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咽喉肿痛的针灸治疗

咽喉肿痛见于扁桃体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中医称为“乳蛾”,咽喉炎中医称为“喉痹”。

病因与辩证:
实热型:由外感风热或肺胃积热引起,发热急骤,咽干口渴,咳嗽,头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浮数。
虚火型:由素体阴虚,虚火上炎引起,发病慢,疼痛轻,吞咽不适,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体针】常规操作。实热型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直刺0.5-1寸,再取少商或商阳,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泻热止痛;虚火型取太溪或照海穴,直刺0.5-1寸,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滋阴降火。天柱穴有利咽喉作用,不分虚实,皆可应用。
【耳针】取咽喉、肺、扁桃体、轮1、轮3、轮5,中强刺激,留针1-2小时后,再用耳珠埋压。
【刺络法】实热型常用耳尖或耳背静脉放血,有泄热止痛的效果。
牙痛的针灸治疗  牙痛的原因甚多,牙齿或牙周疾病皆可发生牙痛。
病因与辩证:由阳明火邪循经上逆所引起。因为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这类牙痛常见有口渴,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表现为隐隐作痛,日轻夜重,牙齿浮动,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风火牙痛,多有发热、畏寒、牙龈肿胀,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

治疗

【体针】常规操作。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为主,用于疏通阳明经气,各种牙痛均可应用。上牙痛配下关穴,直刺0.5-1寸,用泻法;下牙痛配颊车穴,平刺0.5-1寸,用泻法,清泻阳明火邪;虚火牙痛配太溪穴,直刺3-5分,用补法,滋阴降火;风火牙痛配风池、外关,用泻法,以疏风清热。

【耳针】取神门、屏尖、枕、颌、牙,强刺激,留针1-2小时,针后埋压耳珠,反复按压。

鼻渊的针灸治疗

鼻渊是指病人鼻流腥臭脓涕,伴鼻侧嗅觉减退或者丧失的一种病症。相当于鼻窦炎。

病因:肺开窍于鼻,本病常因肺经受邪引起。早期皆有头痛、畏寒、发热、脉浮数等外感症状,日久常见眉额胀痛、眩晕、鼻塞等症。

治疗:

【体针】常规操作。迎香穴向内平刺5分;印堂穴及攒竹穴,向下先刺5分可以通经利窍;合谷直刺5分,用泻法清热解表;经外奇穴鼻通,位于鼻唇沟上端尽处,向内上方斜刺3-5分,有通鼻窍作用;兼有外感症状者加风池、曲池,疏风清热;每日一次,留针20-30分钟。

【穴位注射】用维丁胶性钙1ml + 维生素B12  100mg,注射迎香穴或鼻通穴,每穴0.5ml,每日或隔日一次。

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

耳鸣、耳聋是一种听觉异常。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耳聋是患者听觉减退,或者听力完全丧失。本病见于流行性感冒、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穿孔或者破裂,高血压、内耳性眩晕、颅内肿瘤等。

辩证:临床分实证与虚证两类。

一、实证:有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盛两型。

(一)外感风热:患者突发耳鸣、耳聋,伴发热,恶风,头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二)肝胆火盛:耳鸣、耳聋每因郁怒而加重,伴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细数。

二、虚证:常因肾阴亏损所致。发病慢,时轻时重,反复不已,并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体针】常规操作。翳风,直刺0.5-1寸,耳门透听宫,向下平刺1-1.5寸,用平补平泻法疏通经络,理气开窍。外感风热加外关、风池,用泻法疏风清热;肝胆火盛加肝经原穴太冲、胆经原穴丘墟,用泻法清泻肝胆火邪;肾阴亏虚加肾俞、关元、气海,多用灸法,针刺则用补法,补肾聪耳。

【磁片贴穴】用两片800-1500高斯的磁片,分阴极和阳极,分别贴于听宫和翳风穴,然后连接电针机,用连续波,每次加电15-20分钟,对耳鸣有效。

【穴位注射】用654-2注射液,听宫穴、翳风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

目赤肿痛的针灸治疗

目赤肿痛是眼科疾病的一个急性症候,属中医“风热眼”。见于急性假膜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炎、结膜炎。主要症状是眼睛红肿,有异物感或烧灼感,怕光,疼痛,流泪,晨起双眼常被分泌物粘着。

病因外感风热或肝胆火邪循经上扰所致。

【体针】常规操作。睛明穴直刺3-5分;太阳穴点刺出血以泻热消肿;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合穴曲池,直刺0.5-1寸,能解表清热;配风池穴斜刺1-1.5寸可以疏风解表。各穴均用泻法,每日1-2次。

