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著名汤方 2

18、葛根汤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

上以水一斗(1000ml),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200ml),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100ml)。覆衣被,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

方义:

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而成。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辅以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诸药配伍,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之功效。

配伍特点

本方配伍特点具有桂枝汤方药配伍关系,桂枝汤者,有调理脾胃和生化阴津,阴津可随营卫和畅,气机升降而运行以濡泽筋脉,并有升清降浊。

加减化裁:

如表邪犯胃呕逆者,加半夏;身热烦渴,加石膏;头痛剧者,加蔓荆子、藁本;咽痛痰粘,加桔梗;伴风疹者,加防风、川芎、蝉蜕;口眼斜,加地龙、川芎、木瓜。

使用注意:

素有阴虚火甚,上盛下虚的病人不可用。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附方1 麻黄葛根汤

组成 麻黄,芍药,葱白,葛根,豆豉。

功用 散风驱寒,解肌发汗。

主治 伤寒一至二日,头项及腰脊拘急疼痛,浑身恶寒,烦热。

出处 《类证活人书》

附方2 葛根加半夏汤

组成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二两(6g),半夏(洗)半升(9g),大枣(擘)十二枚。

功用 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主治 风寒表实证兼,项背拘急疼痛,呕吐。。

出处 《伤寒论》

附方3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去皮)二两(6g),芍药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6g),葛根四两(12g)

功用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症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19 大黄附子汤

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医|学教|育网整理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方义

本方所治,是里寒结滞之证,治当温阳散寒,泻下积滞,使阳气通畅。方中用辛热之附子,温阳散寒;细辛走窜发散,除寒散结;大黄得附子、细辛之辛温,寒性得到抑制,专行荡涤肠胃,泻除寒积之滞。大便得解,腑气通畅,则寒积去,阳气行,诸证自可消除。

附方

名称:柴胡细辛汤

组成: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地鳖虫、丹参、制半夏、川芎、泽兰叶、黄连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脑震伤

功用:去瘀生新,调和升降

名称:升麻细辛汤

组成:升麻、荆芥穗、防风(去芦)各半两,细辛一两(去土)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漱令冷,吐之。为细末揩齿,良久吐出,温盐汤漱之亦得

主治:风牙痛

名称:附子细辛汤

组成:细辛、川芎各一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二钱半(去节)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主治: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厚朴三物汤

【组成】厚朴24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厚朴、枳实二味,取500毫升,纳大黄,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以利为度。水煎服。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

【功用】行气除满,去积通便

20、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9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鸡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临证加减】

(1)气机结滞——枳实、升麻,开结散滞。

(2)食积——神曲、焦槟榔,消食化积。

【现代运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21、黄芪建中汤

黄芪30g,桂枝15g,白芍20g,大枣15g,炙甘草15g,饴糖30g,三棱12g,莪术15g,生姜5片。

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行气和胃。

另一方:黄芪30g,白芍15 g,桂枝10 g,甘草,生姜10g,大枣12g,党参30g,茯苓30g,鸡内金15 g。

加减:

反酸者加煅瓦楞子15g;泛吐清水加法半夏12g,吴茱萸;痛甚者加川楝子12g,延胡索12g;胀满苔腻去党参、大枣,加泡参30g,薏苡仁30g,砂仁6g;若寒热互见再加黄连6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