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容易,优雅点才对得起自己
(朗读者:载物)
优雅地活着,是我心向往之的一件事。然而,要问怎样才算优雅,我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年轻几岁时,认为举止得体,谈吐不凡是优雅,可见,当年的认识很肤浅。随着岁月的增长,慢慢体会到,真正的优雅绝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深入到骨子里,从内到外的韵味。
自从多看了几本书,觉得古人生活很优雅,单单一个聚会就能看出古今差别。
如今攒一个局,吃饭地点要是选在餐厅的大厅,用我妈话形容,“声音大的如蛤蟆吵坑”就算是两人挨着坐,也要比平时说话声高八度。就算在包间里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菜一上来,先用手机“消毒”发朋友圈后才开始吃饭寒暄。中场,又拿出手机,查看刚才消息有几个人点赞几个人回复。期间,每人都沉浸在手机的内容里,表情各异,有的人咧着嘴乐,有的人稍皱眉头,等攒局的人招呼喝酒喝酒,大家才放下手机继续寒暄。
这样的聚会,怎么也不能和优雅挂上钩吧?
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优雅的聚会什么样。
永和九年三月三,王羲之在兰亭组了一个42人的饭局。大家在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酒至兴处,王羲之挥毫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后人给这个局起了一个名字叫曲水流觞。
这个聚会,够优雅吧。如果你说这是古代,现在的人谁吟诗作赋啊?如果这样想,我们不妨走一趟内蒙。
在内蒙,你走到任何一个牧区,大家围桌而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总会有人站起来,为大家唱首歌助兴。不需伴奏,一曲长调唱的你回肠荡气,泪眼婆娑。这样粗犷的美,足够优雅的吧。
好,你又说了,这是内蒙特殊文化造就的,那我们再换一个场景。
有年早春去厦门,还有点寒,傍晚十分,当地的杨小姐带我去中山路菜市场旁吃猪脚面。面摊的老板60多岁的年纪,穿一身做工考究的白色西服站在餐车前为客人煮面。只见他袖口稍微挽起,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腕上戴的珠子锃光瓦亮,手脚利落得不会让它沾上半点汤水。客人多的时候,他做得有条不紊,客人少的时候,会走到客人面前聊上几句。他从来不会询问面的滋味如何,不需要问。这个面摊到他这里已经开了三代,工艺讲究,从来没半点偷工减料,号称厦门第一面。杨小姐说,她就在这条巷子里长大,这碗面从小吃到大。搬走了,还会专程坐车来吃。
这位穿白西服的猪脚面摊的老板谁看了能说不优雅呢?
和优雅相对的词叫附庸风雅。这些人往往会觉得读书、喝茶、喝咖啡等事很优雅,时不时会拿出来炫一炫。他们忘记有一词叫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
前天晚上,破缶老师分享他刚临的芥子园的小画,一块青石两株小树,画的有滋有味,发给喜欢书画的赵朋看,甚是夸奖其深得要领。破缶却说,“习作而已,拿不出手差的远哩。”
写文章的这一刻,在浮云家闲逛,渴了要杯茶喝。浮云站在满柜子的茶面前犹豫地下不去手,嘴里嘟囔:“你打算怎么喝?是为解渴,还是认真地品一品。”我这粗人,觉得麻烦,应付道,“随便拿一款好了。”她又犯难了:“就没随便一说,不同的茶不同泡法,对水温、茶具的要求都不同。”最后拿了一款茉莉花茶,放到了杯子里,在她看来这款貌似可以随便。
现在喝茶的人多,像浮云这种认真喝茶的又有几人?
家住海口的卢先生,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追求生活优雅品质的人。每到中秋,夜幕降临,在自家阳台摆上茶、月饼、水果请朋友一起赏月,聊到高兴处还会弹上一两曲吉他。
春日,京都鸭川两岸。有阳光的日子,总会有一家家的大人孩子来到河滩,铺上垫子,摆上吃食和清酒,赏樱花,喂野鸽子。每次经过,都会想到那句很俗的话:春水初生,春林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过去无知,总以为《论语》中写的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看来几眼,才知,里面还有这等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等优雅烂漫。
其实,每个人的优雅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公式可以算的出,衡量的来,其中的韵致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追求优雅的生活,至少会让你在严酷的现实里多点湿润。
上一篇:一座城市一个书亭
佳丽陪你一起看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