【刺络法】常规操作。用小号三棱针刺耳背静脉出血,或针刺耳尖出血,每天一次。

近视的针灸治疗

近视古称“能近怯远”证,表现为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不清,是由于眼球的屈光能力和眼球前后轴的长度不相适应。近视眼在调节近视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后,所成焦点在视网膜之前。本病多发生于青少年。

病因是用眼习惯不良,看书、写字目标太近,坐姿不正,光线不足或者太强,部分因先天禀赋不足造成。其治疗首先应纠正不良习惯,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距离是本30cm左右,不要躺着看书,走路乘车也不要看书,注意光线适中,不要太强或太弱,看书时间不宜过久,每次阅读1小时后稍做休息,眺望远方,使眼睛调节放松。

【体针】睛明、承泣,直刺3-5分,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翳明、风池,斜刺0.5-1寸,以调经明目;配合手足阳明经的合谷、足三里,以健脾补气。各穴均用补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

【梅花针】轻扣眼眶周围穴位及颈部、华佗夹脊穴3-5分钟。可通条眼部气血和脏腑功能。每日1-2次。

【耳针】取眼区敏感点、肝、肾、目1、目2,埋耳珠,用耳压法,每天按压耳珠2-3次。

【保健按摩】可由医师按摩病人,也可以病人自我按摩。有按、点、拿三种手法。按法是由睛明穴开始,沿框上沿按至丝竹空,沿框下沿按至童子髎,共按6次;点法是用拇指尖峰依次点刺攒竹、丝竹空、太阳、童子髎、四白、风池,每穴1分钟;拿法是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提捏太阳、风池等穴,每穴6次。

针灸对假性近视效果较好。真性近视则需及时佩戴眼镜,以矫正视力。不论真性或假性近视,每天早晚看绿色植物,可以保护视力。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针灸治疗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肢体瘫痪病症。早期针灸治疗对肢体功能的恢复、纠正骨骼畸形有明显的效果。

一、下肢瘫痪

【主穴】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

【功用】疏通阳明经气,濡养筋骨

【操作】常规操作。毫针点刺补法,沿足阳明经自上而下依次点刺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不留针。

 膝反屈

【处方】主穴加腰夹脊1-5、承扶、委中、承山。

【操作】常规操作。针夹脊穴,用1,5寸,32号毫针,向脊柱先刺0.5寸,能调节内脏功能,疏通下肢经气,承扶直刺1寸,捻转得气后出针;委中、承山采用点刺法。诸穴相配,以通条膀胱经气。

内翻足

【处方】主穴加阳陵泉、飞扬、悬钟、丘墟。

【操作】常规操作。悬钟为髓会,针之以增强濡养筋骨之效,针丘墟针尖向照海方向斜刺3分,飞扬具有纠正内翻的作用。

二、上肢瘫痪

【主穴】天柱、大椎、肩髃、曲池、合谷

【功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操作】常规操作。针天柱穴时,患儿微低头,直刺0.3寸,得气后即出针;大椎为诸阳之会,针之可通条上肢三阳经之经气;分别点刺肩髃、曲池、合谷,以疏通阳明经气,调和气血。

提臂困难

【处方】主穴加天宗、臂臑。

【操作】常规操作。天宗、臂臑直刺3分,点刺不留针。

腕下垂

【处方】主穴加四渎、外关。

【操作】常规操作。直刺四渎、外关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以激发少阳经气。

小儿麻痹症的治疗,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隔一周后进行第二疗程。治疗期间,家属需耐心配合,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随时纠正畸形,以提高疗效。

疳积的针灸治疗

疳积是指患儿患有疳疾而有积滞的病症。多因喂养不当或营养失调,长期偏食甘、腻、生、冷、辣,脾胃损伤,形体失养。

【处方】脾俞,胃俞,下脘,足三里,商丘,四缝。

【功用】调理脾胃,消积化滞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脾俞向脊柱斜刺5分,得气后捻转补法,出针时紧按针孔不留针,肾俞与脾俞操作相同,可交替针刺,以健壮脾胃,补中益气;改仰卧位,针下脘,针刺5分,得气后行呼吸补法配合震颤手法,不留针,以和胃宜肠,消积化滞;针足三里得气后行捻转补法配合震颤手法,不留针,以扶正和胃。四缝穴用点刺法,挤出黄色粘液,以挤出血水为度,此法有助于骨骼发育并提高消化功能。四缝穴点刺要注意消毒,隔周一次,3次一疗程。商丘为脾经腧穴,点刺能消积化滞,用浅刺疾出法,不留针,隔日一次。10刺一疗程,两个疗程间隔一周。

治疗期间,应定时定量进餐,不宜过饥过饱,或过食香甜、油腻、生冷食物。平时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如果疳积是由于肠道寄生虫、慢性泄泻及结核病等所致,应首先治疗原发病证。

