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

俗话说中医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针灸不传之秘则在于手法,今分享些许古法针灸行针手法,在于精练医术,共同学习。

1:白虎摇头

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青龙摆尾  
   青龙摆尾法是以针尖方向行气为主,并结合摇针行气,九六补法组成的复式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称“苍龙摆尾”。本法是以操作时拨摇针柄,犹似龙尾摆动状而命名,明代各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所区别者,只是在操作次数与应用上有异。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度角以内)或前后慢慢拨动,往返拨针如扶船舵之状,然后将针缓缓拔出,急闭针孔。

临床应用:本法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临床多用于症瘕积聚、瘿瘤瘰疬、关节痹痛等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一般在穴位浅部操作,左右拨动针柄,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3:苍龟探穴

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4: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法由呼吸、捻转、提插、行气等法组成,因其操作类似凤凰展翅飞旋之状而命名。本法首载于《金针赋》,系“飞经走气”之最后一法。之后,在《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对其具体操作及作用特点都有进一步的阐明和发展。  
操作方法:进针后,先刺入穴位深层(即地部),再提至穴位浅层(天部)。待针下得气,针体摇动时,即插针至穴位中层(人部),然后用边提插边捻转之法。具体操作法为,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一捻一放,两指展开,行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并可结合呼吸,病在上则吸气而右转提针,病在下则呼而左转插针。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手催气、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疏通经络气血,古人认为以行络脉气为主。因本法的进退操作是先深后浅,符合徐疾泻法,故兼泻实作用。本法主要用于各种疼痛症候,如四肢关节痹痛等。

注意事项:本法提插时,必须在浅层(天部)获得针刺感应后,才能插至人部;在捻转行飞法时,宜用拇、食指边提插、边捻转,每捻一次,离针柄一次,要以气裹针,插而不入,提而不动,捻而不转为宜。

4:留气法  
 留气法又称流气法,是徐疾、提插、九六补泻的组合。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高武、汪机、杨继洲等明代医家予以充实和发展。  
操作方法:凡用针之时,先刺入穴位内7分左右中,行纯阳之数,紧按慢提9数(或27、49次),若气至,便将针直插至1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

临床应用:本法用于补气助阳,行血散瘀,治疗因气血瘀阻所致症瘕积聚。

注意事项:掌握针刺先七后三的分层深浅,先刺入7分,得气后再直插至1寸处,也就是先补阳,后泻阴的原则。

5:龙虎交战
    龙虎交战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用于镇痛的手法。龙,指左转,为补;虎,指右转,为泻。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针灸问对》、《针灸大成》又有所发展。一般都以先向左捻转9次,后向右捻转6次为操作方法。也有以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手法相结合,由捻转、提插、九六组成而分层进行补泻。

操作方法:一、进针至适当深度,待得气以后,先以拇指向左转(行龙)9次,使九阳数足;再以拇指向后右转(行虎)6次,使六阴数足,此为先补后泻。欲先泻后补,则先右转,后左转,然后反复交替。  二、可先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三提九按,令九阳数足。再予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  上述二法任选一种。

临床应用:本法可疏通经络气血,以住疼移痛。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如风寒痹症,胃火牙痛、胃痛等,也用于疟疾的寒热往来之证。

注意事项:本法是在九六、提插、捻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手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注意要点可参照有关手法。

6:龙虎升降 
        龙虎升降又名龙虎升腾法,是以捻转、提插补泻手法与行气法相结合的针刺手法。为明代针灸医家所创,《针灸聚英》有“龙虎飞腾歌”,然术式不详。《针灸问对》与《针灸大成》中具体操作有所不同。汪机所述,系提插、九六补泻与盘法的结合;杨继洲所述则是医生左右拇指交替捻针,结合提插的方法。

操作方法:可分二法,分述如下:  一、先进针至天部,持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拇指,乘势按针至人部。复将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食指,乘势将针慢提至天部。随用中指扶住针身,复按至人部,如此反复施行9次,行青龙纯阳之数,引天部阳气深入,是为龙降。然后插针至地部,左转捻针1圈,右转捻针1圈,乘势紧提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如此反复施行6次,合白虎纯阴之数,以引地部阴气外出,是为虎升。  二、医者以左右手交替运针,右手拇指向前,捻针左转;左手拇指向前,捻针右转,一左一右,两手并用,同时可下按上提。

临床应用:第一种方法可调和阴阳,疏通经气,补泻兼泻,临床应用于治疗疼痛痒麻等营卫虚实不调病症;第二种方法,主要用于行气,以利经气运行,气至病所。可据症情,任选一种。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腹部施术,操作时需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7:纳气法
纳气法是运气法的深化,是提插补泻手法与针刺方向、吸气、插针等行气法的结果。在《金针赋》中始有载述,《针灸问对》、《针灸聚英》又有发展,《针灸大成》称为“中气法”。认为此法能除积聚之症。

