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发  愤  忘  食        乐  以  忘  忧

怀 念 张 来 恩

〇夏民安

图为张来恩

一代文曲陨落,令无数屯留人悲伤。张来恩的辞世是屯留文化界的巨大损失。在挖掘屯留文化、著史修志、继往开来方面,少了一个辛勤耕耘的“老黄牛”,实为憾事。我虽无缘结识生前的他,但通过多种渠道,我了解了他生前身后的一些事,令我肃然起敬。

读万卷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句名言,是对孔子刻苦学习、孜孜求道精神的概括,我认为把这句话用在原山西省屯留政协文史委主任张来恩同志身上更为贴切。

近年来,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张来恩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整理屯留文化,先后出版了《屯留史话》、《古纯名镇余吾》等20余部书,1000万字。在他辞世三年后,仍有他的著作《屯襄团万里征战入滇记》、《屯留人民医院院史》等几部书陆续出版,而且有多项成果获得省市奖项。那么,他的研究成果价值到底有多大,真是无法估量。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今往后,凡是研究屯留历史的学者,鲜有人能绕过他的研究成果。前不久,我参与屯留县“抗大一分校”资料研究,大家反复参阅他的《屯留史话》(孙军旗等主编,炎黄出版社),越来越感到他在挖掘、整理屯留文化中所付出的心血之大,实非常人可为。有人说他是天才,其实,他是把别人休闲、娱乐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了。

据其遗孀贾先堂回忆,他每天晚上读书到11时,早上4时起床写作。每天的日程安排的紧紧的,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写作,从来没有时间进行娱乐,家务活全部承包给她。有一次,先堂临时有事出门,让他看着熬米汤的锅,老伴回来后,发现米汤已经溢完了,他只顾读书,居然毫不知晓,其“发愤忘食”的精神可见一斑。

他的藏书塞满六柜子,有当代领袖的著作,还有历代经典名著、诸子百家著作和各地各类志书。先堂说,希望老张留下的资料能为屯留的文化建设增光添热。

行万里路

“我这一辈子在吃、喝、穿上过得去就行,最大的开支就是买几本心爱的书。”他生前常说:“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屯留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儒释道等诸子百家的根祖文化在屯留都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我要抓住一切时间去做,应该整理的资料还多着呢”。

确实,他还有六大本、70余万字的游记尚未发表、出版。他生前爱好旅游,遍游全国11个大城市的名山大川,他的目标是游遍全国的大好河山。每到一处,他不惜钱财购买风景名胜的各种书籍,晚上立即写出游记,志在弘扬全国的文化山水。其志可见。

惺惺相惜,同样爱好写作、旅游、常常逗留于长治张庄的美国贺丹博士非常欣赏张来恩,在长治张庄与他合影留念,并把美国作家韩丁《深翻——中国一个村庄的继续革命纪实》的书赠给他一本,临别郑重提词:“with  all best  wishes”。其情可见。

图为张来恩与美国贺丹博士合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们的心早已与天地、万物、山水融为一体了,没有省际、国籍之分。

师生情深

“有教无类”是他善为人师的特点。从大学毕业首次走上屯留一中讲台至1987年调出的20年间,他在教学中善于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贫穷、生病、困难的学生,他总是关怀备至,经常送学生回家、进医院、为学生垫钱、托关系为弱势的学生办事,用爱温暖了贫苦学生的心,鼓舞了全班学生的“学志”。因此,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大,他所带的班始终名列前茅。

遗志长存

离开讲台20多年来,经常有他的学生、远在国内国外的游子来看望他,在新加坡的郭子锋每年探家都要专程来拜访他。曾经受到他帮助的本县学生吕海兰常来关照他和老伴的生活。2010年,56岁的他刚刚进入创作高峰,突然天降阴霾,使他永远离开我们,令所有亲朋、屯留的领导和学者等为之哀婉。在他辞世三年来,还经常有来自长治、太原、南下干部及其后人,托人或亲自到家里找他写的书。山西省文学院有两个女记者专程来到家里,不惜重金购买他写的《羿射九日老爷山》一书,可惜家里仅剩一本,两人便把这本300多页的厚书复制了一份带走。曾经接受过他访问、原籍屯留县姜庄村、南下福建老干部李文清给先堂打来电话:“《屯留史话》、《南征北战屯留人回忆录》等四套书已收到,主编孙军旗、徐松林对来恩的评价很高,我看后很高兴。说明两位主编文化涵养较高、理解来恩,希望您能介绍我认识他俩。”

朋友因他而高尚,屯留因他而扬名。

图为美国贺丹博士为张来恩赠书题词

激励后生

张来恩终生致力于屯留文化的研究,志在把饱含民族精神的志士文化、饱含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和饱含中华文化精髓的屯留文化发扬光大,在无形中以文化人,提升后生的素质;在有形中以文载物,提升屯留的形象。其治学为文的精神令人敬仰。

仙人已逝,遗志长存。我们要以张来恩先生为榜样,为生我养我的故乡屯留的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