遗尿的针灸治疗

凡年满3岁以上的儿童,睡眠时排尿失控,称为遗尿。轻者数天一次,重者一天数次,天长日久,肾气逾亏,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萎靡。

【主穴】1组:肾俞,关元,三阴交。2组:膀胱俞,中极,大敦。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补益肾气,培元固本

【操作】常规操作。针灸治疗前,需排空小便。本病均采用1寸32号毫针。俯卧位,先直刺双侧肾俞,捻转补法,得气为度,出针即按针孔,以补益肾气;双侧膀胱俞操作同肾俞;改仰卧位,屈膝,针关元,直刺进针,手法缓慢,得气后继续运针,使针感向会阴部扩散,不留针;中极与关元操作相同,具有补益肾气,固摄下元的作用;三阴交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5分钟,以调理肝脾肾经气,振奋膀胱机能;对肾气不足患儿,可配合灸法,艾条灸关元穴5-10分钟,以培补元阳;大敦用灸法。

【配穴】梦中遗尿者,加神门;食欲不振加脾俞,足三里。

治疗期间,需家属密切配合,晚餐及睡前要控制饮水,夜间按时排尿,适当户外活动,但勿疲劳过度。针灸治疗遗尿效果较好,但对器质性病变如尿道畸形、隐性脊柱裂以及蛲虫病引起的遗尿,应治疗其原发病。

不孕的针灸治疗

女子在育龄期,婚后夫妻同居在三年以上,配偶健康,不能受孕,称原发性不孕;婚后曾有过妊娠,相继三年以上未孕,称继发性不孕。治疗可分五型。

针灸治疗应排除:1、生殖器发育不全、异常,器质性病变; 2、内分泌卵巢功能严重障碍;3、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不孕。

【主穴】1组:关元;子宫,经外奇穴,是治疗不孕症的经验穴;三阴交。2、子户、胞门也是经外奇穴,治疗不孕症的经验穴;大赫,肾经与冲脉交会穴;血海,脾经穴。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温补奇经,调理冲任

一、血虚型:患者平素身体较弱,婚后三年经期落后,量少、色淡,脉沉细,舌淡苔薄。

【处方】主穴1组加肝俞、足三里;主穴2组加肾俞、照海。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补气养血

【操作】常规操作。先行方1,先刺肝俞,捻转半分钟出针;捻转补法针关元、子宫,运气使针感下加,加温针灸2壮;平针法针足三里、三阴交,留针20分钟。隔日行方2,肾俞捻转不留针;子户、胞门、大赫捻转补法,温针灸2壮;血海、照海,均补法,留针20分钟。

二、肾虚型:肾虚不孕,必见月经不调,量少、色淡、带多,腰酸,头晕,耳鸣,并伴有宫颈炎,脉沉,苔薄。

【处方】主穴1、2组均加肾俞、地机、照海。

【功用】补肾益精

【操作】常规操作。主穴操作如前法。针肾俞不留针;针地机、照海,留针20分钟。

三、痰阻性:患者婚后六年未孕,月经近来逐月减少,色淡,自感体型日胖,脉弦滑,苔白。

【处方】主穴1组加中极、丰隆;2组加脾俞、阴陵泉。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健脾化痰

【操作】常规操作。主穴操作如前法。先行方1,平针法针中极,温针灸2壮;丰隆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行方2,脾俞捻转半分钟出针;阴陵泉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四、宫寒型:宫寒不孕,常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脉沉迟,舌质淡,苔薄白。

【处方】主穴1组加命门、肾俞、足三里;主穴2组加神阙。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暖宫散寒

【操作】常规操作。主穴操作如前法。先行方1,用补法针命门、肾俞、足三里,留针半分钟,加艾条灸5分钟;隔日行方2,温灸神阙。

五、气滞血瘀型:患者婚后四年未孕,经行夹有血块,伴小腹及乳房胀痛,脉弦,苔薄。

【处方】主穴1组加合谷、太冲;2组加次髎、足三里。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理气行瘀

【操作】常规操作。主穴操作如前法。先行方1,针合谷、太冲,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行方2,针次髎,捻转泻法半分钟出针;足三里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治疗不孕,应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间隔5天,行下一疗程,经期停针。两个疗程后改为月经前后各针5次。治疗不孕选择病例应掌握适应症,房事勿过频或过疏,注意排卵时间交合。有些可配合药物治疗,一般多有收益。

乳少的针灸治疗

乳汁是气血所化,产妇乳汁不足,不能婴儿需要,为乳少。

【处方】膻中,气之会穴,乳根,足阳明胃经穴,是近部取穴;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功用】通乳络下奶

