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过年,薛家姑娘为何参加祭祀?宝琴祭祖背后有哪些秘密?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是以宝琴的视角来写的。于是有的读者不理解,为什么薛家的姑娘,会参加贾家的祭祖?于是有的读者出来解释:宝琴是王夫人的干女儿,算是贾家的人了,所以可以参加贾家祭祖。于是又有读者进一步解释:宝琴是贾母内定的宝玉媳妇,所以参加贾家的祭祖。
噗嗤!原谅我失态地笑喷了饭。这解释也太开脑洞了,脑洞开得忘记了基本的情节与逻辑。
贾母替宝玉求配宝琴,的确有过这个意向,但是被薛姨妈回绝了。回绝的原因不是薛家看不上宝玉,也不是薛姨妈要替宝钗留位子,而是宝琴已经有了婚约。毁婚再嫁的不是没有,但是像尤二姐一样,可能引起官司麻烦,而且坏了声誉。尤二姐的未婚夫还是穷得没饭吃的张华,宝琴的未婚夫可是当朝仕宦梅翰林之子。哪怕不考虑梅家可能的过激反应,就是只从贾家考虑,可能把同朝大臣的儿媳妇娶回自己家吗?
况且,就算是内定的未婚妻,在没有结婚之前,要严格回避的。岫烟的衣服当到薛家的当铺,都有可能引起伙计的取笑。宝琴要是以未嫁之身,到未婚夫家祭祖,那岂不成了大笑话?
王夫人的干女儿倒是真的,但再真也是“干”的。拜了干娘,并不有改姓为贾,宝琴还是薛家的女儿。如果拜了干娘就算是贾家人,那没改姓又怎么说,难道不是薛家人了?难道不需要参加薛家的祭祖了?
宝琴参加贾府祭宗祠的秘密,其实就藏在作品里:“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量……”因为宝琴是“初次”,所以从她的角度来看。而不是“初次”的黛玉、宝钗等人,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就不写她们的观感了。
也就是说,参加“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除了宝琴,也一定有宝钗、黛玉、湘云等人,只不过不特意描述。而贾家的祭祖,虽然庄严盛大,却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开放且包容,允许亲戚朋友来观礼。
你一定要反驳了:既然允许亲友观礼,为什么只提宝琴,不说岫烟、李绮、李纹?难道她们不是“初次”?难道她们没参加祭祀?
嘿,她们还真没参加祭祀。为什么不参加?很简单,过年嘛,人家回家去了。
李绮李纹是跟着寡母李婶进京的。贾母“不肯令他外头去住。那李婶虽十分不肯,无奈贾母执意不从,只得带着李纹李绮在稻香村住下来”。
李纨的父亲曾任国子监祭酒。李家也是大族。虽然李婶守寡,难道李家真的没给孤儿寡母留一席容身之地?人家自己有家有房子,在贾府不过是走亲戚小住。到过年的时候,自然就回家去了。
李婶何时走的,作品没有明确交代。来年春天,老太妃薨逝,贾母诸人入朝随祭,请薛姨妈照管众姐妹,就提到“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显然已经搬走了,搬走了之后来经常往来。往回倒推,肯定是年前搬走,除夕时已经不在贾府了。
岫烟呢,她父母“家中原艰难,这一上京,原仗的是邢夫人与他们治房舍,帮盘缠”的。不管是怎么打秋风,邢家总是要自己买房治地过日子的。也就是说,虽然多半是靠贾家的资助(不管掏谁的腰包),但邢家有自己独立的房舍。
有了自己的家,但一定不如大观园的环境好,所以岫烟宁可受丫头婆子的敲诈,也愿意住在大观园里。不过这并不表示,她就此住下不走了,因为书中明确说起:“从此后若邢岫烟家去住的日期不算”,还是有回家住的日子的。
什么时候回家?别的不知道,过年总是要回家的。《醒世姻缘传》里,受儿子虐待的陈师娘,被学生接到家里居住,“住到十二月二十以后,陈师娘要辞回家去”,理由是“年近岁除,怎好只管打搅?无妨过了节还来也可”,说的就是这样的风俗。
既然李家、邢家的姑娘都要回家过年,为什么宝琴不走?因为薛家根本就是全家寄居于贾府的,只是“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除了不交房租,食宿完全自理。连住在大观园的宝钗,也不领荣国府的月钱——否则岫烟当衣,她怎么会问“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如果她领月钱,怎么可能给她发不给岫烟发?她怎么可能不知道岫烟得没得月钱?
食宿自理,只是免费住房,事实上薛家已经把贾府当成了自己家,于是过年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就能够参加贾家的祭祀了。
说到这里,宝琴祭祖的“秘密”也就揭晓了吧?人家只是观礼,并没有许给贾家什么。
正如古代“接茶”就是订婚的代称,而黛玉吃了贾家的茶,也并不表示她就成了贾家的媳妇一样——虽然她心里一定很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