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评越王勾践 建议不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被宣传为忍辱负重的典范,是实现人生翻盘的励志案例,勾践成了能屈能伸的战士。
然而实际上越王勾践是充满了争议的人,曾经的吴越战争其实处处充满了人性的阴暗面,易中天就曾评价勾践是一个人品不端的人,还直言卧薪尝胆的故事,以后不要再讲了。
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其实即便易中天所言非虚,但就卧薪尝胆这个典故的价值还是仍然存在的,人是善恶的结合体,勾践也许确实做过坏事,但那一定代表他不做好事吗?
一、勾践的争议
勾践与夫差之间的仇恨来自于父辈的争端,在勾践刚刚继位的时候,前代吴王阖闾趁着勾践父亲刚刚去世,越国正大兴国丧之时发动了进攻。虽然当时伍子胥劝告此时出兵是不合时宜的,但吴王阖闾并没有听进去。
当时春秋战争讲究顺从礼仪规则,此时越国面对吴国的进军却用了非常狠辣的战术。当时两军交战,吴国士兵们纹丝不动犹如一个坚固的堡垒,当时勾践让敢死队冲锋陷阵,并让一些罪人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阵前,他们竟然在吴军阵前引颈就戮了,死前还大喊一声:两国交战,我等罪人触犯军令只能自裁谢罪。
吴军士兵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情况,当场就愣在了那里。越军士兵趁着吴军士兵注意力被吸引的情况下,突然发动了大规模攻击,于是吴军一触即溃吃了败仗,而阖闾便因此战而死。
从这里就能看出勾践是一个为了胜利不择手段之人,他不是什么善良的仁君,也不是智谋过人的明君,他只是一个为了胜利什么手段都能做出来的人罢了。
夫差之父阖闾因与勾践作战而死,夫差是继承父亲遗志而走上王位的。夫差在以伍子胥为首的良臣猛将的辅佐之下,终于让吴国国力胜过了越国。
夫差带着强大的部队讨伐勾践,终于得胜报了父仇。在征服了越国以后夫差就没有赶尽杀绝的想法了,伍子胥是坚持让夫差以绝后患的。当时勾践得知消息,贿赂太宰伯嚭替他在夫差面前美言几句,后来夫差还是坚持不灭国,并让勾践到了他的国家当人质。
当时在去往吴国路上,勾践见自己夫人痛哭流涕,说了句“孤何忧?吾之六翮备矣。”在刚刚战败成了敌国人质的情况下,勾践能够说服自己这么快接受战败的现实,这真是相当强的心理素质。
在吴王宫里勾践为了生存下去,极尽厚黑之能事,不仅作小人样讨好夫差,更是敢于尝粪便来帮助判断夫差的病况,勾践这么拼让夫差很是感动,他认为勾践其心已死便把他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便开始了大众所知的卧薪尝胆之事,后来勾践勤劳经营国事让国力再度强大起来,他再次兴兵攻打越国,这次成功灭掉了夫差。此时的勾践志得意满想再次称王,这时谋臣范蠡却说不可,然而勾践已经膨胀得不行目中无人,无视了范蠡的意见。
范蠡看出了勾践心态的不对劲,他跟文种说咱们这位主公已经迷了心智,下一步怕是会对我们不利呀。文种不信范蠡说法,他想着主公卧薪尝胆那段日子,是多么勤政为民体恤百姓,他怎么可能干得出忘恩负义的事情?
范蠡留书一封给文种后,便向勾践请辞。对于范蠡的请辞,勾践一开始许以封地挽留,后又以其亲人之命相威胁,对此范蠡直说这与她们有什么关系,之后范蠡的行踪便成了一个迷题。
不信范蠡说法的文种命运就堪忧了,他此时还是信任勾践是一个贤明的君主。然而勾践已经找好了借口磨刀霍霍了,他找到文种言卿家曾给与寡人七种灭吴国的办法,如今我只用了三种办法便已经成功实现了灭吴的目标,剩下的四种办法也用不了了,勾践言“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文种得知勾践的真面目,直呼后悔当初没有相信范蠡的说法,到了这样的地步文种只能含恨自杀。
从这里就能看出卧薪尝胆的勾践已经走向了极端,他忘恩负义手刽有恩于自己的谋臣,这已经是严重的失格和失德。
二、另类的理解
易中天之所以能够在百家讲坛上爆火,是因为他放下了作为学者的架子,走出了书堂教室,他与民众走到了一起。而且易中天从来不排斥自己的草根出身,他认同草根群体,也正是这种情感让观众觉得他是一个地道的学者,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只会说大话的学者。
在观众这里,易中天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而且易中天品读历史善用幽默的办法,把三国历史中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人物单独摘出来仔细讲解,这才让观众听得入味。
所以对于易中天所评价之历史人物,人们才会热议
其实从勾践的诸多行为来看,实在很难将他归类到“正常人”行列,但是即便是一个精神病人也有正常的时候,所以勾践也会做正常的事情。
而且卧薪尝胆的故事主旨是宣传忍辱负重,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独立于勾践人格之外的事情。
其实古代许多传统故事,到了今天会存在不一样的理解,有些故事也因不同的理解而陷入了争议中。例如幼时凿壁偷光努力学习的匡衡,长大当了官却非法扩大自己的食封土地以此扩大收入成了贪官。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本身是宣传懂得谦让的美德,但就是懂得谦让的孔融在长大以后却不孝顺被曹操杀了。
其实这些富有争议的评价,都是因为正史与野史相混合后的“化学作用”。实际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上下五千年历史也有圣人出世,但那都是万里挑一的人,几千年也只有那寥寥数人罢了。所以有时候一个历史人物有不好的一面,也不妨碍我们赞美其做的好的一面。
而且中国老百姓被儒家思想通知了几千年,因此对于易中天以儒家道德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式会颇为赞同。
也许勾践确实是一位品行不端的人,但他的这种“变态”在古代的帝王中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杀功臣的事情,在历史上许多明君都曾做过,例如那唐太宗。
所以用儒家道德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君王是有些不合适的,因为历史上的诸多皇帝其实都有过“残忍”举动,如果用儒家标准衡量,那他们没一个是正常人了。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主要精华在于其传达的励志精神,而不是典故中人物历史上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大家觉得一个传统故事,需要结合真实史料来进行评价吗?难道卧薪尝胆的故事不应该与具体的历史人物进行切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