【操作】常规操作。针膻中,先沿皮向下刺,然后将针提起向左右乳房横刺,然后向下刺留针;乳根用短针向上刺约2分深,不留针;艾条灸鸠上穴;少泽,用点刺法。本病每日1-2次,疗程3-5天。一般以年轻胎次不多,产后月内及乳房发育正常,无明显气血不足者效果较好。同时,应注意营养,多饮汤类,按时喂奶,保持睡眠充足,精神愉快。

胎位不正的针灸治疗

医生在产前检查发现枕后位、臀位、横位等称胎位不正。针灸转胎以妊娠29-38时周为宜。

【处方】双侧至阴,足太阳膀胱经井穴

【功用】益肾调气转胎

【操作】常规操作。排尿,松腰带,艾条灸20分钟,以不灼伤皮肤为宜。也可以用激光疗法。疗程3-5天。如果不正,再行第二疗程。观察5天如果无效,改用他法。

灸后当晚,胎动加多,胎心略有加快,是正常现象。治疗期间日常生活不受限制。

崩漏的针灸治疗

崩漏是妇女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多为崩,淋漓不止为漏。包括子宫功能性出血,但应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临床分两类。

一、气虚血崩:患者劳累过度,血量如崩,胃口不佳,小腹如坠,头晕目眩,脉细弱,舌淡苔薄。

【处方】1组:气海,足三里,隐白-脾经井穴。2组:百会,督脉腧穴,能升提阳气;脾俞,关元。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补脾摄血

【操作】常规操作。先行方1:气海捻转补法,运气留针,足三里平针法;隐白艾条灸15分钟。次日行方2:针百会,艾条灸10分钟;捻转补法针脾俞,行针半分钟出针;针关元,运气留针。

二、血热崩漏:患者平素肝火较旺,喜饮酒,导致下泻如崩,色鲜红,气臭如秽,心烦口干,头晕,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

【处方】1组:气海,太冲,隐白。2组:关元,太溪,然谷-肾经荥穴。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清热凉血

【操作】常规操作。先行方1:针气海;太冲捻转泻法半分钟留针,隐白艾条灸15分钟。次日行方2:关元平针法运气留针,然谷捻转补法,太溪平针法,留针30分钟。如有血瘀,在1组加合谷平针法,三阴交止行法使针感上行;2组加次髎,提插捻转泻法不留针,血海平针法留针20分钟。

崩者每日2-3次,漏者每日一次,至血止,血止后,隔日一次,巩固治疗3次。崩者在大出血时应先止血,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忌吃酒和辛辣食物。崩者绝对卧床,漏者也应注意休息。忌房事。

闭经的针灸治疗

女子年满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形成月经周期,又连续中断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本病形成原因很多,笼统可分血滞,血枯两类。

一、血滞经闭:

(一)寒湿凝滞型:患者经期过食生冷,月经突然不行已4个月,小腹冷痛,胃呆,脉涩,苔白腻。

【处方】1组:中极,合谷,三阴交。2组:次髎,足太阳膀胱经;归来,足阳明胃经;血海,足太阴脾经。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温经散寒

【操作】常规操作。中极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下加留针,温针灸2壮;平针法针合谷,三阴交,留针20分钟。次日行2组:次髎捻转泻法1分钟出针;归来平针法加温针灸2壮;血海泻法,留针20分钟。

(二)气滞血瘀型:患者常见胸肋小腹胀痛。

【处方】1组:中极,合谷,三阴交,内关,太冲。2组:次髎,归来,血海,中脘,行间。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行气活血

【操作】常规操作。先行方1:内关平针法,太冲泻法;次日行方2:中脘平针法,行间泻法。余穴操作同上。

二、血枯经闭

(一)脾胃受损性:患者平日工作劳累,饮食失调,月经逐月减少,以致半年不行,脘胀,胃呆,便溏,脉虚细,舌淡胖,苔白腻。

【处方】1组:中脘,关元,三阴交。2组:天枢,气海,足三里。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健脾养血

【操作】常规操作。先行方1:中脘平针法,使针感向四周扩散,关元捻转补法,使针感下加,用艾条温灸;三阴交用运气法使针感上行,留针15分钟。次日行方2:捻转补法针天枢、气海,行针得气后加艾条灸,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均留针15分钟。

(二)病后血虚型:若病后或失血后气血不足者,必见面色恍白,心悸乏力,脉细,舌淡苔白。

【处方】1组:中脘,关元,三阴交,T9夹脊,脾俞,肾俞。2组:天枢,气海,足三里,T9夹脊,脾俞,肾俞。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补气养血

