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百思不得其解的“以教师为主体”
老朋友请转发!
虹野:百思不得其解的“以教师为主体”
近期大会小会“以教师为主体”充斥其间,教育似乎从昔日的“以学生为主体”变成了“双主体”,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倒是很容易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推在所有的教育环节中教师们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以学生为主体”相伴相生的另外一句话“以教师为主导”不知道什么时候从我们的教育学中销声匿迹了,脍炙人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了“双主体”。只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时候,我们知道是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在教育中的主导力量是“教师”,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要考虑的更加全面,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还要考虑到基础、情感、兴趣、意志……等等非智力因素,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现在还要考虑到影响学生的社会因素。正是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才能够“主导”教育主体——“学生”的发展。
可是“以教师为主体”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那么谁主导呢?在教育中有三大类人群: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了,那么只有行政人员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了。当然从教育行政化愈演愈烈之后,行政人员早就已经是名至实归的“教育主导”力量了,但是教师依然还抱着“我的讲台我当家”的理念争夺教学自主权。可是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则需要分析一下教师的主体地位相对于“学生”和“行政人员是什么意思。
学生和教师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那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地位是相同的。从人格的角度,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只能挑战,却无法平等,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想让教师和学生在专业上平等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教育“双主体”是教学过程中人格的平等,而非专业的平等。
而教育中的“行政人员”相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来说,似乎一直在引领着和主导着教育的所有环节。教研室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选择似乎都是“行政人员”说了算,如果不按照行政主导的进行,不仅仅评优评先没有,丢饭碗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当大会小会都谈到“以教师为主体”的时候,久被漠视的教师似乎得到了久违的“重视”,但是当你想到说“以教师为主体”的话的人是“行政人员”的时候,应该想象得到当他们“以教师为主体”的时候会怎么做,是把教师当做“服务对象”,作为“服务主体”?显然不现实。那么只有可能把教师和学生一样当做“教育主体”,“关心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所以,24小时监控教室出现了,精确到每一节课的“精细化教案”出现了,“推门听课”也常态化了,督导制度更加完善了……但是老师们更忙了,在备课、教学环节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要行政领导们“督导”了。显然,“以教师为主体”在教育行政人眼里就是把教师彻底当做被管理主体。
当然,中国语言的魅力就是一句话有多重意思,究竟“以教师为主体”是把教师当做“服务主体”,还是把教师当做“被管理主体”似乎无法考证。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拭目以待吧。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