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传(第78章)
第78章 李家三郎
当王维和璎珞在济州过着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田园生活时,距离济州千里之外的都城长安,特别是大唐王室,自然又是另一番景象。
公元722年,已是开元十年。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举贤任能、励精图治下,大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时任中书令张说大笔一挥,写了一首《杂曲歌辞·踏歌词》,用以形容帝都的太平盛世。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在这样的盛世里,李家天子可以好好享受他的人生了。
李隆基生来就是英武帅气的男子,相貌堂堂,仪表出众。据《旧唐书》记载:“其貌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这样一位美男子,注定会成为一位多情又风流的皇帝。
李隆基结发妻子姓王,名有容,陕西渭南人,士族出身。她嫁给李隆基时,李隆基还只是临淄王。她的娘家,在李隆基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她的同胞兄弟王守一,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权斗争中出了力,直接参与了杀掉太平公主和铲除武氏势力的具体行动,算是李隆基的心腹之一。为褒奖王守一的忠心,李隆基特地将自己的妹妹薛国公主许配给他,王守一成了他的妹夫。
712年,李隆基登基后,尽管王氏姿色平平,且没有生育,但李隆基依然将其册封为皇后,让她稳居后位,执掌六宫。
但是,古往今来,能让帝王神魂颠倒、醉生梦死之人,从来都不是结发妻子。更何况是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多情帝王,李隆基当然不会例外。
他爱过的女人,一个比一个迷人。
先是比他小8岁的赵氏。赵氏歌妓出生,跟随父亲赵元礼在潞州(山西长治)卖艺为生,能歌善舞,声、容、体俱佳。708年,偶遇时任潞州别驾的李隆基。李隆基精通音律,尤其青睐能歌善舞的女子。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不久就将赵氏纳为侍妾,和她生下儿子李瑛,对她宠极一时。
虽然赵氏出身卑微,但在李隆基心中的分量却不低于皇后。
有两件事可见一斑。一是715年正月,李隆基册立皇太子时,没有立长子李琮(刘华妃所生),也没有立王皇后的养子李亨,而是莫名其妙地立了次子李瑛。母以子贵,儿子成了皇太子,赵氏在后宫中的地位,自然不可估量。二是李隆基将传统的皇后之下设贵、淑、德、贤等“四妃”改为惠妃、丽妃、华妃等“三妃”,正一品,而那个丽妃的位子,就给了赵氏。一时之间,赵丽妃在宫中的风头之盛,一时无人可比。
不过,帝王的口味,总是瞬息万变。帝王的心,也总是见异思迁。
715年秋天,当武则天的侄孙女武落衡出现在李隆基面前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武落衡出生于699年,比李隆基小14岁。她父亲是恒安王武攸止(武则天的侄子),母亲是郑国夫人杨氏。因父亲早逝,聪明伶俐的她,得到武则天庇荫,自幼于宫中长大。
715年秋天,在一个貌似偶然或许是精心安排的场合,16岁的武落衡千娇百媚、亭亭玉立地出现在李隆基面前。
不艳丽,哪能引起天子留意?不怀万种风情,何以激起圣上的情感涟漪?
