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蓧丈人》赏析
荷蓧丈人
《论语·微子》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从:跟随。“从”后省略宾语“夫子”。 而: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是逆转的,可译为“但”“却”。 后:用作动词,落在后边。 丈人:对老年人的敬称。 以:用。 杖:拐杖。 荷:扛。 蓧:古代除草用具,一说是竹器。
子:对人的敬称,可译为“您”。 夫子:先生,老师,这里指孔子。 乎: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四体:四肢。 勤:劳动。 五谷:稻、黍、豆、麦、菽等五种粮食作物。 分:辨别。 孰:疑问代词,谁。 为:是。
植:插在地上。一说,植,通“置”,放下。 其:他的,代“丈人”。 而:顺承连词,可译为“就”。 芸:“耘”的假借字,除草。
拱:拱手。 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 立:站着。
止:留。 宿:过夜。 为黍:做了黍米饭。 食:给……吃。 之:他,代子路。 见:使(让)……拜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其:他的,代“丈人”。 焉:语气助词。表叙述语气,不需译出。这三句的主语“丈人”承前省略。
明日:第二天。 以告:把上述情况告诉孔子。以,介词,把。后省宾语“之”,之代上文所记的情况。“告”后省宾语“夫子”。
子:指孔子。 隐者:“者”字短语,隐居不仕的人,即隐士。 也: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这是一个判断句,省主语“丈人”。
反:同“返”,返回去。 之:他,代文人。主语“子”承前省略。
至:指子路到了丈人家里。 则: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行:指丈人出门去了。 矣:了。
仕:作官。 义:本义是“宜”,指正当的、恰当的,这里指合乎道理的。无义,就是违背了做人的道理。
节:礼节。 废:废弃。 也:表判断语气。 君臣之义: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主要指人臣应做他应该做的事。 如之何:固定结构,如何,怎么。 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之:它,代“君臣之义”。
洁其身:使自己身子干净,指丈人不肯在浊世做官,即洁身自好的意思。洁,使……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而:却。 乱:这里是破坏的意思。 大伦:指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
君子:有才德的人,暗指孔子。 之: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让它作全句的主语。 也:表句中停顿并起提示作用,可不译出。 行:做。 其:他,代“君子”。 义:指应该做的事。 也:表解释语气。
道:指政治主张。 之: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让它作全句的宾语。又为了强调它,把它提前,谓语“知”后用“之”复指。 行:实行。 之:它,代“道之不行”。 矣:表肯定语气。
【赏析】
《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此文却写了一个具有一定情节的小故事,有时间的推移(某天下午到第二天),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丈人耘田处,丈人家,孔子所在处),有几个相关的情节:子路向丈人问孔子去向,丈人留子路食宿,子路把上述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又叫他去看丈人,丈人便又不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如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对孔子等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的不满。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同时表达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的态度。这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成为彼此思想矛盾的根源。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本章中的隐士,不是不明事理的,起先因为对孔子的不理解才对子路不理睬。子路的恭敬礼让,使他认可了子路的贤德。留下子路住宿在家,并且用鸡肉和黄米饭招待子路,显示出这位隐士的真诚。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显示出他的亲密友好和知礼。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君子,也距离君子的标准不远。然而,当子路奉孔子之命返回来拜见这位隐士的时候,他却不在。因此,子路把君臣大义说明出来,是要隐士的家人转告给这位隐士,也是在告诉天下君子。后世君子不可对此无动于衷。
子路的话开章明义:具有士的修养却不从政救世,也就谈不到道义。然后分别加以说明:明白家庭的伦理不可废,不能不明白君臣的伦理更不可废;只知保持自身的清洁,却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反而是破坏了更大的伦理原则。接着说出了具有原则性的话:君子从政,是为了践行道义,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功名利禄而做官,不是君子所当为。最后,子路说明了孔子对时局的认识:大道不能通行于现实的天下,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孔子只是在践行道义。子路的话,应当就是孔子要子路转告的话,其中最后一句话更能点醒后世君子。张岱《四书遇》中说:“春秋时人皆看仕为功名之会,故一时高士死心避世;圣贤提出大纲常来,唤醒丈人辈。若仕皆行义,便宜多少斗筲之人!必君子之仕,乃为行义,此是圣人为天下正人君子高立地步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明虽知道不行,犹不敢忘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