操作方法:根据症候虚实不同,或用紧按慢提而行九阳之数;或用慢按紧提而行六阴之数。得气后,即卧倒针身,针尖指向病所,使针感向病所放散。同时,令病人吸气,催送经气上行,待气至病所,立即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上行之气不复后退。稍待片刻,可继续施行。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疏通气血、消除积聚,治疗症瘕积聚等病症。

注意事项:必需在掌握运气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待气至病所后,再扶针直插下纳。

8:烧山火 
    ​    ​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金·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法。《标幽赋》则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要点。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范围。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同时配合捻转补法,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明·汪机指出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内寒气而言。杨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说明要达到阳气入内,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需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对于各家理论,宜综合分析,不必拘泥。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口呼鼻吸,然后:1、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2、紧按慢提9次,按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前捻转,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3、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4、再进针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如针感强者即有热感;5、得热感后可将针由地部一次提到天部,稍停针随其吸气缓慢把针拔出,左手急按针孔。从天部、人部、地部分层进针,再从地部一次提针至天部的全过程,称为1度。倘无热生,可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继续按上述方法施术,至热感产生。

临床应用:本法一般用于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如中风脱症、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阳萎偏坠,五更泄泻等,亦可用于外感风寒。

注意事项:一、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 二、刺激强度应根据病人针感反应的耐受程度来决定。  三、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出汗,或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四、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热感则宜留针10~15分钟,往往可出现热感,提高疗效。  五、每次操作刺激量较大,操作时间不宜太长。六、病人注意力应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予以暗示。  七、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  八、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  九、手法熟练者,可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仅以提插为主,只有在针感不明显,或不得气时,才配合捻转等法。 十、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出现部位因人而异,或先在施术处产生,以后扩散到全身;或先出现在施术腧穴的肢端,而后沿经延至全身;或先出现于对侧,逐渐波及另一侧。

以上就是部分古法针灸补泻行气手法,收集整理不易,希望能对广大中医研习者有所用处,精练医术,更好服务病人与社会,共勉。

中医子午流注针法,探究先贤智慧,学习并传承。

(0)

相关推荐

  • 「针灸不传之秘」痃瘕癥瘕专法留气之诀该如何操作?

    金针赋曰:七曰留气之诀,痃瘕癥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 留气之诀,可以用来治疗痃瘕癥瘕痞块,将针刺人中层(七分),行补法,如紧按慢提,行九阳数,待气至,将针再刺入深层,再 ...

  • 针刺手法:龙虎交战法及临床应用

    龙虎交战法 (一)概述 龙虎交战法,是捻转补法与捻转泻法结合,补泻兼施的针刺补泻手法.龙,指左转针,为捻转补法:虎,指右转针,为捻转泻法.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

  • 古法针灸大成

    -1- 出处 本歌出自<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著.本歌论述了行针取穴的一些共性问题,诸如行针时要按病人体质之强弱胖瘦,身躯之高矮而决定针刺之浅深.要根据受针者之同身寸进行度量取穴,并应注意 ...

  • 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三)

    探秘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二) 什么是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 12:运气法 概述:运气法是在<金针赋>"进气法"基础上发 ...

  • 探秘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二)

    什么是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分享继续,精炼医术,共同学习.  9:透天凉 概述:透天凉手法,是较常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捻转.呼吸.九六.开阖等法组合而成.<素问·针 ...

  • 中医针灸古籍 家传针灸手抄本

    中医针灸古籍 家传针灸手抄本

  • 中医真正的不传之秘总结

    中医角度看生死中医说,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先天之阳这是一股决定人的寿命多少的阳气. 人的一生阳气的盛衰变化 从小孩阶段,先天之阳最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小孩子最喜欢活动,而且眼睛非 ...

  • 中医真正的不传之秘总结【一点资讯】

    中医角度看生死中医说,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先天之阳这是一股决定人的寿命多少的阳气. 人的一生阳气的盛衰变化 从小孩阶段,先天之阳最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小孩子最喜欢活动,而且眼睛非 ...

  • 中医真正的不传之秘(精华)

    中医角度看生死 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生和死在中医上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为什么中医诊病的时候啥都问?问那些问题有什么意义? 中医说,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最重要的是 ...

  • 民间中医告诫初学者不传之秘

    古人曾说:"博涉知病,屡用达药."这句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广泛地接触各种病人,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只有经常地应用某个药,才能知道它的性质(即药性).我想这句话无论是对中 ...

  • 老中医用药配伍不传之秘,条条精辟!

    卢医 20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 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 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 ...

  • 老中医用药配伍不传之秘,条条精辟

    老中医用药配伍不传之秘,条条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