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王步瓷板画、价值连城
正因为王步对胎、釉材料的精益求精,所以纵观其青花作品,胎体洁白明丽、青花淡雅稳重,给人以有明澈莹净的美感。
建国后,王步的青花艺术进入了鼎盛期。他于1954年到陶瓷研究所工作,此后十余年他的青花绘画艺术日臻完 美,达到炉火纯青程度。他所绘制的青花,门类齐全,风格各异,既有两米多高的大型花瓶,也有拇指般大小的瓷罐;既有高雅贵重的陈列瓷,也有大众喜爱的日用瓷。他的作品具有构图新颖、层次分明、色调浑厚、笔力刚劲、画意生动的特色,在构图上往往摒除一切非必要的配景,画面极为简炼而富有装饰性。尤其是他独 创的青花大写意技法,大胆地将国画泼墨手法运用在青花绘画上,为此他专门发明了一种既会流动也能顿住的色料,创作时他先用大号分水笔甚至用汤匙将青花色料涂浇在坯胎上,然后再勾勒线条,使线条和渲染浑为一体,产生了很好的笔墨效果。这一时期,他创造了大量青花瓷板画,本件拍品既是这一时期所创作。这个时期,先生激 情涌动,八哥、鲶鱼、猫蝶、牵牛花、蜜蜂、水牛、牧童、白菜萝卜皆能如画,重操青花技艺,以线为骨,大面积分水,料分五色,一气呵成,淋漓苍润,画意清新,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达到了艺术的巅 峰。
青花艺术创作是用料与用笔的完 美结合。这体现在王步的大写意青花作品。瓷上青花要达到纸上泼墨的效果,操作较难。因为青花是釉下彩,是在生巧上作画。纸上用墨,能立即见效果,而青花料色在逐胎上则难分层次。
青花是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釉下彩瓷,它成熟于元朝,发展于明、清,是中国瓷器中最 具代表性的传统产品,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晚清开始,由于固守传统缺乏创新,加之粉彩瓷的冲击等诸多因素,青花瓷曾一度凌夷,几乎凋败。二十世纪初、中期,有一位青花艺人以执着的精神,数十年致力于青花艺术创新,使古老的青花瓷重新焕发出青春,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青花大王"的王步。
王步的菱形笔筒上画面的开与合,以及方瓶丝瓜画面的放与收,都是正反对立的,然而它们又被统一在画面的气势之中,在气势之中合,在气势之中收。菱形笔筒画面是明处开,暗中合,提梁壶、盆花与石砚,是按一定弧线排列,这是开。若把弧线的两边继续延伸,线的两边则要交接,交接处便是一大段题字,题跋与静物产生呼应,题跋成了画面的合,这也是典型的虚实的对立。再如水鸟荷花瓷板画,水鸟俯冲之势与芦草刺破青天之势构成顺逆方向的对立。
王步晚年十分讲究青料与瓷釉的色泽,他所使用的青料多由自己配制,一般来说,青中微带蓝黑,给人以庄重、浑厚、宁静之感。他的青花瓷忌用纯百釉,而常用一种白里泛青光亮度较弱的釉子,他认为这种釉比纯白釉和古代的重石灰釉含蓄,与青花结合有温厚的效果而无浮滑之感。除此之外,他选用与青花相斗的釉下彩料时,也不用铬绿、锰红,而喜欢选用釉里红与龙泉青釉及淡紫金釉。由于使用这些材料绘制,他的作品常常获得浑厚的艺术效果。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长湖、竹溪道人,晚年又号陶青老人,斋名愿闻吾过之斋。祖籍江西丰城,生于景德镇,自幼学绘青花,喜画极为工细的鸟食罐、小文房等。1919年应聘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的制作,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深得古瓷画意构图之精髓。继之同景德镇陶瓷实业名家吴霭生合作,研制青花仿古,大有心得,1926年吴氏病逝,王步始启自身创作之端,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制作出雅致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为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建国前夕,瓷业萧条,青花瓷器产量尤少,王步只得终止探索,改弦易辙,舍青花而从事釉上粉彩装饰。故对于王步本人艺术创作历程而言,1926年至1937年前后的十余年里是王步的个人青花风格形成并臻于成熟的巅 峰时期,由此诞生出许多工笔绘画、极见精致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