【操作】常规操作。T9夹脊,脾俞,肾俞,捻转补法,行针半分钟出针。余穴操作同前。

闭经治疗为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间隔3-5天,继续下一疗程。行经后再巩固一疗程。忌吃生冷、酸、油腻食物,宜吃易消化食物。

痛经的针灸治疗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小腹部较剧烈疼痛称为痛经。

【主穴】十七椎,不论虚实均可使用。

实证:【主穴】中极,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一)气滞血瘀型: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积,经少,色紫有块,腹痛,伴胸肋胀痛,脉弦,舌暗苔薄。

【配穴】主穴加中脘、内关。

【功用】宽中理气

【操作】常规操作。在十七椎找压痛点进针,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艾条温灸10分钟出针;中脘捻转补法半分钟留针,中极捻转1分钟,使针感下加留针,加艾条灸;平补平泻法针内关,三阴交,间歇动留针30-40分钟。

(二)寒湿凝滞型:患者因经期饮冷、受寒导致经量少,色紫有块,痛经,脉沉,苔薄白。

【配穴】实证主穴加水道、地机。

【功用】温经散寒

【操作】常规操作。针水道,艾条灸;地机,捻转补法,留针30-45分钟,实证疗程为3个经期,每日一次,痛甚者2次,从行经前3天治疗至痛经缓解。

虚证:【主穴】关元、三阴交。

(一)气血不足型:患者素体虚弱,病后未复,导致少腹部隐隐作痛,经淡量少,脉细、舌淡苔薄。

【配穴】虚证主穴加肝俞、脾俞。

【功用】调补气血

【操作】常规操作。十七椎平补平泻法1分钟留针,艾条灸10分钟出针。捻转补法针肝俞、脾俞;关元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加艾条灸;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二)肝肾亏虚型:患者因多产、房劳,冲任受损,血亏无力,月经将尽,小腹隐隐作痛,伴腰酸、膝软、头昏、耳鸣,脉沉细,舌淡苔薄偏燥。临床常伴盆腔炎而带下。

【配穴】虚证主穴加T9夹脊、肾俞,带多加地机、太溪。

【功用】补益肝肾

【操作】常规操作。针T9夹脊、肾俞不留针;地机、太溪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虚证痛经每日一次,直至疼痛缓解,以后每周2次,疗程3个月。

也可配合耳穴、磁珠疗法。忌吃生冷、酸辣、刺激性食物,禁忌游泳等。

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月经不调是经期、经色、经量发生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一般分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

【主穴】主穴取关元,属任脉,小肠募穴;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功用】调理冲任

一、血热型:患者素嗜饮酒及辛辣食物,月经多先期、量多、色红,伴心慌、口干,脉弦数,舌红,苔薄黄。

【配穴】太冲、太溪

【功用】清热养血

【操作】常规操作。关元平补平泻法,捻转半分钟留针;三阴交平补平泻法,太溪捻转补法,太冲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二、气虚型:患者脾胃素虚,过劳而致月经先期,量多、色淡、心慌、头晕,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

【配穴】脾俞、足三里

【功用】健脾益气

【操作】常规操作。主穴操作同血热型。脾俞、足三里平补平泻法不留针。

三、寒湿型:患者因多食冷饮、瓜果,血为寒凝,月经后期7-8天,伴小腹冷痛,行经不畅,色暗有块,脉沉,苔薄白腻。

【配穴】归来、命门

【功用】温经散寒

【操作】常规操作。命门捻转补法半分钟出针;归来平补平泻法。归来、关元温针灸20分钟。

四、血虚型:患者失血久病,体虚,月经后期,经淡少,后期,伴心慌、乏力头晕,脉细无力,舌淡苔薄。

【配穴】肝俞、脾俞、足三里

【功用】健脾养血

【操作】常规操作。肝俞、脾俞捻转补法半分钟出针;刺足三里留针20分钟。

五、肝郁型:患者因心情不快而引起经期紊乱,经色紫暗有块,小腹胀痛伴嗳气,胸肋不舒,脉弦,苔薄白。

【配穴】建里、内关、太冲

【功用】疏肝理气

【操作】常规操作。循针法,刺建里内关,太冲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六、肾虚型:患者房事过多,导致肾虚、月经期紊乱,伴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甚至带多或不孕,脉沉弱,苔薄。

【配穴】T9夹脊,肾俞。带多者加地机、太溪。

【功用】补益肝肾

【操作】常规操作。刺T9夹脊、肾俞,不留针。地机泻法,太溪补法。

月经不调在月经来潮前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为止,平时每周1-2次。先后无定期者应隔日一次。经期停针。三个月一疗程。

本病应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忌房事、坐浴、游泳等。禁食或少食生冷、瓜果、烟酒等物,保持下肢温暖,睡眠充足,精神愉快。

