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仙玄净:“为人子女者不懂中医为之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中医为之不慈”
大家好,感恩大家准时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医文化。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脏与脏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那么今天这一节,我们来学习脏与腑和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主里而腑属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心包与三焦从略)。互为表里的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我们先来学习心与小肠。心为脏,属阴,小肠为腑,属阳,他们二位在五行都属于火。他们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成表里关系。接下来我们从生理与病理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生理上:在心的章节我们知道了,心主血脉,心阳的温煦作用、心血的濡养作用有助于小肠化物、泌别清浊的机能正常进行。小肠在泌别清浊的过程中,将清者通过牌上输心肺,奉心阳而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的得到补充,以养心脉。病理上,心火亢盛,可循经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此外,如果小肠寒,则会化物失职,就会导致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证。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泄。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病理上,肺气壅塞,失于肃降,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于中焦,以膜相连,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与胃的关系,主要包括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体现在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两方面。水谷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满足胃继续受纳的需要。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病理上:若脾失健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可导致脾运失常;最终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纳运失调之症。气机升降相因: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气上升,有助于胃气的通降;胃气通降,也有助于脾气的升运。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病理上: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气升运机能;均可产生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呢逆,或内脏下垂等候。阴阳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建则能运化,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脾易生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胃易生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病理上,如湿困脾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胃阴不足,亦可影响脾运机能;脾湿则其气不升,胃燥则其气不降,可见中满痞胀、排便异常等症。看见肝、胆这两个字,不禁联想起一个词“肝胆相照”,是形容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坦诚相待。那么在中医学里两者也确是密不可分的。肝与胆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调合作,疏利胆汁于小肠,帮助脾胃消化饮食物。肝气疏泄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无阻,又有利于肝气疏泄的正常发挥。病理上,若肝气郁滞,可影响胆汁疏利;而胆腑湿热,也可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均可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或郁而化火、肝胆火旺之证。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而决断又基于肝之谋虑,肝胆相互配合,情志活动正常,处事果断。实际上,肝胆共主勇怯是以两者同司硫泄为生理学基础的。病理上,若肝胆气滞,或胆郁痰扰,均可导致情志抑郁或惊恐胆怯等病证。
生理上,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成尿液的生成、贮存与排泄。膀胱的贮尿排尿机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作用正常发挥,则尿液正常生成,贮于膀胱并有度地排泄。膀胱贮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气的主水机能。病理上,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贮尿排尿,而见尿少、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出现尿液及其排泄异常。
到这里脏与腑的关系就介绍完了,接下来是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奇恒之腑具有相同的生理特点,即“藏精气而不泻”。奇恒之腑多数没有自身所属的经脉(胆为六腑之一,故除外),但与奇经八脉却有着较多的联系,而五脏及其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五脏与奇恒之腑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助、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其与心、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心藏神,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机能受心神调节。心神内守,心情舒畅,是女子月经按时来潮和适时排卵以成胎孕的重要条件。心主血脉,化赤为血,心血充盛,血脉充盈,心气充沛,血脉通畅,对女子胞的机能具有重要的资助和促进作用。若心神不宁,或心血不足,或心气虚衰,都可影响胞宫导致月经失调,甚或不孕。肝主藏血,称为“血海”,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充足,下注冲脉血海,则冲脉盛满,血海充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冲和条达,气行则血行,故使任脉通,冲脉盛;肝气疏泄,气机畅达,则情志舒畅。故肝的疏泄和藏血机能正常,可使气血和调,心情舒畅,应时排经、排卵。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经、带、胎、产无不与气血情志相关,无不依赖于肝之藏血和疏泄机能,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血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经。女子胞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血的化生与固摄两个方面。脾气健运,化源充足,统摄有权,则经血藏泄正常。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与女子胞机能密切相关。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临床上,脑病可从心论治。肺主气,朝百脉,轴心行血。肺之机能正常,则气血充盈、畅行,魄生而感觉成。故脑与肺有着密切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气血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九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入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血气和调,则脑清神聪,魂生而知觉成。若疏泄失常,肝气抑郁或亢逆,则见精神失常,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为中风昏厥;若肝失藏血,神失所养,魂不得涵养而飞荡,则见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脑为髓海。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所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脑与五脏密切相关,故脑病亦从五脏论治,其关乎肾又不独责于肾。对于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异常的病证,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心与脑的病变,而应从五脏论治。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又称“血脉”,以与“经脉”概念相区别。脉“壅遇营气”的生理机能与五脏相关。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心脏与血脉合而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节律的搏动,则脉道通利,血行正常。心气虚弱,推动无力,则血脉不利,血行瘀滞。又,心藏神,神驭气,对心脏的搏动、血脉通利及血液的运行也具有调节作用。脾主统血,固摄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可致血液逸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脾又为血液生化之源,关乎血脉充盈与通利。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畅达则血脉通利;又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能防止出血。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之本。肾阳资助心阳,促进血脉流畅;肾阴资助心阴,滋养血脉。临床上既可见心肾阳虚,温煦推动无力的心脉病变;又常见心肾阴虚,凉润宁静机能减退的心脉病证。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精足则髓满骨健,身体强壮。由于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故骨与髓的发育与五脏精气也有密切的关系。到这里我们把五脏六腑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全部学习完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所收获。接下来的文章中,将要学习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的"体质"以及"病因”。
感恩大家。感恩遇见。
本文为尚仙玄净(ztengxianan)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