那一瞬间,李隆基的目光似乎再也无法从她身上移开。从此,这位李家三郎的心,就像他祖父唐高宗李治那样,瞬间被一个姓武的女子占据得满满,再也没有其他女子的容身之处。
巧合的是,李治和李隆基的皇后都姓王。或许是天意弄人,当王家女子遇到武家女子,李家天子的选择,都给了后者。
武落衡是武则天的后人,按出身论,武、李两家是不共戴天的。尤其对于李隆基来说,他的亲身母亲窦氏,正是丧身于武则天的毒手之下。
那是公元693年正月,图谋周朝太子之位的武承嗣和武则天婢女团儿,联合诬告太子李旦的嫡妃刘氏、德妃窦氏施法诅咒女皇陛下武则天。武则天顺水推舟,毫不犹豫地将前来为她拜年的刘氏和窦氏一起赐死,连尸骨都没有还给李旦。这一年,李隆基才8岁,同胞妹妹玉真公主才2岁;他的大哥李宪15岁,被杀害的刘妃,正是李宪的生母。
710年,李旦复位为帝后,曾下令将皇宫掘地三尺,却依然找不到刘氏和窦氏的尸骨。那份心痛,成为李旦及其儿女一生难以愈合的伤疤。玉真公主自愿出家,日日为亡母祈福超度……
然而,一旦遇见了天姿国色的武落衡,李隆基却似乎什么都可以放下了。
他可以放下武家的杀母之仇,放下同甘共苦的王皇后,放下千娇百媚的赵丽妃,从此只将武落衡视若掌上明珠,宠冠六宫粉黛,丝毫不亚于当年李治对武媚娘的那份专宠。
王皇后眼睁睁看着丈夫宠幸一个比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心底自然是一片悲凉。她试图用往事唤起丈夫的垂怜,哭泣着央求李隆基:“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阿忠是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的小名,她这句话的意思是:“您难道忘了俺爹当年脱掉身上的衣服,拿去换来一斗面,给您做汤饼过生日的事了吗?”
可是,这样的发问,即使能在一瞬间激起李隆基的恻隐之心,但在不仅拥有倾国倾城貌、更懂得攻心为上的武落衡面前,终归大势已去。
武落衡完美地继承了姑祖母武则天的美貌和心计,牢牢俘获了李隆基的心,真正做到了“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从716年到720年,短短4年时间,武落衡就接二连三地为李隆基生了4个孩子,只可惜,前面三个孩子连续夭折。
先是716年,武落衡诞下长子“嗣一”(李隆基的第九个儿子,看来一出生就有意让他当太子了),可惜不久就夭折了,被李隆基追封为“夏悼王”;
717年,武落衡诞下次子李敏,“貌丰秀若图画”,同样还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被李隆基追封为“怀哀王”;
718年,武落衡诞下小公主,似乎被施了魔咒般,还是一样夭折了,追李隆基追封为“上仙公主”。
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李隆基和武落衡终于明白过来:这定非天意,而是人为。
于是,当720年武落衡的第四个孩子李瑁出生时,李隆基决定将皇子送出宫外,交给大哥宁王李宪抚养。从此,李瑁就由宁王妃元氏亲自抚养,并对外宣称是元氏所生。果然,这一次,李瑁保住了。725年,5岁的李瑁重返皇宫,获封寿王。
武落衡后来又生了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等,也都是被抱出皇宫抚养长大的。直到她737年因病去世时,她一共为李隆基生了四男三女,是为李隆基生育子女最多的宠妃。
只不过,她万万没有料到,她死后,她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爱妃杨玉环竟会迅速取代她在李隆基心中的位置,甚至大大超过她的风头,被李隆基封为“贵妃”,和李隆基成就了一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佳话……
当然,这是后话。
如今,回到722年,正是武落衡最受宠的时候。已被封为婕妤的她,无疑是一生中最璀璨夺目的年华,集少女的清纯和少妇的美艳于一身,天生尤物般令李隆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可谓“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2岁的皇子李瑁,也在宁王府中平平安安长大。武落衡的人生,堪称完美。
这还不够,李隆基还决定废掉王皇后,直接册立武婕妤为武皇后。但是,武落衡毕竟是武氏后人,李隆基刚有了这个念头,朝中文武百官就开始议论纷纷——莫非李家又要出一位武皇后了?
于是,李隆基决定以退为进,无中生有地想出了一个“惠妃”的头衔,并宣布惠妃只在皇后一人之下、后宫所有妃嫔之上,“宫中礼秩,一同皇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惠妃其实就是准皇后,或者说,不是皇后,胜似皇后。
722年中秋节,李隆基决定正式册立武落衡为武惠妃。册封地点,就放在他每年过生日时都会大宴群臣的花萼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