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96章)
第196章 天下公器
这天,是王维第一次参加早朝的日子。东方刚露出曙色,他已来到洛阳紫微城前等候。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和气象高华的长安大明宫相比,这座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洛阳紫微城,显然更有岁月的沧桑厚重感。即便在桃红柳绿的掩映下,依然不失其庄严肃穆。
605年,隋炀帝下诏迁都洛阳,命将作大匠宇文恺规划设计,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监筑,十万火急建造紫微城。紫微城用工多达170万人,比秦始皇建阿房宫所役人数还多出100多万人,只用了短短60天,紫微城便大功告成。其用工之多、工速之快,创下历代皇宫之最。
此时此刻,紫微城外的百年槐树尚笼罩在雾气之中,城门上时有乌鸦的躁动声。在城门内隐隐的响动声中,九品以上官员渐渐到来。远远看去,官员手中的灯笼已然汇成一片灯海。上一次看到这种百官来朝的景象,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王维触景生情,随口吟了一首《早朝》。
皎洁明星高,苍茫远天曙。槐雾暗不开,城鸦鸣稍去。始闻高阁声,莫辨更衣处。银烛已成行,金门俨驺驭。
卯正时刻(上午六点整),随着“吱嘎”一声长响,应天门向两边缓缓打开,文武百官手持灯笼鱼贯而入。通过应天门和乾元门后,便看到了紫微城的三大殿之首——乾阳殿。文武百官走入乾阳殿,按照品级大小和所属部门,手持笏板,在各自的位置上站定。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集体宰相制。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是当然的宰相,因尚书省最是位高权重,且李世民当秦王时曾担任尚书令一职,故尚书省长官尚书令长期空缺,按照惯例,就从尚书省下辖的礼部、户部、吏部、工部、兵部、刑部等六部尚书中选出一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字样而入相。这样,三省各有一位宰相,既便于协调,又互相制衡。
王维抬眼看去,只见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等三人并肩站在百官最前方,依次向李隆基奏事。他上一次见到李隆基,是在集贤院担任校书郎时。五年不见,岁月似乎并没有在李隆基身上留下什么痕迹,五十岁的他还是那样器宇轩昂、神采飞扬,不愧是盛世天子应有的气象!
“中书令张九龄夙兴夜寐、知人善任,天下才俊尽入朝中,此乃盛世气象,可喜可贺。皇恩浩荡,今加封张九龄为金紫光禄大夫,晋封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钦此。”在高力士特有的绵长尾音中,满朝文武大臣纷纷向张九龄投去羡慕钦佩的目光。张九龄似乎不妨,想不到皇上竟会如此眷顾自己,忙躬身接旨。站在张九龄身边的李林甫,心中却是一突,皇上这是要将张九龄捧到天上去了么?但面上却是笑眯眯的,连连向张九龄道贺。
张九龄圣眷之隆,一时风头无二。一连几日,朝中大臣无不纷纷上门道贺。张九龄起先还出面接待,后来实在撑不住,只好抱病谢客。不过,当他看到王维写给他的《献始兴公》时,却是眼前一亮,特地邀请裴耀卿和王维一起来家中用膳。
“焕之,摩诘这首诗,甚合我意,你也不妨看上一看。”张九龄将诗稿递到裴耀卿手中,点头笑道。
裴耀卿笑着接过,朗声吟道:“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讎。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摩诘,几年不见,你的诗愈发精进了。'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两句,寥寥舒字,便将张相的风骨跃然纸上,好诗!”
“焕之,摩诘,你我为人臣子,须知臣子手中的权柄,绝非一己之私器,而是天下之公器。臣子决不能公器私用,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坏了天下之公器,须知'欲壑难填,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你我共勉。”
在清风明月中,张九龄、裴耀卿、王维举起酒杯,共饮美酒,畅想未来。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值得他们去做的事,很多,很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