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6)让每一个教师都动起来
一、实施“课题牵动”策略,注重培训实效,强化教师行动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为引导教师走向研究之路,我们采取了“课题牵动”的实施策略,把课改实验任务按照教育科研的程序要求落实,并充分发挥课题牵动的组织过程对实验的促进作用,有效抓住课题研究的每一环节具体地加以研究。通过组织申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首批确立了26项课改实验市级重点指令课题,涵盖了所有的实验学科及课改实验某些方面的重点任务,市教育局投入26万余元,用于立项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实施采取学科教研员和科研人员共同负责主持,典型学校、骨干教师专题实践的方式推进。
我们还建立了三级培训体系,分层次、高效率地开展教师的新课程实践能力培训。一方面注重新理念下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体验,另一方面还针对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一些专题性培训。倡导案例式、参与式的培训形式,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培训途径和手段。根据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具体需求,我们还强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注重引导教师根据实践需要进行自我学习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二、改变教研方式,挖掘教师的主体创造潜力。
各级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之一,新课程条件下的教研活动应具有民主、和谐、相互支持的研究氛围;应使每个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和展现;应是一种充满创造活力的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交流活动。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教研方式,如对比式教研、诊断式教研等。对比式教研指在教学研究中,选取同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教研方式。诊断式教研是指在教学研究中,以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通过分析,判别教师在设计及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优劣,实现做课教师自身和参与诊断教师互动提高的一种教研方式。此外对话式、联合式、分片式等形式也都为教师主体创造潜力的发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提高教师课程素养。
我市还采取了“课题牵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策略,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大连首先在7个区组织成立了市区两级共84所实验学校,围绕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程序等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对实验学校的校长、主管专干、教育局行政负责人员等进行了培训。还制定下发了《大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帮助和指导学校、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各实验学校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拓宽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作为主体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而且还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研究共同体,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总结。既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实施方法等。
四、加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教师资源建设能力。
作为课程资源的建设主体,教师素质状况决定了对课程资源识别、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开发并利用存在于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实验启动之时,各种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实验教师结合自己实际,从身边出发、从教学需要出发,开发了大量的独特的教学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保证了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如中山区从区域性角度,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发了大量的数学学科教学资源,学具多达400多件,课件30多个,教学参考资料3种,有10余册,录像课例50余节,这也为后来全市数学实验的推广提供了借鉴。
在倡导教师广泛参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同时,我们要求各学校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前提下,着力挖掘校外的课程资源,以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由于先天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匮乏,更需培养和锻炼教师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力。我市28中学虽是一所坐落在甘井子区营城子镇的农村中学,但其所在辖区有着极其丰富而宝贵的历史、地理、文化资源。新课程实验以后,28中的史、地、政、生、美等学科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遍访辖区所有可以开发利用的、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如汉墓群遗址、汉代壁画墓、农业精品园等,绘制了包括文物古迹、风光旅游、科研院所三大类共50多处的营城子地区资源分布图,其中的7个定点单位已成为学校教学基地。
另外,大连教育网还专门设立了“课改天地”栏目,把教师搜集、开发的课程资源纳入网络环境,使其得到共享,激发了教师参与新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我们在尽一切可能有效利用这一空间的同时,仍然明显地感到,还有许多问题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阻碍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如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滞后;对“校本教研”的认识泛化,缺乏专业引领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有计划、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