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91
刘宋名将沈庆之
NO.91
随着这些年刘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迅速增强,刘义隆的北伐雄心又再次不可遏制地爆发了出来。
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是他此时最信任的两个大臣,两人也都极力鼓动他出兵北伐。
对这件事最积极的,当属彭城太守王玄谟。
说起来,王玄谟也是一员老将了——他是北方人,在刘裕北伐时加入其麾下,但似乎一直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
不过,他虽然打仗不突出,口才却极为突出。
王玄谟经常在刘义隆面前倡导北伐,语气慷慨激昂,言辞充满鸡血,听得刘义隆热血沸腾——如果此时给他接个血压计,肯定会爆表把水银柱射到屋顶上去!
甚至王玄谟都已经走了三个时辰,刘义隆依然觉得余音绕梁,依然沉浸在建功立业的豪情中不可自拔,情不自禁地对左右说:听了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之意!
狼居胥山即今蒙古北部的肯特山,史载当初西汉名将霍去病大破匈奴,曾在那里筑坛祭天。
由此可见刘义隆的志向!
没想到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对手拓跋焘却抢先动了手。
此战尽管初战不利,但悬瓠保卫战的成功还是让刘义隆的信心又增添了不少。
公元450年六月,刘义隆正式把发动北伐提上了议事日程,召集全体朝臣讨论此事。
徐湛之、江湛、王玄谟等多数大臣都自觉与以刘义隆为核心的帝国中央保持一致,对此坚决拥护。
但也有少数人有不同意见。
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此时已临近秋季,不太适合水军行动,最好等来年再说。
然而此时的刘义隆就像饿了很久的蚊子看见白花花的大腿一样迫不及待,连一分钟都等不了:北方百姓苦于魏虏暴政,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如果再等一年,会让那些义士心寒,不行!
反对北伐最激烈的是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
沈庆之是刘宋军界的后起之秀,如果在军中评选最佳新锐将领的话,他应该是有力的竞争者,但如果评选最佳年轻将领的话,他却连入围都不可能。
因为,当时他已经年过花甲了!
他早年一直在家种地,直到30岁时去襄阳探亲巧遇雍州刺史赵伦之(刘裕的舅舅),才因得到其赏识而被授为参军,十几年后他改隶檀道济麾下,檀道济慧眼识英雄,又将他推荐给了皇帝刘义隆,从此他day day up,步入了升迁的快车道,之后他在平定荆、雍(今湖北、湖南一带)山区蛮人叛乱的战事中屡建战功,成为将星寥落的元嘉后期最耀眼的将星之一。
沈庆之进谏说:我们以步兵为主,魏军则以骑兵为主,在攻击力上处于劣势……
没等他说完,刘义隆就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虽然北虏有马,可是我们没有马啊——不,我们有船啊,今年夏天雨水多,便于水军行动,我军泛舟北上,先攻克碻磝(今山东茌平)、滑台(今河南滑县),随后开仓放粮安抚百姓,拿下洛阳、虎牢也就不成问题了。等到冬天,我们的城池都已经修好了,防线都布置好了,北虏的骑兵如果胆敢南渡黄河,就叫他有来无回!
沈庆之还不肯放弃:当初檀道济两次出兵都没取得战果,到彦之北伐更是失利而回,我看如今的王玄谟等在能力上未必超得过他们两人,军队的精锐程度也未必比得上那个时候,恐怕会出师不利……
刘义隆不屑一顾地反驳道:我军之前的那两次失败是另有原因的,檀道济是养寇自重、居心不良,到彦之是中途得病、运气不佳……
但倔强的沈庆之还是坚持认为现在不能北伐,又一口气说出了好几个理由。
对这个方舟子一样难缠的家伙,刘义隆懒得再跟他烦,便让徐湛之、江湛等人与沈庆之辩论。
打仗是沈庆之的强项,但打嘴仗却是徐、江两个文人的强项,沈庆之当然辩不过他们。
最后他理屈词穷,只好大叫道:治国就和治家一样,耕田的事要请教农民,织布的事要询问婢女,陛下打算发动战争,却跟这些白面书生商量,这怎么能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