癃闭的针灸治疗

因膀胱、尿道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肾功能衰退、前列腺疾病等,引起排尿困难、尿闭症状者,称为癃闭。临床可分三型。

一、肾气不足型:患者突然下肢不能站立,排尿无力,小便闭,需导尿。脉细弱,舌质淡,苔薄白。

【处方】三焦俞,三焦背俞穴;肾俞,肾脏背俞穴;中极,膀胱募穴;三阴交,肾、脾、肝三经交会穴;太溪,肾经原穴。

【功用】补益肾气,开闭利尿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先刺三焦俞,捻转补法1分钟出针;肾俞温和灸30分钟;改仰卧位,刺中极,三阴交,太溪,平补平泻半分钟,间歇动留针30分钟。每日1-3次,

二、湿热下注型:患者小便点滴不畅,尿痛。B超诊断:慢性前列腺炎。舌质红,苔黄腻。

【处方】次髎、白环俞,膀胱经骶部腧穴;阴陵泉,脾经合穴;加肾俞、中极、三阴交。

【功用】清热利湿,通癃利尿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先刺肾俞、次髎、白环俞,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改仰卧位,刺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提插捻转泻法半分钟,间歇动留针15分钟。每日1-2次。

三、手术外伤型:患者治疗手术后,排尿困难,脉细弱,苔腻。

【处方】太溪,肾经原穴;加次髎、中极、三阴交。

【功用】调理膀胱气机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先刺中极,平补平泻法,刺三阴交、太溪,均施平补平泻法,间歇动留针20分钟;改俯卧位,用激光针刺次髎20分钟。每日1-2次。

遗精的针灸治疗

凡不在性交时有精液泻出,均称遗精。因梦而精出,称梦遗;无梦而精出,称滑精。

一、梦遗:患者常在睡梦中射精,头晕,耳鸣,腰酸,乏力,脉细数,舌质红,苔少。

【处方】1组:心俞、肾俞,心、肾之背俞穴;志室,又名精宫,可以固精;太溪,肾经原穴。2组:关元,任脉与肾经三会;大赫,肾经腧穴;神门、太溪,心、肾二经的原穴;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清心补肾固精

【操作】常规操作。心俞向脊柱斜刺,捻转泻法1分钟出针;肾俞、志室、太溪,均采用直刺,提出捻转补法半分钟后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8次一疗程。

二、滑精:患者清醒时精液自行流出,神疲乏力,心悸,阳痿,脉沉细弱,舌质淡。

【处方】1组:命门、腰阳关,督脉腰部腧穴;腰为肾之府,配肾俞、志室、太溪。2组:气海,任脉经穴;三阴交,足三阴经会穴;配关元、大赫、太溪。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补肾固精

【操作】常规操作。肾俞、腰阳关、太溪,均采用直刺,捻转提插补法半分钟后留针,命门、志室,用药条温和灸20分钟,灸毕出针。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注意精神调养,清心寡欲,禁看淫书、手淫、房事等,戒烟酒、咖啡等食物。

阳痿的针灸治疗

阳痿是指男性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常见于性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等病。

肾阳虚衰型:患者因思虑劳倦,房事不节,致肾阳虚衰,阳事不举,头晕,耳鸣,怕冷,腰腿酸软,脉沉细,舌淡少苔。

【处方】1组:命门,肾阳所依;配肾俞、上髎。2组:关元,任脉与足三阴之会;大赫,肾经腧穴;三阴交,足三阴经会穴。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补肾助阳

【操作】常规操作。命门、肾俞、上髎,均采用直刺,捻转补法,留针,施温针灸2壮。每日或隔日一次,15次一疗程。

治疗期间,应停止房事,清心寡欲。

消渴的针灸治疗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糖阳性,血糖偏高为特征的疾病,又称糖尿病。应与尿崩症,神经性多尿相鉴别。临床可分三型。

一、上消:患者以烦渴多饮为主,兼多食、多尿,尿糖(++),血糖42mg%,脉滑数,舌红而光。

【处方】肺俞,心俞,肺脏、心脏背俞穴;胰俞,是治疗消渴的主穴;鱼际,肺经荥穴;廉泉,任脉经穴。

【功用】清心润肺,养阴生津

【操作】常规操作。斜刺肺俞、心俞,捻转泻法,胰俞,平补平泻法,均捻转半分钟后出针。廉泉穴平补平泻法半分钟后出针。鱼际,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1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二、中消:患者以食欲大增,消谷善饥为特征,兼多饮、多尿,尿糖(++),脉滑数,苔黄燥。

