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李中梓辩证用药的故事
李中梓辩证用药的故事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后的第一个冬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在江南的一条水路上,一只航船正冒着风雪,缓缓西进。
一位中年男子端坐舱中,只见他两目炯炯有神,手持一卷名医王肯堂著的《类方准绳》低声诵读。这男子姓李名中梓,字士材,江苏华亭人氏,也是明代极有名的医学家。
突然,船身一阵晃动,李中梓抬头向舷窗外望去,眼前一片银蛇狂舞,漫天皆白的景象,不由得脸露出焦急的神色,叹到:“老天爷何其不仁,宇泰先生医学造诣博大精深,想不到耄耄之年疾病缠身,迭治不效,我自得到他的请诊飞柬,虽深夜雇船应命,奈何风雪交加,船行缓慢,不知何时才能抵达金坛?这种严寒天气,宇泰先生又要多受一番折磨了。’
原来这宇泰先生便是王肯堂,所居金坛县地处茅山东麓南有洮湖,中有漕河纵贯,土地肥沃,是鱼米之乡,地灵人杰。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王肯堂,在万历已丑年得中进士,一度官至翰林院检讨。不料因上书主张抗倭,得罪皇上,而遭降调。王肯堂少年时期便酷爱医学,因此目睹朝廷腐败,利用贬官之机,遂托病还乡,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并为人治病。他博览医籍,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弹精竭虑,在短短的几年之中编写成《三科证治准绳》四十四卷,辉煌巨著,名满医林。
“人生七十古来稀”,王肯堂转眼已是八十老人了,但他依然为撰写《医学究原集》勤笔不辍,大约因著书过劳,病魔正向他一步步逼近……
.一日晨起,王肯堂忽觉腹中微痛,即欲大便,排便时先下硬粪,终为稀水,便后一切如常,起初并不在意,哪知隔了个把时辰,腹疼又作,且泄而不爽,一日连泻五六次,不得不自服药丸以止泻,但未见功效。
王肯堂患病卧床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地一些有名望的医生络绎不绝地前来探视,并争相为之诊治,可称是尽心尽力,然而一效难求。
几个月过去,王肯堂的病情越发加重。形容憔悴,饮食不思,动辄气喘,时或迷睡。他没想到,一生不知为多少人治过疑难险症,无不应手取效,如今自己有病,却会久治不效。“唉!说不定此番阎王爷真的要我到地府去了……”老人想到将不久于人世,不禁黯然伤神。突然,一位老仆人来报:“华亭李先生来了。”
王肯堂看到李中梓走进自己的卧室,犹如大旱之时见云霓,精神陡然一振,想要欠身而起,李中梓赶忙上前,轻手扶住老人,谦恭地说道:“士材应诊来迟,使贵体多受一番苦楚,歉甚,歉甚!”
.王肯堂潸然泪下,动情地说道:“士材弟,在这种风雪严寒的天气,你不避旅途劳苦赶来为我治病……我于心难安啊……快请坐。”
李中梓在床前椅子上缓缓坐下,想道:宇泰先生的医道非比寻常,怎就一病如此?随即询问王肯堂得病的经过,并开始为他诊脉。李中梓经过仔细举、按、寻,已得沉滑脉象,凭脉审证,很快找到老人病变的症结,轻声问道:“先生近来是否正在服用补剂?”
“确在进补。敞地请医众口一词,论定病缘年高体衰而起,再三嘱进这滋补之剂。’
李中梓拮须微笑,又看了看王肯堂的舌苔,缓缓说道:“老先生体胖多痰,愈补则愈滞,鄙意当用巴豆霜荡涤之,未知尊意如何?”
此言一出,顿使王肯堂想起了几年前的一段经历:
一日,有一位六十余岁的老妇前来求治,说是大便溏泄已五年,百治不效。检示所服药方,调脾者有之,升提者有之,止涩者亦有之,然而服用后腹泻反甚。当时诊得脉沉而滑,细思之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应以热滞所致。应以热药下之,方可使寒去泻止。遂给她五十粒蜡匮巴豆丸,嘱其分次吞服,二日而愈联想自己今日所病与往昔所治老妇之病虽稍有不同,然士材之言,未必不能出奇制胜。李中梓果然是医林高手,如此用药,常医哪里能想得到。于是便说道:“全凭士材作主,放胆定方,我照服不误。”
王肯堂自服用巴豆霜后,泻下粘稠如痰涎样的粪便有数升之多,就此诸症全失,再经数日调理,数月之病霍然痊愈。
雪后初晴。阳光照射在白皑皑的大地上,熠熠生辉。李中梓由于诊务繁忙,就要回去了,王肯堂持杖送行,伫立在门前的台阶上,目送着李中梓登舟远去的身影,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