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让妈妈来帮我带娃
作者:夏小雨
“我明天就送孩子去托管班!”
下班回到家,就看到刚三岁的儿子坐在沙发上专心的看着动画片,手里捧着一袋薯片,吃两口,看两眼,高兴时,还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我一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我噔噔噔的跑过去,把电视一关:和你说了多少遍了,少看电视,少吃零食,怎么就是不听!
儿子吓了一跳,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
正在厨房忙着的姥姥忙不迭的跑过来:孩子那么小,喜欢就吃点呗,多大点事。
看着妈妈疲惫的面容、花白的头发,我实在不忍心再说什么,深深的叹了口气。
妈妈帮着看儿子,已经两年多了。一开始还没觉得什么,慢慢地我发现,因为老人太惯孩子,孩子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什么爱吃零食、不好好吃饭、不按时睡觉、一不高兴就发脾气。
为此,我和妈妈之间不知道有过多少争吵,彼此都很累。
有心理学家将孩子与抚养者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两种:
·“邻代抚养”:是由孩子的父母抚养。孩子会与父母之间产生非常强烈的依恋关系,获取物质需要、情感满足,以及安全感。
·“隔代抚养”:是由老人抚养。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虽然每个父母都希望能够陪伴孩子长大,但事实上,孩子养育的重担,更多的是落在了老人身上。原本的“隔代帮忙”慢慢的变成了“隔代抚养”,也因此引发了不少的矛盾。
其实,问题的根结在于不正确的角色定位。
无论“隔代抚养”多么有必要,它永远不能替代“邻代养育”。
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永远是父母。
01
隔代抚养,隔开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联结
每个孩子天生都会亲近父母,他们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心理上的联结,在人类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为“依恋”。
心理学家Bowlby认为,依恋在孩子与照料者之间建立了一种长期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感关系,照料者成为他们心中充满安全感的依恋对象。
在当今的高节奏、高压力下,很多年轻的父母,难以同时兼顾家庭和事业,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老人来帮忙照看孩子。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将近1800万,占到全国流动人口的7.2%,而这其中,专程来照顾孩子的比例高达43%。
老人的到来,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在家庭教育中,老人过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而引发的家庭矛盾。
但其实,老人们就像是横亘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堵墙,隔开了孩子与父母的联结,也切断了孩子的安全性依恋。
儿子小的时候,一直都是我父母帮忙照看的。对于孩子,他们疼爱万分,格外上心,精心照顾,替我分担了很多。
但很快我也发现了问题。
下班回到家后,我喊儿子的名字,他只是抬头看了我一眼,依旧是专注于他的玩具。我跑过去抱起他来,他很抗拒的伸出肉乎乎的小手想推开我。
睡觉前,我把儿子抱到床上,想给他讲个故事,但他一直喊着“姥姥,姥姥”。
有时,因为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和老人有所争执的时候,儿子总是主动跑到姥姥身边,搂着姥姥的脖子,然后对我说:妈妈,坏。
那个夜晚,我坐在儿子的小床边,回想起儿子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
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儿子的确很健康,也很开心,但是,他和我不!亲!了!
他不再依恋于我的怀抱,不再渴求我的关爱,我成了被他忽视的妈妈,而他,则成为了老人的孩子。
我和儿子之间的那座心桥,断了。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隔代抚养,隔开了生命间的联结。
这种心理联结,是孩子步入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孩子行走人生的最大的底气。
02
被“隔代抚养”的孩子,冷漠而疏离
儿童教育学家孙云晓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在我国,70%的“隔代抚养”都不成功,孩子会出现性格骄横、任性等问题。
知乎上有个话题引发了热议:小时候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过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
下面的回答很令人心酸:
·薄情,对亲情、爱情、友情都很淡漠,不相信别人。
·我到现在都不能当面叫爸爸妈妈。
·内心缺乏安全感,我很害怕长大了奶奶没了,就没有人疼我了。
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道: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在年仅一岁半的时候,王朔就被送进了保育院,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有的时候是三四个星期才能回趟家。他说: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我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父母的缺席,联结的中断,让王朔憎恨妈妈,和妈妈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他平时一看到有父母疼爱的孩子,就会非常仇视。对妈妈,他也格外的排斥。他的想法只有一个,只要能让妈妈生气的事,他就要做。
那个他最亲的妈妈,却成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
虽然最后,他与妈妈和解了,但是,内心的黑洞却成为了一个永远的伤疤,终生疼痛,无法愈合。
没有与父母相伴成长的孩子,没有人看到他们的渴望,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感受到他们的内心,这样的孩子,注定缺乏安全感,他们的一生,冷漠而疏离。
03
父母才是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著名儿科专家张思莱说: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张思莱还讲了自己的故事。她说,其实她也正在经历隔代养育。她现在正在给女儿照顾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其他人一样,也遇到了育儿理念的冲突。
女儿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她内心是不赞成的。但是她说:不同意又能有什么办法?她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既然给孩子报了名,我就的给她执行,带着孩子去学习,学滑冰,学习打网球,练习打篮球,我得给她执行。
帮忙归帮忙,张思莱还对女儿女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白天他们在单位忙,晚上再累也一定要亲自带孩子,她对女儿说:你们的陪伴比我的照料更重要。
她还叮嘱女儿女婿不能把工作带回家,如果的确需要做,也要等到孩子睡了之后再工作。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女儿女婿不管再忙再累,每天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陪伴孩子,读绘本、讲故事,一起讨论作业中的难题,带孩子做游戏。两个外孙如今都成长为非常优秀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因此,父母应该担负起养育孩子成长成才的责任。他们是孩子成长的舵手,为他们把好前行的方向,指明正确的道路。
而老人,则应站在父母身后,作为父母承担责任的协助者。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保持与父母的情感同频,让他们给父母一些理解和宽容。
你在前,我在后,你选择,我尊重,你决定,我执行。
这样的邻代抚养及隔代帮忙,才是最好的方式。
04
孩子的成长,需要用心抚养
有的家长会说:我明白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我真的很忙,我经常出差,总是不在家。
网上有句非常流传的话:我拿起工作,抱不了你,放下工作,养不起你。
但是,陪伴,除了需要付出时间之外,更需要的是付出真心。
教育家孙云晓老师曾经讲过一件事。
他有一次在青岛演讲的时候,一个女经理对他说:父亲虽然远在青海,很少能够见面,但是,父亲却是这个世界上最关爱我的人,我也最爱他。
父亲给我写过2000多封信,从我一上小学,父亲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学着写信,他告诉我他非常期待能看到我的信。我说我不会写,父亲说没关系,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替代。
我就写信给父亲,他收到之后就在上面改,哪个字写的不对,哪个词用的不准确,然后,在信的背面给我写回信。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我大学毕业。
最后,孙云晓老师非常感慨的说: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在天涯海角,只要心里想着孩子,尽力跟孩子沟通交流,哪怕你陪伴的时间少,孩子依然能够感受到你的爱,你就是个好的父亲。
身为父母,我们给予了孩子生命,在享受孩子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养育的责任。
把孩子装进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无论时间与地域,你都可以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港湾、最亲密的伙伴、最信赖的朋友。
请感恩那个愿意帮你遮风挡雨的白发父母,也请珍惜能够与孩子牵手同行的美好岁月!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