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二高中地理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同步练习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1.C 2.A 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3.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
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
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古代南方行船、北方骑马是地域文化
B.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属于地域文化
C.用手抓饭是印度的地域文化之一
D.我国古代徽州人的保守心理不是地域文化
解析:3.A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体现,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体现,但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水稻也是该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亚洲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②正确;地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地域范围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③错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其变化是渐进的,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④正确。B、C、D错误,故选A。
4.D 我国古代南方行船、北方骑马,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均属于地域文化,用手抓饭是印度的地域文化之一,A、B、C叙述正确。徽州人长期生活在盆地,盆地地形封闭,对外联系少,所以我国古代徽州人心理较保守,其保守心理属于地域文化。D叙述错误,故选D。
3.A 由材料可知,横纹多彩是该服饰的特点,结合图片可知,该服饰有宽腰、长袖、大襟,应是藏族服饰,故该服饰所在地域的地域文化是青藏高原文化,A正确。故选A。
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的古村落。该村落坐落在海拔500米的山崖上,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居与晒架上的丰收成果就会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篁岭晒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光照充足 B.地形崎岖
C.河网密布 D.动植物资源丰富
6..每年春季,婺源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此时到这里旅游,游客最需要准备的物品是( )
A.防寒衣物 B.防晒物品
C.防雨物品 D.薄衣短衫
解析:5..B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山区,地形崎岖,平地面积小,晾晒作物较为不便,从而使当地居民在屋顶上用竹匾晾晒作物,故选B。
6.C 春季江西降水开始增多,故最需要准备的是防雨物品。故选C。
左图为伦敦大本钟景观图,右图为北京故宫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造成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
A.气候 B.地形
C.地域文化 D.经济
8..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欧洲西部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欧洲西部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欧洲西部地质条件差
解析:7.C 伦敦大本钟和北京故宫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C项正确。
8.C 欧洲西部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出于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工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全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9~10题。
9.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10.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
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
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
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
解析:9.A 10.D 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等。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11~12题。
1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1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解析:11.A 12.B 第11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12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城市生态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线状或带状生态景观要素,城市中的道路、河流、各种绿化带等都属于生态廊道。
(1)P处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判断的理由是 。
(2)该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评价该布局模式的利弊。(4分)
(3)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园区,①②③④四处最适合的位置是 处,主要理由是 。
(4)该城市拟沿⑤附近河道修建生态廊道。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 (1)图中显示,P处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因此P处最可能是商业区。(2)该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从该布局模式的有利方面来看,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建成区之间绿地多,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不利方面来看,城市建成区分散,可能会增加居民上班、购物等活动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因为建成区分散,每个建成区均需要投资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投资及城市建设成本提高。(3)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园区,按照常识可知,化工园区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大,因此应远离居住区,位于河流下游、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从而减小对城区环境的污染;同时化工园区占地广,因此最好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的地区,图中显示,①②③④四处中,③处位于河流下游、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位于城区外围,故为最适合的位置。(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一定要先表明观点,切忌模棱两可,然后说出理由。该城市拟沿⑤附近河道修建生态廊道,如果同意这种做法,则理由主要从生态廊道的生态效益方面分析:读图可知,该城市东北风和东南风频率较高,⑤附近河道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因此沿此修建生态廊道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有利于空气流通,缓解热岛效应;生态廊道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从而提高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如果不同意这种做法,则理由主要从必要性和成本角度分析:图中显示,该城市林地面积占比较大,生态环境较好,没有必要修建生态廊道;图中显示,沿河修建的生态廊道经过市中心,占地面积较大,可能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且用地成本较高。
答案 (1)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
(2)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弊:增加居民出行距离和时间;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及城市建设成本。
(3)③ 远离居住区;位于河流下游;位于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位于城市外围,地价低。
(4)同意。理由:经过市中心,沿主导风向延伸,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提高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或不同意。理由:该城市林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较好;生态廊道经过市中心,占地面积较大,成本较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