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全文翻译及详细解读8
三江——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旌 jīng 对旆pèi
旌的意思是军旗,在古代往往用牦牛尾或者羽毛装饰,所以也叫旌旄máo或者旌羽。有个成语叫“旌旗蔽日”,出自屈原的《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描写战争场面的宏大。所以旌旗也借指军队,如陈毅将军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旆pèi,是古代军旗末端形如燕尾的飘带或者流苏,也泛指军旗或者军队。
这里想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典故叫“拔旆投衡”,旆就是大旗,“衡”通“横”,是战车上的横木,典故出自《左传》,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邲bì之战的故事,战争以晋国失败告终,晋军溃败,楚军追击,结果晋军车马陷入泥坑,楚军却教他们借助车上横木脱离泥坑,接着晋军再跑,楚军继续追,结果还是跑的太慢,被楚军追上,楚军教他们把战车上的大旗拔下来,防止兜风,这样跑的快一点。看起来是个笑话,其实却是真实的事情,在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还讲究些礼仪,那个时候的人还比较单纯。
盖对幢,盖就是古代马车的车盖,圆形。古代所乘马车也是有讲究的,等级不同,马车的类别也不一样。出土的马车中最著名的就是秦陵一号铜车马,被称为“青铜之冠”,铜车马的车厢里立着一柄伞形的车盖,顶部是圆形,车厢是长方形,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这样的形状象征着囊括天地,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三国演义》里说刘备的家东南方向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盖天子所乘的马车的车盖与众不同。
幢,读zhuàng的时候是量词,指房屋。读chuáng的时候,指古代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 这里的盖对幢应读chuáng。也是指伞盖的意思。古人喜欢用“红幢绿盖”描写荷花荷叶。
故国对他邦。故国有很多意思,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故乡;祖国;旧都。他邦,也有他国或者他乡的意思。如苏轼的《超然台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说的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着年华尚在啊。
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这里的故国指古战场。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是他的南唐国,而投降后来到北宋的开封,那里可真的是他邦了。
千山对万水,千山是千重山,万水是万条河,千山万水是一道道险阻,在古代车马很慢,道路很远,书信很长,想到《古诗十九首》里的《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因为千山万水的阻隔,所以思念也很长。正如柳永《少年游》里的“如今万水千山阻,魂杳杳、信沈沈。”
九泽对三江。在古文里,九泽和三江是有具体所指的,就像九州四渎,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一样都是地理概念,我国最早的“地理”的概念还要从大禹治水开始说起,《尚书·禹贡》里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奠高山大川”,说大禹划分九州的土地,以山川奠定九州的界限。司马迁在《史记》里夸赞大禹的功劳最大:“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界定了九州山川的名字,后来还有一本奇书——《山海经》,里面也记载了九州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山岳河流的名字还有各种奇异的动植物,以及许多神话传说。
因此最早的“地理”概念就是指的山川,《汉书·地理志》里说“山川,地理也。”古人解释说“地有山川,各有条理,故称理”,与天文相对。从最早的《尚书·禹贡》到后来的《山海经》,再到《汉书·地理志》,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涌现出许多地理名家名作,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沈括的《梦溪笔谈》,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魏源的《海国图志》等。至于九泽和三江到底是哪些名字,随着地理变迁,有很多不同说法,不管怎样,我们神州大地上有着如此多的名山大川,真的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
山岌岌,水淙淙,这一句读来有声有色,岌岌是高耸的样子,青山高峻为色,淙淙是溪水流淌发出的声音,溪水淙淙为声。看到这句又想起《诗经·小雅》里的句子“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意思是说山涧溪水清清,流淌不停,南山深幽多么清静 。写景极美。
