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习律83|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于武陵所卖非所需

前言

于邺,字武陵,唐武宗会昌、唐宣宗大中时期人。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在大中年间参加科举名落孙山。于是往来商洛、巴蜀之间,卖卜于市,隐居自适。

一、进士之谜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又说,于武陵是“唐末进士也”。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于武陵是“ 大中进士”。

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逃蜀避祸,中和元年、二年、三年的科举都在成都举办。于武陵有《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云: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

诗人“因名与利”而入蜀,可能就是指其参加中和年间的科举。或许唐末进士是指其中和年间进士及第。

二、《山上树》

于武陵擅长五言律诗,诗中多用比兴,善于托物言志。代表作如《山上树》: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石冷花开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于武陵诗中的这个宝树,是浑浊世界中的“独醒人”。屈原《楚辞·渔父》中有句为: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但不管你是金丝楠还是小叶紫檀,在樵夫眼里,这个树就是是一根大大的木柴而已。樵夫抡起一把大斧,几下把栋梁之材砍为烧炕的柴火棍。

三、《赠卖松人》

其另一首《赠卖松人》,似乎是赠答写人的诗,其实还是一首咏物诗: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斸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诗人笔下的寒涧树,比不上长安权贵眼中的桃李树。虽然松树具有傲雪凌霜的高洁品性,但是没有桃李的妖艳与芬芳,因此在翠楼人那里,卖不上好价钱。

而诗人刻画的卖松人,是一个不善于经商之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价说:所卖非所需。

不了解客户的需求,盲目去推销,这样的人自然会被市场淘汰,被时代所抛弃。

反过来看,正如《山上树》颔联所说: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这棵树,就如同“举世皆醉我独醒”之人,良马不遇伯乐。

也如同第二首诗中的卖松人,空有宝物没有识宝之人。

人就是树,树就是人。是个人的悲哀还是晚唐这个时代的悲哀呢?

四、《匣中琴》

于武陵又有《匣中琴》一首,诗云: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

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

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这首诗中,用来托物言志的物,变成了一把沾满了虫网的古琴。虽然他能够弹出高雅的《南风》曲,但是不合时尚,没有人懂得欣赏。

刘长卿有《弹琴》诗云: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不管你是可以演奏高雅音乐的古琴,还是高洁的松树,都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因此,古琴只能被尘土覆盖藏于匣中,山中树只有被砍断烧火的命运,寒涧松只能被卖松人抱着徘徊在长安而无人问津。

结束语

从屈原的楚辞开始,诗人最喜欢表达的主题,就是明珠暗投和怀才不遇。于武陵生于唐代晚期,经历了朱温篡唐的朝代更迭。乱世之中,目有所及,心有感慨,落笔成诗,是文人的习惯。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咏琴》:

求凰人已去,梁外有余音。霁色终南径,尘埃绿绮琴。

往来云作伴,冷暖水知心。可惜朱弦绝,空留感慨深。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82|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张乔诗记录大唐最后的风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