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技法讲座|印章章法分类(二十二)
从点画分之缺画法
治印三要素中第一要素就是篆法。篆法就是要求印文书写要准确、点画结体要精到。对于入印文字一般都要查阅工具书,准确无误后,才书写上石并奏刀治刻,篆文不允许少一画或多一画。然而在古今印谱中有不少印章偏偏缺少点画。其中有些印章,因为年代久远、风化腐蚀,或收藏者辗转流动碰撞磨损,致使印边剥失,危及点画,造成点画短缺。不过,也许正是从这里受到了启发,印人们巧思妙想,有意创作刻制了缺画法的印章。尤其是明清以后的文人印,用缺画法刻制的印章举不胜举。先看印例“军曲侯印”。此印系汉官印,虽然其外形十分方正,没有什么缺蚀,然而点画却短缺了不少:“军”字缺右画、“侯”字缺左画、“印”字缺左画、“曲”字缺底画与右画,虽然印文缺了许多笔画,但依然保持着印章的整体性,一眼就能够识读出“军曲侯印”四字,而不是别的内容。另一方汉印“军假侯印”,“军”字缺上画与右画、“侯”字则缺上画并缺左画、“印”字缺左画与底画、“假”字右画也缺了很多。汉封泥“长丞陵印”,“长丞”两字右边缺了一大半的点画。汉印“关中侯印”之“侯印”二字,左边亦缺了许多笔画。再有汉印“假司马印”,其上下、左右均缺少许多笔画。这类印章不仅没有影响人们对印文的识读,还平添了些苍茫古朴的时代感。明代印章“立义行事”,四边光洁整齐,四角以圆为主,看不出有什么风化腐蚀的年代痕迹,然而这四个字的点画却缺了很多,而且缺得很有技巧。当然有些印章是残缺风化所致,但它留给我们的实际效果却是属于缺画法的范畴。其一,缺画可在印的边缘,少数布白在印中,给人似缺非缺之感,而正是在缺画处,令人深思、令人生趣。其二,所缺点画一般都不影响大局,一望便知此处缺画,而且系艺术家有意而为。这就比其他印章多了一些印外之印与字外文章,使印章更含蓄、更自然有趣。其三,印章缺画于何处、缺画于何字,均系艺术家事先谋划设计好的,故除了天趣之外,还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巧趣。特殊的篆法结体能够带来特殊的艺术气息与特色。但有一点为缺画法所忌讳:若经过缺画法处理后的文字,不经意中变成了另一个文字,或与另一个文字相混淆,再或者使人不知其然、难以识读,这就是使用缺画法过度的表现,也是印章败笔的表现,建议治印时要尽力避免。如齐白石印“寄苹吟屋”,其“屋”字的下方少了“土”字部,不仅篆刻字典上无此字,甚至从甲古文、金文、古籀等工具书上亦难找到此字。所以,缺画过度不宜提倡,缺少部首更应当避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