【处方】脾俞,脾脏背俞穴;合谷,大肠经原穴;内庭,胃经荥穴;加胰俞。

【功用】清胃调脾,泻火止渴

【操作】常规操作。先刺胰俞、脾俞,平补平泻法,1分钟后出针;刺双侧合谷、内庭,捻转泻法,间歇动留针20分钟后出针。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三、下消:患者小便频数,量多而稠,头晕,视力模糊,多饮善饥,腰酸,尿糖(+++),血糖270ng%,脉细数,舌质红。

【处方】肾俞,肾脏背俞穴;太溪,肾经原穴;加胰俞。

【功用】清肝益肾,育阴止渴

【操作】常规操作。先刺胰俞,平补平泻法半分钟留针,肾俞,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太溪,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均间歇动留针20分钟出针。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本病应重视饮食调理,多吃粗粮、蔬菜,节制肥腻甜食,禁止酗酒。

便秘的针灸治疗

排便困难或48小时以上不大便者称为便秘。多因气机郁滞,气血亏虚,阴寒凝滞等使大肠传导失常所致。

一、气机郁滞型:患者大便3-4天一次,嗳气,腹胀痛,脉弦,苔薄腻。

【处方】气海俞,善于调气;大肠俞,大肠背俞穴;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针刺泻法。

【功用】顺气导滞通便

【操作】常规操作。直刺气海俞、大肠俞,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后出针;再刺上巨虚捻转提插泻法,留针20分钟后出针。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二、气血亏虚型:患者便秘伴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脉沉细,舌淡苔薄。

【处方】脾俞,脾脏背俞穴;天枢,大肠募穴;足三里,胃经合穴。加大肠俞。针用补法。

【功用】补脾生血,益气通便

【操作】常规操作。直刺脾俞、大肠俞,捻转提插补法2分钟后出针;直刺天枢、足三里,捻转提插补法半分钟,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8次为一疗程。

三、阴寒凝滞型:患者怕冷,腹冷而痛,大便难下,脉沉迟,舌淡苔白润。

【处方】次髎,足阳明经穴;加大肠俞。针用补法或温灸。

【功用】温阳散寒,消凝通便

【操作】常规操作。直刺大肠俞、次髎,提插补法半分钟,温针三壮。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便秘患者需多吃蔬菜、瓜果,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

泄泻的针灸治疗

泄泻,俗称拉肚子,主要由于湿邪所胜和脾胃功能障碍所引起。临床有急慢性两种,共分四型。

一、急性泄泻:

(一)寒湿型:患者因饮食不节,又受寒邪,患急性寒泻,腹痛,肠鸣,大便清稀,次数增多,脉沉迟,舌淡苔白。

【处方】天枢,大肠募穴;阴陵泉,脾经合穴;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

【功用】温中行气,利湿止泻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先隔姜灸天枢穴三壮,同时针刺阴陵泉、上巨虚,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均间歇动留针20分钟,每日二次,痊愈为度。宜吃半流质、素菜,不吃生冷油腻食品。

(二)湿热型:患者因饮食不节,又受暑邪,患急性热泻,腹痛,大便稀薄热臭,脉滑数,苔黄腻。

【处方】合谷,大肠经原穴;内庭,胃经荥穴;加天枢、阴陵泉、上巨虚。

【功用】清热利湿止泻

【操作】常规操作。先刺天枢、合谷,捻转泻法半分钟,再刺阴陵泉、上巨虚、内庭,捻转提插泻法,间歇动留针30分钟,每日2-3次,痊愈为度。宜吃半流质、薄粥、蔬菜,忌姜、椒、瓜果、鱼肉。

二、慢性泄泻:

(一)脾虚型:患者脾胃素虚,失于健运,大便溏薄,每日3-4次,腹胀,纳少,脉软无力,舌胖苔白。

【处方】1组:脾俞,脾脏背俞穴;大肠俞,大肠背俞穴;加气海俞。2组:中脘,胃腑募穴;加天枢、气海、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功用】健脾补气止泻

【操作】常规操作。先刺脾俞,捻转提插补法半分钟出针;再刺气海俞、大肠俞,捻转提插半分钟出针;在脾俞、气海俞隔药饼灸各三壮。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忌吃生冷不洁食物。

(二)肾虚型:患者肾阳虚衰,腹痛,五更泄泻,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处方】1组:命门,督脉腧穴;肾俞,肾脏背俞穴,加气海俞。2组:太溪,肾经原穴,加天枢、气海。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温补肾阳,益气止泻

【操作】常规操作。采用太乙神针灸法,注意温度,太烫时可用布盖住穴位,每次温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注意保暖,勿吃生冷不洁食物。

