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曹魏对蜀吴夷陵之战采取观望的原因

三国时期能够维持三足鼎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孙刘联盟,因为孙刘两家任意一家都无法单独面对北方曹魏的攻势。因此,只要孙刘联盟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曹魏统一的好时机。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报两年前江东夺取荆州之仇,兴兵东征,孙刘两家爆发规模最大的战争,原本这对曹魏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不说统一天下,至少是一个消灭其中一个势力的良机,趁机攻吴则吴灭,袭蜀则蜀亡。但是奇怪的是,曹魏对当时进行中的夷陵之战一直处于一个观望的态势,一直到陆逊打败刘备后,才开始南下,要知道刘备是从章武元年七月出征,一直到次年六月才被打败,那么这一年中曹魏都在做什么呢?在这里就从《三国志》等的记载中来看看其中的原因。

曹丕的态度

在孙权得知刘备兴兵之后,孙权送还于禁,并遣使称藩,寻求曹魏的庇护。面对这一事件,曹魏朝堂中普遍处于庆贺状态,只有刘晔清楚的意识到江东必然面对极其困难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三国志·刘晔传》: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

刘晔的分析可以说是精辟入里,但是曹丕并没有听从,反而认为'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因此最后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并赐孙权九锡,授予吴王一爵。

其实从这里可以大致猜测曹丕的一个想法。虽然曹丕的帝位是通过汉献帝禅让而来的,但是到底还是通过逼迫等手段得到了,为了能让自己帝位更加名正言顺,一个来自外部势力的臣服可以大大稳固自己的帝位和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因此,曹丕接受孙权臣服就是希望得到这个名分。

北方不靖

曹魏的土地基本是曹操通过武力夺来的,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治理,但是一些地区还是不断出现叛乱,因此在曹操去世后,这个政权交替的时间,叛乱非常多,再加上北方的边境一直以来都需要防备北方游牧民族。

在公元221年的五月,关中冯翊地区出现大规模叛乱,甚至需要曹仁亲自率军平叛。

《三国志·文帝纪》: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

此次关中叛乱还诱发了凉州羌胡叛乱。历时半年,从最后'斩首五万余级,获生口十万,羊二百一十一万,牛八万'的结果来看,投入兵力不下十万。

除了西北地区外,东北的鲜卑一样对曹魏北疆造成巨大的困扰。

因此,在曹丕刚即位的几年中,曹魏为了稳固对地方的控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以及优秀将领,使得自己无力影响夷陵之战。

国家经济萧条

曹丕登位之时,国家经济十分不景气,百姓'面有饥色'。为了让代替汉朝的魏有点升平之象,曹丕在黄初二年三月重新发行五铢钱,五铢钱原本是在汉朝社会处于繁荣稳定时期发行的,但是根本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在发行不足八个月,曹丕不得不再次废除五铢钱。

《三国志·文帝纪》:

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初复五铢钱。

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以谷贵,罢五铢钱。

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当时曹魏经济的衰弱,社会的不稳定,想要大举进攻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一件事。

其他事情

在夷陵之战的这一年中,曹丕还做了很多事:

  • 西域国家入朝觐见,因此得以复通西域;
  • 巩固自己的帝位,消除曹彰、曹植等人的影响。

《三国志·文帝纪》:

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

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曹丕为了消除其胞弟曹彰和曹植对自己帝位的威胁,还限制其母亲卞太后的话语权。

结语

曹丕在即位之初,在面对社会经济萧条、政治争斗、边患、叛乱等情况,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巩固自身帝位。孙刘爆发夷陵之战,这本是曹魏消灭其中一个割据政权的好时机,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曹魏错失良机,不得不在两者爆发战争时期处于观望状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