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些年,我们过年挑灯笼【征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那些年,我们过年挑灯笼
路志宽||河北
写下这三个字,其实就是写下几代中国人过年时的集体记忆。
时代在发展,如今的孩子们,即使过年,也不会再去挑灯笼了,别说是城市里了,即使在乡下,挑灯笼的景象,也并不多见了。
而在我们小时候,每年过年时,挑灯笼则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之一,有些迫不及待的,在腊月二十几开始,就开始挑灯笼了,但更多的还是从大年初一的夜晚开始,就开始挑灯笼了,现在回想起那段岁月和那时的景象,还是忍不住让人有所感慨。
那时我们挑的灯笼,多是从年集上买来的,这些灯笼,基本上都是乡下的匠人制作的,也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它们的价格并不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一般是一块钱就能四五个,也就是两三角钱就能买一个,那时的灯笼,基本上就是高粱杆做成的骨架,或者是废弃的纸箱子做成的骨架,外面糊上一层透明的,简简单单地画出的一些画的塑料薄膜,一个灯笼就算是完成了,挑灯笼,则需要裁一截长短合适的树枝,再做好一个底座,底座上面是放小红蜡烛用的,之后,用一根绳子从灯笼的中间传过来,上头系在那裁好的树枝上,这样就可以挑着了。
各种各样的图案,五颜六色的灯笼,是我们那时过年时乡下夜晚最闪亮的星星了,它们不停地移动,星星点点,闪闪烁烁,那场景更像是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了。
根据我们这里当地的习俗,在过年时,母亲的娘家人,是要给我们送灯笼的,一般都是舅舅来送,这些灯笼,就成为了我们最大的乐趣,也是我们互相攀比的一个噱头。
一到夜晚,小朋友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点亮自己的灯笼,大家不约而同地走上街头,大家说说笑笑,大家走走闹闹,大家尽情把玩,有时,我们聚集在一起,就是一条细长的长火龙,有时我们散开,就是一颗颗闪闪的星星。还有一些不小心的小朋友,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慎绊倒,手中的纸灯笼,就会被燃烧着的蜡烛给点燃,于是,一团火一阵烟,一个好好的灯笼,也就顿时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当然,心中是会恋恋不舍,还有的会放声痛哭,当然我们也不会袖手旁观,在安慰他的同时,也答应将自己的灯笼,和他一起挑。
如果遇到一个大雪纷飞的年,这场景就更加的美丽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一地的皑皑白雪,唯有一盏盏灯笼的光芒,在这黑夜里闪闪烁烁明明灭灭,在这样的情景里,一盏盏的红灯笼,就像是一只只飞舞着的蝴蝶,成为人们视线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夜色迷离,雪花飞舞,灯光闪烁,过年的喜庆与红火,被这雪景,被这灯笼,给映衬得更美更让人感动了。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挑着的灯笼,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从材质上来说,就不再是单纯的高粱杆或废弃的纸箱子了,变成了塑料的金属的或者是木头的,至今今天的声光电一体的,奇怪的是,灯笼是越来越好,而挑灯笼的孩子,是越来越少,这样的场景,即使在乡下,也不多见了,一般孩子们都是人手一个手机,不停地翻阅中,大家都找着各自喜欢的内容,是不厌其烦,是乐此不疲,是津津有味啊,至于还在那寒冷的北风中去挑灯笼,大都对它失去了兴趣,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时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游戏。
蓦然回首,那段挑灯笼的岁月,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尽管时光飞逝,但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儿时过年挑灯笼的情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那样温暖,那样美丽……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路志宽,河北省邯郸市人,在《诗刊》《作品》《上海文学》《星星诗刊》《扬子江》《散文诗》《橄榄绿》《散文》《拉萨河》《野草》《星火》《奔流》《骏马》《火花》《名家名作》《中国铁路文艺》《中国诗人》《诗潮》《山东文学》《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中华文学》《海外文摘》《人民日报》《人民代表报》《人民政协报》《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发表作品3000余篇,入选100余种年度选本。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