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易说感同身受——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这个名字,是从电影《小偷家族》里知道的,那部片子分了两次才看完,万千情绪涌动,却写不出一个字来。后来又看了《海街日记》,同样的感觉再次发生,同样的,写不出影评。还有那部我没法看完的《无人知晓》。我知道《步履不停》亦是是枝裕和的电影,就避开了观影选了阅读。正好是抱恙中读的,用文字来转移浑身急促的不适,累了就放下,觉得有点精力了再抱起来读,两天,读完。
是枝裕和实在是太懂得如何展示普通人家的人生,电影的镜头朴实得去了修饰般,文字又平和得像是一个人自语,层层剥开了这世间最微妙的人的关系,血亲的,姻亲的,周边的。很容易在期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某句话,某件事,某个画面......常常似曾相识。他有一双太过沉静的眼,太善于发现,并且表现出来,那种微痛感伴随着整个阅读过程。你不能说他的文字冷酷,虽然有那么些揭开华袍的时刻;你不能说他的文字温馨,虽然有那么多苦难中亦温情脉脉的描述。他很清醒,不给我们太多关于真善美的虚幻,也不会带给我们更多与艰辛有关的绝望。他的文字,比电影更直触人心,毕竟文字给人的共情空间远远超越于胶片的画面。
一切从这个家族固定的日子开始。以那两天一夜的回乡小住为主,零星的回忆,以及插入的后续,将良多和家人完整的勾勒出来,那分明就是某一时段的自己。那些回不去的伤感与来不及的担忧,其实是陪伴着我们每个人成长的,但是,若你不曾亲身体会过,真的别轻易说什么感同身受。不一样的。
良多成长在一个传统的日本乡间家庭,父亲最得意于自己医生这个职业,母亲则是带着点小资情调的主妇,从小到大都出色的兄长是父亲也是家族事业的继承人,姐姐安守平庸。良多在兄长的光环遮盖下长大,是被家人忽视的那一个孩子。15年前,兄长为了救落水儿童英年而逝,这个家原本的生活轨迹就此改变。每一年兄长的祭日这天,一家人都会聚集在一起,与其说怀念逝去的亲人,倒不如说是逝去的亲人这根纽带在将他们彼此拉近。
那两天一夜吃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被作者极为细致的一一道来,于一饭一蔬间一茶一饮中步履不停。是啊,无论生活给予了什么,步履不停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说来很寡情,却也是务实的必然。良多的记忆中父母的关注点从来不在自己的身上,甚至怀了几分抱怨,而在时光流逝之后的后来,在他的回忆里,才意识到原来父亲这样做是在帮他,原来母亲这样做是在为他。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恐慌让他自私地挽留母亲的生命,也让他在面对着自己新生的女儿时,变化了心境。是枝裕和的文字带着几分清冷,又带着些许淡淡的暖,将他的感受倾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良多与母亲对蝴蝶的不同看法。良多儿时养过蛹,它们化蝶飞起来的那天,良多看到的是蛹的死去而不是破茧成蝶的欢喜,他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大哭了一场。母亲则执着的认为蝴蝶是亲人的化身,那出现在兄长灵位的蝶是来抚慰家人的,那陪着她等公交的蝶是先生的魂。或者可以说,内心灰暗的人看到的永远不是希望。良多在父母相继过世后,才真正成长起来,他一直游离于家族延续之外的情感也日渐变化。“他想他会对着女儿说:'看那只黄色的蝴蝶,听说啊,只要纹白蝶活过了冬天,第二年就能变成黄色的蝴蝶飞回来呢......然后想起母亲,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