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笑到锤塌床,这部国产沙雕太野了!
为防止以后看不到我们:
请务必点击上方蓝字【电影天堂】→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本文由十点电影(ID:sdimov)授权转载
要说普法节目谁最强,CCTV独领风骚。
央视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忏悔录》,影响力都相当大。
虽然央视有高标准独门绝技,但高手也在“民间”。
我不久前就挖到一部宝藏节目。
它,让观众连追80集,深夜笑到“妈见打”。
它,让无数个从未去过成都的人,知道“到二仙桥走成华大道”。
没错,是它——
《谭谈交通》是成都电视台的一档交通普法节目。
自2005年开始,开播12年,替巴蜀人民撑开马路牙子大舞台,谱写西南交通相声史。
要说谁功劳最大,那肯定是主持人谭乔警官。
2005年初的时候,成都电视台和交管局沟通,想做一档跟交通有关的节目,宣传当时颁布不久的《道路交通安全法》。
当时的谭警官,一不是“重点培养对象”。
领导眼里属于千斤顶,“连备胎都不算”。
二、行为颇具个人特色。
谭警官提到:“当年我们内部有一个规定,与纠正交通违法行为无关的话不能说。”
不过看他在道旁公然宣称“海绵宝宝是我们动物的祖先”。
时不时和违法者携手共唱《两只蝴蝶》《沧海一声笑》的行为……
这一条,可能也就被他违反了个百八十回吧。
结果,《谭谈交通》一炮而红。
节目表现奇佳,集相声、杂技、科普、小品、歌唱、对谈于一体,类型比春晚还丰富。
演出效果大好,被网友评为“国内最强脱口秀兼最佳对口相声”。
当然,节目只靠谭Sir一个人也撑不起来,还得感谢成都人民友情助演。
最佳名场面,当然要数“到二仙桥走成华大道”。
伴着欢乐的BGM,二仙桥大爷骑着小小的电瓶车,拖着长长的消防材料。
谭Sir朴实无华:货挺长,快车道,拖不得,赶紧说说。
二仙桥大爷态度乖巧,有啥答啥:
谭Sir:“你该走哪儿?(机动车道)”
大爷:“到二仙桥。”
谭Sir:“什么到二仙桥……我是说你该走哪条道?”
大爷:“走成华大道。”
谭Sir:“什么成华大道……你车子能拉(这么多货)吗?”
大爷:“只能拉一点点。”
谭Sir:“我是问能不能拉!”
大爷:“只能拉一点点不能拉多了。”
双方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可惜聊天频道压根不在一个服务器。
刚就“是走机动车道不是成华大道”,双方杀个三起三落。
紧接着又就“是防火不是放火”搏个七进七出。
一边是骑着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非法牵引。
一边是骑车走成华大道去二仙桥去送防火材料。
这场双向奔赴,看似走的是同一条道,最终缘分还是错付了。
二仙桥大爷经此一役,不仅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成都有个二仙桥。
更是在多年后成为B站鬼畜区之王。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继“二仙桥大爷”之后,还有“二仙桥大爷他侄子”。
不愧是西南交通的“名门望族”。
就“是投共享单车,不是偷共享单车”,又和谭警官Battle了多个来回。
叔叔放火,侄儿偷车,连续大放送,节目效果拉满。
因为谭警官每天在马路上逮人,随机效果实在太大。
你永远想不到,某个擦肩而过的违法身影,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惊喜。
比如这位独坐小三轮之巅,与货物一起摇摆的小哥。
当谭警官问出“你不怕掉下来吗?”时。
他展现出三分讥笑三分薄凉四分漫不经心的笑容。
就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腰马合一”。
本以为是“武林高人降临”,结果屁股先着地。
还有非法摩的司机和不带头盔葬爱乘客的二人组合。
司机见被谭警官拦下,灵机一动,当场认女。
小伙子也相当配合,现场认爹。
不料谭警官火眼金睛,终于察觉出哪里不对:你男的女的?
虽然二人组合有意结为父女,只可恨时间不够。
连爹和儿子的姓名都还没来得及互通。
串供失败,被谭警官当场拿下。
有“司机乘客大变亲父子”,就有“真老公当场抛妻”。
夫妻本是同林鸟,谭Sir来了各自飞。
一度让谭警官怀疑这是假夫妻。
节目知名度日渐上升,巴蜀人民头脑转得也更快了。
虽然咱们这电动车,得手连捏带按才能行驶,简称手动车。
但咱这块板好啊!
买橱柜就要国产倍斯特!
现场打广告,不掏一分钱,看了《谭谈交通》的都说好。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朴素如《谭谈交通》也一样。
骑三轮车的,开电动车的,为何屡禁不绝?
他们有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种行为违法,也有风险。
但是,实在是太穷了。
所以电动车哪怕快散架了,也只能修修补补将就着骑。
拉床的大姐,没钱买床,更没钱雇三轮车搬运。
就只能捡一张别人丢弃的床,自己骑车拖回去。
而在《谭谈交通》里,谭警官以关心的视角,和他们交流。
他能和卖二手沙发的老板,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出发,畅聊国民经济。
也在兰博吉利司机畅谈改装技术时,认真聆听,表扬他是“爱国的有志青年”。
《谭谈交通》就是这样,以诙谐幽默又不失本职地进行科普。
同时也以鲜活的个体面貌,记述了成都12年的地域样貌变迁。
城市在变,从路边满是荒草,到处处是高架摩天大楼。
人也在变,从贫穷到富裕,从懵懵懂懂,到明理守法。
但也有些东西,是我们仍旧怀念的。
是楼下路边侃天侃地的熟悉乡音,也是关心家长里短的人情冷暖。
为什么我们会对一档十六年前的节目念念不忘?
哪怕在今天品起来,还是乐此不疲。
因为它就像巴蜀那一碗红艳艳的油辣子。
辣在嘴上,热在心里。
早淋透了人间滋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