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

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

断的代谢更新的。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

弱,

本身就很虚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

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

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

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

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   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

会脉浮的。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

的,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但是

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   一个受到损害,本来

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

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

“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

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

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结果开药方出

来七、八十味药,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

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张仲景的观念中,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只有经方的力量,才可以

观其很快脉地证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

形。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

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   二天会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脖子

后面对着吹,   二天项脖子强硬,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一样,这地方一受到寒,温

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到酸痛,

痛在 皮逆肤表面,在经络学上可以看到。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但是处方是一样的,理论是一样的,所以经方还是能够通用。为什么恶寒怕冷?恶寒就是一直发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

随证治只之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以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了。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

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风、受寒,感

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

病人的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

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

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

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所谓的风,并不会把

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

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但是病人感觉是冷的,这

种就是。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

风,就是恶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

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

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

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造成温度下降。

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

应,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

毒排出去?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

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为什么会「呕逆」?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的

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

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

观其就是脉东证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

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

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说法皆可。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

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

紧。

太逆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烧(中风),有一种没

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

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

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所

随证以在治霜之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寒气所伤,就称为伤寒。因为寒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被冬天的正

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

在南方一样有伤寒证,在美国佛罗里达很多,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

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

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

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

动。

我们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

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

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为什么六天?人和大

自然是相通的,

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

天当定数,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

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台风来的时候,

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   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

到   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回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

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应。脉

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   六天还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

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

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

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

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

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

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

「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

观其五脉:「证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太阳症状,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

明, 有的逆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少阳的时候,

有时候还会觉得冷、寒,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少阳,就是「往来寒热」,

好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一下冷一下热,这是主证。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

传也,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看

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很想呕吐、烦

躁,少阳证的时候,胸胁苦满,如果想呕吐,有吐的症状、恶心感觉的时候,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

症状。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烦躁,烦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

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发脾气,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

法安定下来,晚上失眠反复,通通可以称为烦躁。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

是代表阳明证。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

衍到因此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病没有好,到春天就变成

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这一段时间

发出来的有热证的病,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如果是夏至以后所发出的有热证的病,才

能算是热病、或湿热病。临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时候,例如运动完或工作环境大量流汗的,在这身

体水份

很少的时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来源就是太皮了,小儿好动

所以津液流失很多。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

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自身津液本来就不够了,滤过性病毒进来的时候,残余的津液都跑到

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抗力,为什么发热而渴?因为津液跑到表面来和病毒相抗的

时候,体内津液不够就会令人觉得口渴。为什么不恶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

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发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时候,

会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够,病人会发热,就不会恶寒了。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

一为「伤寒」,一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

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愈的时

候,结果因为工作出汗很多,于是得到风温。现在看到的风温,多是医生开给病人发汗去水的药

太重了,补足津液的药太少了,才会看到这种脱水的现象。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观其若脉发汗证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

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逆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阴阳脉都浮起来的时候,代表病在表,是风温,病人津液本来就比较

少,血比较多,在水份少的状况,病人会出现表热,所以阴阳脉俱浮的时候,左右手的脉都浮缓,病

在表上面,而且是热;人的水源,当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时候,因为胃很热,所有的水会气化掉

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气到了肺,马上就发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热汤的时候会流汗,

另外成形的食物会到小肠去,食物中的水到达小肠之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养

随证分。治身之重,为什么身体感觉到很重?脾脏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脏受到影响了,水和血是

同源的,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

如果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

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西医只有验血报告、没有验水报告,所以光看验血报告不是很准。中医如果看验血报告来看病,也是不对的。

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

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若发汗者,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再发

汗、病人的水本来就已经不够了,汗流太多,当然津液

不足,尿就少了。若被下者,直视,失溲,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

发表发太多的话,津液会伤到,攻里攻太快的话,津液也会伤到,没先解表却先攻里,结果把胃、小肠、大肠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清出来,营养顿失,一下子身体里面的营养都没有了。保持在身体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们能量,人的身体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来,源头没了就会没有体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来,失溲,这小便,不是小出来的,是漏出来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们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环的,突然源头没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脏的血供应的,结果眼睛就直直的不会转动了,很危险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生病了没有用药,用火烤一烤让汗出来,烤出

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毒还在里面,

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肤表面发黄色,看起来是黄色,其实是血的颜色,血管里看血

液是红的。经过一层皮肤,看到的血液的颜色会是黄的,这就告诉你血里面的水没有了,透过皮

肤看到的是血的颜色?所以这种发黄,不是肝胆病的发黄,不要弄错了,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

黄,严重的话,津液丧失太多的时候,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会发惊痫。肝主筋,筋也靠

血来养,没有充份的血来供应,就会抽筋,会时瘛瘲,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

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错了也罢,还可以救,如果再用火

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没有就完了。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吃下

去食物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   二天了,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也就

是   七天的白天会痊愈,所以说“七日愈”。如果晚上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阴;到白天了,才开

观其始算脉天证,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   一天,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   六天的半夜,会自己痊愈,所以

说“六日愈”。不管是阴病或阳病,得到感冒,正常的话,六天一定会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

一个礼拜会好。

「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分「阴阳」,

表为 「逆阳」,里为「阴」。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分「阴阳」,上为

「阳」,下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

血为「阴」。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

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

者谓之「阳」。

随证十:治「太之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   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太阳病,

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阳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

足阳明之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

泣」就不会传了,如果到了   六天满   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如果小孩到了   七

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

如果小孩变成烦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传阳明了,阳明壮热其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的各种情况

    倪海厦&张仲景 JT叔叔资料库 昨天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0)

    (239)「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燥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脉浮而紧,代表的是有表证,表寒,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81-397)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观其坏脉病证: ,以法救之. 本来是柴胡汤证,结果被吐.下.发汗.温针,就没有柴胡汤证了此为坏病: , 此为庸医误诊,造成病情传变,看他到什么阶段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61-280)

    二六一: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芤脉代表脉是中空的.中空的脉又代表失血,所以病人开完刀或大量失血的时候,摸他的 脉,脉会变的很大,然后按下去中间是空的就是芤脉.脉浮为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41-260)

    二四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这人本来津液就不够了,渴就代表津液不够了,猪苓汤是利水的,水再利掉会燥热.发烧, 因为汗多胃中燥,所以汗的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 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81-200)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随证气治上之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寸上寸--喉咙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61-180)

    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感冒六七曰以后,病人发热微恶寒,代表还有表证,支节烦疼,关节疼痛,心下支结,胃里面 梗到的感觉,吃不下东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51-160)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41-150)

    一四一:「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本来表热很盛,病人会想喝水,但是太阳病是表热不是胃热,喝水太多没办法消化 掉,一部份小便排掉了,一部份水会停在胃上面,所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31-140)

    一三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对皮肤表面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的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在过去的脓疡科, 把针烧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