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马好在哪里
徐悲鸿擅长画马,他曾在法国的巴黎赛马场、德国的柏林动物园画过数千张马的速写,对马的肌肉、骨骼、神情动态以及生活习性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
20世纪30年代末,他前往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时游历了青藏高原西部的克什米尔和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上高大慓悍的野马深深地打动了他。
从此,徐悲鸿笔下的马不仅拥有优美的体态,还具有勇猛的活力和坚韧的耐力。它们的体形瘦长,不似中国古代名家曹霸、陈闳、韩幹、张萱及赵孟頫等人所绘的马那般肥硕,但不乏雄健之态。它们的鼻孔张度很大,表明其具有很大的肺活量,善于长时间奔跑。它们的腿修长,蹄宽大,暗示其奔跑时的矫健与迅捷。
徐悲鸿《骏马图》纵109.3厘米,横53厘米
自题:“卅七年(1948年)重阳悲鸿(时年53岁)。”钤“悲鸿之画”朱文方印。右下角钤“困而知之”朱文方印。图绘旷野平坡处,一匹骏马欲行又止,正回首张望。
徐悲鸿《奔马扬鬃》纵41.4厘米,横52.3厘米
自题:“菊生世仁兄、女士嘉礼。卅七年(1948年)八月悲鸿写贺。”钤“江南布衣”朱文方印、“秀才人情”白文方印。
图绘一匹骏马精神抖擞,在辽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徐悲鸿在动物画题材中,尤以绘马著称于世。他所创作的数以千计的绘马作品中,除1931年绘制的《九方皋》外,其余画的都是没有任何束缚的马:它们嘴上没有笼头,背上没有鞍鞯,身旁没有牧人或骑手。它们野性未驯,毫无羁绊,诚为徐悲鸿心目中自由之神的象征。
此幅粗犷简练的运笔既合西方绘画中的解剖原理,又含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神韵。
酣畅淋漓的施墨将马的骨骼、肌肉、皮毛刻画得惟妙惟肖;洒脱奔放的造型,则充分表现出马儿倜傥不羁的个性。
徐悲鸿《桐阴孤骏图》纵129厘米,横39.8厘米
自题:“槐准先生存念。悲鸿戊寅旧作。辛巳题。”钤“悲”白文方印。
戊寅年为1938年,徐悲鸿时年43岁;辛巳年为1941年,徐悲鸿时年46岁。
图中的桐树以大写意的泼墨、彩画法表现。树干用笔粗犷豪放,笔触之间自然留白,形成高光,增强了枝干的立体效果。
树叶直接以饱含湖蓝和水墨的大笔触积染成形,既独立又彼此联结成片,与墨趣融为一体,显现出水气迷蒙的效果,丰富了空间层次感。作者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一匹正在树下食草的马,形象矫健俊逸。
马体以赭色渲染,通过留白及色块的深浅变化晕染出骏马俯首时的肌肉组织,由此可看出作者落笔有形、笔到神随的扎实的写生功底。
徐悲鸿《骋马图》纵89.2厘米,横81.8厘米
自题:“廿八年(1939年)四月悲鸿客星洲。”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另有韩槐准题记一则,钤朱文印三方:“槐准最珍”、“韩俊公十三世孙司愚趣斋中”、“痴瓷醉匋”。
徐悲鸿在星洲(新加坡)期间,与当地文士韩槐准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为韩槐准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本幅便是他赠予韩氏的作品之一。
图绘一匹骏马蹄踏秋草急驰飞奔的情景。
徐悲鸿绘马是在尊重中西方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外师造化,注重写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其所画之马头部常留一道空白,或施一笔白粉,表现出马头部的高光,以增强立体感和马首坚硬的质感。
马的颈部和腹部以软毫笔着浓墨一笔勾画,弧线粗重,富有弹性,表现出肌肉的力度。马的鬃毛和尾部在运笔施墨上杂而不乱,其虚实相间的笔触,浓淡、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骏马驰骋时鬃毛飞扬的飘逸洒脱。
徐悲鸿《鸣马图》纵102.5厘米,横35.7厘米
自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丙戌春(1946年)悲鸿写于磐溪中国美术学院。”钤“徐”朱文圆印。
图绘一匹鬃毛飞扬、目视远方、长啸于旷野中的骏马。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是唐代杜甫的诗句,也是徐悲鸿绘马图中最喜欢题写的诗句,表现了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甘于屈服的抗争精神。
磐溪位于四川省嘉陵江北岸的山林间,因山腰的乱石丛中有一股清泉奔泻而出汇成清澈的溪流而名磐溪。徐悲鸿从1943年开始利用此处的祠堂,着手筹办研究性质的机构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张大千、吴作人、陈晓南、李瑞年、张安治、张英倩等为研究员。此图是他即将离开此地前往北平(今北京)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前所画。
图中扭背转身的立马以简练粗犷的笔墨勾染,造型生动,透视准确,形神兼备,气韵无穷。
徐悲鸿《双马图》纵62厘米,横45.8厘米
自题:“比德世兄天琼女士嘉礼。卅四年(1945年)春仲悲鸿写贺。”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本幅是徐悲鸿赠比德与天琼的新婚贺礼,图绘两匹并驾齐驱的骏马,在奔跑中相依相守的亲密景象。
徐悲鸿晚年绘马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