鼓振对钟撞。鼓和钟相对,前面讲了暮鼓晨钟,鼓声和钟声也相对,鼓声激昂,振奋人心,《荀子》里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也就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鸣金的金指的是钲zhēng,不是锣。所以鼓声可以鼓舞士气。而钟声悠扬,可以涤荡灵魂,有一本说叫《丧钟为谁而鸣》,名字翻译的很好。
当然鼓声也不都是振奋人心的,历史上曾有一阵急促的鼓声,惊醒了大唐盛世的美梦,那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鼙鼓就是骑兵用的战鼓,渔阳就在今天的北京,安禄山在渔阳起兵造反,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渔阳鼙鼓后来也代指有战事发生。
说起“渔阳鼙鼓“又想到一个古代著名的曲子叫《渔阳三挝》,挝zhuā,就是敲击的意思。这也是一个典故,话说东汉末年,有个名士叫祢mí衡,他被孔融推荐给曹操,祢衡瞧不起曹操,曹操想羞辱祢衡,任他为鼓史,就是专门击鼓的人,祢衡于是裸身击鼓,鼓声慷慨悲壮,闻者无不动容,曹操羞辱祢衡不成反受其辱。祢衡演奏的鼓曲就是《渔阳三挝》,也叫《渔阳三弄》。
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 皓月就是明月,这一句极雅致,有清风,有明月,有酒舍,有书窗。可于清风中小酌,可在朗月下写诗。这让我想起了李白,李白好饮酒也爱写诗,可以“举杯邀明月”,也可以“斗酒诗百篇”,最风雅旷达的诗人是李白,最爱写清风明月的也是李白,人生天地间,无论贫贱富贵,唯有这“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与清风做伴,以明月为友,只有李白。
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 这句是说王朝更替,成王败寇的。辛纣就是商纣王,因为商朝帝王皆以天干为号,比如武丁、太乙、盘庚。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但是他却被称为秦王而不是皇帝,因为赵高想篡权时机不成熟,不得以立子婴为王,却被子婴诛杀。刘邦攻入咸阳后,子婴用绳子绑缚自己,带皇帝玉玺、兵符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没想到项羽入咸阳后杀死了子婴。纣王和子婴都是末代帝王,成王败寇,历史规律,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
关于写“夏日池塘”的诗有一首特别好的,就是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池塘边绿树成荫,亭台楼榭倒映在水中。风吹起水面如同水晶做的帘子微微晃动,满院花香沁人心脾。
出没浴波鸥对对,在水里觅食的鸥鸟成双成对。 这里的鸥可以是沙鸥、海鸥或者白鸥,在古诗里它不再是具体的某一种鸟了,而是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学符号。在古诗里鸥鸟是自由自在的,是毫无机心的,早在战国时期,《列子》一书中就记载了人和海鸥的故事,故事说有个人住在海边,特别喜欢海鸥,每天和海鸥一起玩,海鸥也不怕他,很亲近的飞到他身边,后来他的父亲听说了,就让他抓几只回来,第二天,他再到海边,海鸥盘旋在空中,一只也不下来。这个故事是说人一旦有欺诈之心、世俗之心,就再也无法和自然万物进行心灵沟通了。李白的《江上吟》中说:“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写得就是人应该忘却机心,追求自由,达到与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鸥鸟除了有自由超脱的含义,还有一种孤独凄凉,居无定所的寓意,诗人常以此自比。比如杜甫的一生就是常年漂泊在外,凄凉无依。所以他在朋友去世后,自己不得不离开成都时,写了《旅夜抒怀》,其中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就是说自己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无依无靠。
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这一句写春天的燕子相亲相爱,辛勤筑巢,“燕双双”对前面的“鸥对对”。在古诗里成双成对的鸟除了燕子就是鸳鸯。双飞燕往往表达爱情,比如晏几道的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虽然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是在古诗词里表达的含义往往不同,古诗里燕子往往总是双飞的,而大雁却是孤鸣的。也许和他们代表的时节不同有关,春天是喜悦的,所以看到春天的燕子就很开心,如陆游的诗句“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写春天和燕子的美好。而秋天则是萧瑟的,让人感觉凄凉的,再加上听到大雁的叫声,更加有一种哀鸣之感,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看到秋雁就思念故乡,而人却无法回去;李颀的《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更是表达悲切之情。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诗词里燕子总是双飞,而大雁却只能孤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