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企业“常青树”的密码
文|李学山
彼得圣吉说,很少有大公司的寿命能超过人均寿命的一半。
要打造学习型企业,首先要会诊断自己企业。只有把病症看准了,才能对症下药。
就一般企业而言,想把自己变成学习型企业,必然要回答七个问题,分别是:
“我是谁?”
“我的敌人在哪里?”
“我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吗?”
“我属于墨守成规吗?”
“我反应灵敏吗?”
“我属于经验主义吗?”
“我的团队有活力吗?”
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然后再一一分析,找到破解办法,那么,恭喜你,你的企业距离学习型企业就进了一步。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就世界而言,很少有大公司的寿命能超过50年的,百年企业更是罕见。1970年《财富》500强企业,如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销声匿迹了。壳牌公司曾做过一次专门的研究,大型工业企业平均寿命小于40年。至于中小型企业,能超过20年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大家可以想想,改革开放后成立的那些铺天盖地的公司,到底还有多少存活下来的就知道了。
为什么大多数公司活不过50年呢?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尤其是作为企业的掌舵人,限于自身的自然原因,知识结构渐趋老化,进取心渐渐消失,对外界形势的变化反应变得迟钝,对行事的作风渐渐变得不再激情四射,所以时间就变成了一把无形的杀猪刀。于是,因为领导的不够重视问题的解决,新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整个企业组织面临的危险就会步步来临,真正等到危险的到来之时,由于缺少应对的方案,消亡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大自然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旧企业的消亡,必然伴随着新企业的诞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会带来任何伤害性影响。就比如,我们所在的宁阳当地,50年前,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成立的国营企业,数以百计,如今仍然存在的屈指可数。就以机械工业为例。宁阳农机厂,成立于1958年,当时拥有职工1037人,属于县重点企业,可生产当时先进的农用机械、水泵、播种机、柴油机、脱谷机、扬场机等。然而现在,早已消亡多年,连痕迹都没有留下。虽然现在宁阳也新生了很多农机公司,生产出很多知名品牌,但与原来的县农机厂早已没有任何关系了。
可能还有退休后的老职工念念不忘过去的辉煌,然而现实的残酷,还是让他们多少有些痛苦。然而短暂的苦涩之后,他们又开始适应新的生活了。因为经济土壤的更新,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力资源的重新分配是一个正常现象,企业文化的更新也会变得一切那么从容。既然如此,为什么仍然还有诸如辰信集团一类的常青树呢?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是做“杰出”,还是甘于“平庸”?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主动的接受新鲜事物,主动的用学习的心态更新自己陈旧的观念。那么挺过50年,活到一百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一个真正的学习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