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技击智慧真是中华武术的精华,学起来!(上)

2018-04-09 08:20

文章 | 刘明亮 吴国圣

编辑 | 立夏

太极拳有其优秀的养生智慧,而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精华,其本质属性的技击功能也非常强大。太极拳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正是由于其具有相当强大的技击智慧。太极拳乃中华武术文化之集大成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其理博大精深,其法奥妙无穷,其术千变万化。

技击思维上的智慧

阴阳互变、刚柔并济

太极拳的技击思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阴和阳两方面所组成,对应着太极中的两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皆相互包融而相生相克,而事物的变迁和转化,只不过是阴阳两方面的消长变化所引起和形成的。

太极拳强调虚实分明,阴阳互变。两极相生而又和谐互变,流通中定。刚柔并济,是在即人整体的和谐,只有人的肢体相和谐,才能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动静相宜、静能生慧

太极拳在习练时,强调平心静气,把动作放缓慢。古语日:静能生慧。只有平心静气,才能排除杂念,意念专一,精神饱满。拳论中说:“心静则神明,意注则神往”。只有在意静的情况下,才能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特有的相对平衡状态,充分发挥“神”的自然本性,有助于调谐、恢复大脑与内脏、肢体间的正常功能相一致,从而提高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协调功能,并有益于身心健康。从技击层面上来说,静更有利于太极拳习练者的放松,从而才能更好的做到“动如脱兔”。平心静气不仅有利于习练者形成冲淡平和的心境,也有利于习练者体会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内在含义,有利于体会一呼一吸之间的自然平和,感悟的太极之道。

粘黏连随、不丢不顶

王宗岳在《打手歌》中描述:“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其后,李亦畲《五字诀》云:“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项,勿自伸缩。”先贤的精妙论述无不体现出“舍己从人”,“化打合一”的太极技击智慧。“粘连黏随”即是修炼“不丢不顶”的关键要素。太极拳所谓“从人”,也就是能“随人所动”,但绝非一味地被动退让或躲闪之“丢”,而是心意主宰下,实现引化对方的劲力,充满智慧的使其陷入被动之势,以利于我“化打合一”。

取法自然,顺应天地

太极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接,大自然有一种稳定的力量,充满了源源不绝的能量。太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贴近自然,能给人带来无限的灵感和启发。野马分鬃快,白猿果献急,金鸡独立静,白鹤亮翅喜,弯弓射猛虎,出水擒青龙。从太极拳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是取法自然的。在太极拳的拳式和拳理中无不体现着顺应天地、取法自然的充满智慧的思维。

技击技术上的智慧

太极拳尚圆求变

太极拳中要求上肢“含胸拔背”是为了使整个背部成为弓形,此动作要领很容易做到“气贴脊背”,另外“沉肩坠肘”,使肩关节拉开,则更具有外撑之力,肘部向下沉坠,则手臂微微呈一个向下的弧线,另外两手臂还要有微微向内合抱并有外撑之力和意识。这正是做到太极拳中支撑八面的“拥劲”的先决条件,这样的要领使得上体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整合两手臂的劲力,使得手臂用力协调一致,劲力圆巧;在接触到对方的进攻时,更有利于拥住对方的来力,有利于顺势化解对方的进攻。

太极拳招数千变万化,不过一圆而已,太极拳就好像是一个多维的太极圆球,全方位的进行阴阳转化,从而能够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实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太极拳在运动轨迹中也处处体现了圆弧的特点,各种圆无始无终。正如陈鑫所说:“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顺有倒,种种转法,亦各不同,当因其势之自然者转之。”无论是太极拳中拥、捋、挤、按的哪个劲,其动、静过程的始终都要呈显出圆转自然之形,中正安舒之态,松静开阔之神,随遇平衡之性。

高级的太极拳术,从它无处不成圆的特点来看,使人体成为一个万象旋转的球体,是将力引化和利用的过程。太极拳用“逆来顺受”的技击方法,避免了对手加于我方任何部位的直接来劲,因为直接来力与我圆转螺旋劲接触,内劲吸合,来劲减弱,并使之劲力变得被动,然后利用合劲之理、杠杆之理或惯性之理,巧妙地将对方制服。

太极拳的圆形动作,有利于柔化对方的力量,也是《打手歌》中“引进落空合即出”所依据的原理。直劲碰到对方的来力必然就会有顶撞,因此也就失去太极拳柔化的原则,也就没有了“打化结合”、“即化即打”的神奇作用。所以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劲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说:“拳中必用缠丝者,粘连之法,全在于此;引进之法,亦在于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进,进则打之,退亦打之。”

太极拳理中对于圆的论述随处可见。如:《太极拳论》中有“立如平锥,活似车轮。”《太极拳论要解》中藏:“气如车轮,腰如车轴。”《练法十要》中言:“分清虚实,圆转如意。”《打手身法歌》中言:“拔背涵胸含太极,裹裆护臀硒五行。”《十三字行功诀》中表:“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太极拳经谱》中写:“至疾至迅,缠绕迥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圆。”《太极用功七言俚语》中书:“'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奇妙。”,“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论:“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尚圆的智慧,其核心是为了求变化,也正是太极拳的圆形特点,使得太极劲力走螺旋之形而周流圆活。在招数上相互联系,随着对手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太极招数,并能够顺敌之势,听劲出招,克敌制胜。孙子兵法说:“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创造太极拳的人,懂得圆的运用最灵活,最巧妙,圆的力量最大,所以尚圆的智慧在太极拳中显而易见。另外,太极拳的尚圆也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和谐文化运用于体育实践的智慧。

太极拳求整合一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处处发整劲,何为整劲?简言之,就是浑圆劲。整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没有整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中看不中用。在太极拳推手中,由于拳架的整劲没练好,表现在两人推手只是胳膊互动缠绕的推推搡搡,根本无法体现出太极掷放、抛放的技击特点。太极拳是短打靠身的搏击之术,近身靠打是太极拳所长,太极拳的八法(劲)要依赖整劲支撑才能显示出威力,丢了整劲,再好的手法也是强弩之末。

太极拳与拳击,散打这类现代搏击术不同,不仅仅强调一拳一脚之中四肢肌肉的力量,而是更强调调动全身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太极拳的老师傅为什么看起来没什么肌肉,但是一发力往往势不可挡的原因。太极拳讲究力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调动了全身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能将一百多斤的人推飞出去的原因,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太极拳中有重要拳理“一身备五弓”。它是指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手弓以肘为弓把,手腕与项下锁骨为弓梢。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和足跟为弓梢。身弓以腰为弓把,弓梢不固定。弧形的弓身本身就蕴含着弹力,如果弓拉满、拉圆放出的箭就会更有力量。五张弓又要紧密配合就会发挥出出人意外的太极劲力。“一身备五弓”的理论本身就非常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