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仄顶仄,平顶平”表述马蹄韵的质疑
对用“仄顶仄,平顶平”表述马蹄韵的质疑 ——与余德泉教授商榷
作者:冯宝哲
余德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楹联理论家,曾获得中国楹联最高奖——首届“梁章钜奖”第一名,其理论成果和学术活动对楹联界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对此至为钦佩。特别是其发掘并推崇马蹄韵的理论建树,对联界更是卓越贡献。笔者认为马蹄格的确是多句联句脚拼节的理想模式,但是对余教授用“仄顶仄,平顶平”表述马蹄韵,却不能苟同,现将个人一孔之见申述于后,以与对此有兴趣者共同商榷。
首先让我们引用余教授所著《对联格律·对联谱》中的一段话来了解什么是马蹄韵? 以下是余著的节录: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 ,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至于“马蹄”二字借表联律始于何时,尚不得而知。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七说:“(唐)陆(贽)宣公文则无一句不对,无一字不谐平仄,无一联不调马蹄。”看来,至迟在曾国藩以前,就有这个说法了。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仄顶仄,平顶平”真能表述马蹄韵吗?笔者对此存有疑义。首先,余著所引林昌彝的那段话中所讲的“顶句”二字含义不明,究竟是指下句的顶字还是下句的煞尾,没有交代清楚。想进一步弄清林文的原意,却在清人林庆铨的《楹联述录》中找不到这段话的出处,只好望籍兴叹了!据余教授解释说: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 愚以为此说不够准确。按字面的含义理解,“仄顶仄,平顶平”应是指下句第一个字与上句句脚的平仄关系。上句句脚是仄,则下句首字即应为仄;上句句脚是平,则下句首字即应为平。相连两句句脚与句首才存在“顶”的关系,既讲句脚关系,又用“顶”来表述,似属不妥,脚同脚怎么“顶”呢?既然是仄顶仄,平顶平,那么多句联的联尾就应该一直仄下去或者一直平下去,怎么又能出现“仄仄平平”这样中间不顶的格式呢?第一个仄要用仄来顶,那么第二个仄为什么用平来顶呢?这能说是“仄顶仄”吗?同理,第一个平要用平来顶,那么第二个平为什么又变成仄来顶呢?这能说是“平顶平”吗?况且句脚平仄安排的次序是从后向前逆向而为的,用“顶”字表述显然有颠倒之嫌。两句联按马蹄格正格上联句脚是“平、仄”,下联句脚是“仄、平”,这又是谁“顶”谁呢?这种“仄顶平”或者“平顶仄”难道不属马蹄韵吗?所以“仄顶仄,平顶平”是无法表述马蹄韵的。笔者讲这些无意于否定马蹄格的优越性,只是想探讨一下如何准确表述马蹄韵的内涵。同时笔者也认为马蹄格虽然是多句联句脚拼节的理想模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模式,多句联句脚拼节能够实现马蹄格当然好,如果根据联意调整有困难,愚以为只要保证上下联各相应句脚平仄相反,其它的拼节模式也是应当允许的。至于对“马蹄格”的正确表述,笔者认为倒不如采用“平仄杆”的说法比较恰当。即除尾句句脚上仄下平外,其余句脚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逆向循环交替,这样可能更准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