苏轼第五首上榜的《行香子》,也是寄给友人的作品。词作于1074年初,聚记载为“自京口还,寄述古作”,故是由京口至宜兴途中,返丹阳之时所写。全词怀念之情非常明显,先深情地回忆了去年同游的美好情景,最后巧妙地化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对陈述古的思念。

全词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纯熟,但主题略显单薄,故排在此位。

《行香子·天与秋光》 李清照(有争议)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这首词属于比较典型的闺怨词,也有另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背景——重阳节。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本应该是团圆的日子,但显然“我”无福消受团聚的幸福,只能在黄昏中“凄凄惶惶”。虽然主旨比较单一且题材很常见,但“明月空床”和后面三句也不失为凝练的描写,也使得这首作品在前十中占一席之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