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年代,致我们自己的青春
电影《芳华》影片结尾,刘峰和何小萍坐在蒙自车站的长凳上,随着萧穗子的画外音,画面上只剩下空无一人的长凳,片尾曲响起,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歌词中蕴含着片名,歌声又是那样打动人心。影院中,散场灯光已经亮起,但很多观众却仍然在坐位上,静静地欣赏这首歌,回忆着影片中那刻骨铭心的一幕一幕。
电影《芳华》表现了特殊的年代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电影中,文工团、文革、爱情、战争、转业、出国、经商,大量的怀旧音乐和舞蹈,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不同人物的命运轨迹,多角度反应了时代变迁,全方位展示了人生变故……似乎每个人都能从《芳华》中找到自己。但是真正引起我回忆的,还是最接近我生活过的那段情节,那段情怀。换句话说,如果说电影《芳华》是大海,而我只是从中采集了一朵浪花而已。
想当年,我们正值青春芳华。就像电影中的年轻人,活跃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舞台上。我们平时工作在最基层的工厂里,为了配合劳动节、国庆节的纪念活动,我们厂里每年都要组织业余宣传队,一年中有大概三四个月的时间,集中在一起。我们虽然是业余的,但也像模像样的有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每次组织起来不过三几十人,但是却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排演出一台节目。
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多才多艺,身兼数岗,我们的宣传队长是个大帅哥,身兼作曲、指挥、笛子演奏,是我们宣传队的灵魂人物。其他队员也是个个身手不凡,吹小号的会跳舞,跳舞的上台能唱歌,吹圆号的兼弹中阮,小话剧编剧兼职打击乐,歌词作者也是长笛手,拉小提琴的都会拉二胡。
我呢,也是基本上拉弦乐器都用上了,舞蹈配乐中拉小提琴,京剧清唱拉京胡,豫剧独唱拉板胡,笛子独奏拉中胡,偶尔还要客串一下大提琴、手风琴,每次演出都是抱着一堆乐器,忙得不亦乐乎。
要说起我们的节目单,那是更不逊色。我们的节目形式有舞蹈、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男声四重唱、小合唱、小话剧、诗朗诵、器乐曲等等,节目大多以自编为主。在那最热闹的几年里,创作了大型舞蹈《快把亲人接咱庄(庆典路上)》、《支农新歌》、《大钗舞》、《电站新歌》,表演唱《中央慰问团到电厂》、《竞赛红花电厂开》,歌曲《水轮机送到咱山村》、《银线进高原》、《姑娘进山来会战》等等。
当然,还学习了不少当时的优秀作品,如京剧《红灯记》,舞蹈《洗衣歌》、《奶酒献给毛主席》、《咱们的大学生》、《丰收乐》,男女声二重唱《毛主席派人来》,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笛子独奏《牧民新歌》、《老工人讲的故事》,小提琴齐奏《新疆之春》、《公社春光好》等等。
更为巧合的是,电影《芳华》中有实弹射击训练,我们在集中的时候,也曾经多次训练高炮射击。我们训练的是双管三七高射炮,平时拿乐器的手,举起了炮弹夹;唱歌的大嗓门,用来喊口令;舞蹈队的姑娘们,装填炮弹也是一样利索。到了靶场,宣传队的姑娘小伙儿,听从指挥,动作协调,几门炮打靶都是弹无虚发,直接命中靶机。
几十年了,在我们又一次聚会的日子里,已经变老的一代人,说起那段往事,乐得就像一群开心的孩子。虽然大家芳华不在,但是心中却永葆着青春。对比电影《芳华》,我们可能没有片中主人公那么复杂的经历,没有那么强烈的爱与恨,但是我们的芳华年代,就像一首歌,一首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壮歌;就像一杯酒,一杯饱含着岁月沧桑的烈酒……
佳丽世界,是文艺青年的家。
不管她在哪里,我总在她的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