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发现杭州一处胜地:可以观潮,还可以乘凉
在浙江一带,钱塘江是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最后流入东海。钱塘江涌潮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奇观。
每年八月十八是观潮的最佳时期,全国各地游客都会在这个时间段中聚集到杭州,观潮的地点有很多,比如六和塔周边的之江路、钱江三桥与四桥的桥面,杭海路的三堡至七堡等。然而在古代,杭州观潮的最佳胜地却只有一处,那就是樟亭。
01樟亭在何处?到底是以什么命名的?
古代人在杭州观潮的地方就是钱塘江边上有个叫樟亭的地方,唐朝李白当年还为此地做了一首诗名叫《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挥手 杭越 间, 樟亭 望潮还。”通过李白这首诗,我们就已经知道了在唐朝时期樟亭已经成为观潮的最佳胜地。
据相关史书记载,关于樟亭的名字来历有很多中解释,但是最普遍的一种解释就是在钱塘江不远处有一座码头,这个码头叫樟林桁。在这座浮桥就是用樟木做的,而樟亭就是建造在这个码头樟林桁的旁边。
码头上干活的古代先人每次累的时候都会到樟亭里休息,所以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樟亭的名字来历就跟这个码头樟林桁有关,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樟亭整个构建都是用樟木做的,所以建造的亭子叫樟亭。
而在另一部分少数历史学者看来,之所以这个地方叫樟亭,是因为在亭子的旁边有一棵非常大的樟树,所以樟亭的命名是以这棵树命名的。不管哪个名称解释的是否正确,不能否认的是樟亭的这个名称跟樟木有一定关联。
02樟亭不仅适合观潮,更适合作为驿站
每年到了观潮时期,古代先人都会聚集到杭州的樟亭,在这里观潮,景观宏伟壮阔,能够阅览到整个钱塘江大潮的自然奇观。樟亭除了适合观潮外,还特别适合建造驿站。唐朝时期,当时的杭州官府就在樟亭建了一座驿站,称樟亭驿。
要知道,在古代时期,驿站是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和来往的官员,途中提供食宿、换马的场所。直到后来才演变为有关人员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
从唐朝开始,就有很多名人比如:“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等”来到樟亭驿站住宿过,同时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诗篇。
03现代杭州已经没有“樟亭”这个地名,古代“樟亭”又在哪里?
对于现代的杭州人来说似乎根本就没听过“樟亭”这个名字,也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古代时期杭州的江岸也不短,但当时的樟亭具体位置又在哪呢?
在清代的一本《浙江通志》史书种记载了樟亭的具体位置,书中写道“樟亭,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后改为浙江亭,今浙江驿其故址也。”
虽然记载关于樟亭的文字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大致已经知道樟亭的位置应该是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虽然这是个笼统的说法,涉及的范围很大,但是我们已经明确了樟亭的方向。
不少杭州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对“钱塘县的旧址”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地方到底在哪?虽然不同资料上记载着不同的答案,但唯一能肯定的是钱塘江旧址就在钱塘江的北面。
当年白居易的一首《余杭形胜》就提到过“州傍青山县枕湖”,这里的州其实指的就是杭州的州治,州是政府所在地,而县又是钱塘县治,是县政府所在地,也就是说钱塘县治是在杭州这个区域。
如今看来樟亭跟钱塘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作为现代人我们没有到此地观潮过,但是在很多古代名人的诗中都留下了樟亭和观潮记忆。
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学和思想文化上,樟亭都是古代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