呕吐的针灸治疗

呕吐是指吐出腐酸食物,多因饮食失节,情志抑郁,脾不健运导致胃气上逆引起。临床可分三型。

一、饮食失节型:患者饮食不节,胃失和降,呕吐酸臭食物,脉滑数,苔黄厚腻。

【处方】璇玑、下脘,任脉在胃脘部腧穴;内关、公孙,八脉交会穴;加足三里。

【功用】消积导滞,和胃止吐

【操作】先刺璇玑、下脘,平补平泻半分钟后出针;再刺内关、足三里、公孙,得气后间歇动留针20分钟。每日1-2次,痊愈为度。

忌生冷瓜果、油腻食物,宜吃稀饭等半流质清洁素食。

二、肝气犯胃型:患者因恼怒伤肝,郁而犯胃,致胃气上逆,呕吐酸苦水,脘胀不舒,脉弦,苔薄黄。X光造影诊断为:幽门痉挛。

【处方】肝俞,肝脏背俞穴;太冲,肝经原穴;配足三里。

【功用】疏肝和胃止吐

【操作】常规操作。先刺肝俞,平补平泻法1分钟后出针;刺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太冲穴用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间歇动留针20分钟,每日1-3次,治愈为度。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

三、脾胃虚弱型:患者脾胃素弱,不慎多吃冷食油腻,致胃失和降,呕吐宿食,身体虚弱无力,脉软弱,苔薄白腻。

【处方】脾俞,脾脏背俞穴;配内关、足三里。

【功用】健胃温中止吐

【操作】先刺脾俞,捻转补法1分钟后出针,拔罐10分钟,再刺内关、足三里,捻转补法,间歇动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6次一疗程。

忌生冷瓜果、团子、油腻等不易消化食物,宜吃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的病症,常因脾胃虚弱,受寒,食伤,忧思恼怒,血瘀导致胃气郁滞引起。临床可分五型。

一、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隐痛多饮,近日因吃冷饮又作,吐清水、酸水,胃脘部喜温喜按,苔薄白,脉沉弦。X光造影诊断为:胃溃疡。

【处方】1组:脾俞,脾脏背俞穴;胃俞,胃腑背俞穴;足三里,胃经合穴;2组:中脘,胃腑募穴;公孙,脾经络穴;加胃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功用】温补脾胃,散寒止痛

【操作】常规操作。先刺双侧脾俞、胃俞,各捻转补法1分钟后出针;固定好灸架,药条温和灸20分钟。足三里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每隔5分钟同时行针一次,胃痛止后再留针15分钟,以巩固疗效。

【注意】忌食冷饮瓜果。

二、肝气犯胃型:患者因恼怒抑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脘内胀痛阵作,伴嗳气、恶心,脉沉弦,苔薄淡黄。胃脘部按之不舒。

【处方】1组:期门,肝脏募穴;太冲,肝经原穴;加中脘。2组:肝俞,肝脏背俞穴;加中脘,足三里。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操作】常规操作。先斜刺右侧期门,捻转泻法半分钟出针,刺中脘穴,平补平泻法留针,刺太冲捻转泻法留针,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痛止后再留针15分钟出针。

如果胃痛不止,加刺耳穴胃、神门,中强刺激捻转1分钟,间歇动留针30分钟。

三、饮食积滞型:患者因饮食不节尔导致胃脘胀痛,呕恶,脉弦实,苔黄腻。脘腹胀满拒按。

【处方】1组:中脘,足三里,公孙。2组:梁门,建里,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功用】消积导滞,和胃止痛

【操作】常规操作。中脘穴向脐横刺,呼吸泻法留针,直刺足三里、公孙,捻转泻法留针,各穴轮流捻针,痛止后再留针15分钟。每日治疗1-2次。

四、血瘀气滞型:患者患溃疡病多年,近因溃疡病出血,致胃腑血瘀作痛,大便如柏油色,潜血试验强阳性,脉沉细涩,舌质紫暗,苔薄,脘部深按时疼痛拒按,痛位固定不移。

【处方】1组:膈腧,血之会穴;血海,脾经腧穴;加肝俞、脾俞、足三里,另配耳穴肝、胃、小肠。2组: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会穴;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耳穴脾、胃。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操作】先斜刺膈腧、肝俞、脾俞,平补平泻法1分钟,间歇动留针10分钟;刺血海、足三里、太冲,均施平补平泻法,间歇动留针15分钟,耳穴肝、胃、小肠用王不留行子贴穴,按压2分钟,患者可自行捻压,每日3次,以中强刺激为度。

治疗期间,宜进流质或半流质,禁吃粗糙而硬的食物,及酒、辣或过烫的食物。

五、胃阴亏虚型:患者患胃病已十余年,并津液亏耗而胃阴亏虚,胃部隐痛灼热,脉沉细数,舌质红,中部红光无苔。

【处方】1组:肝俞,胃俞,三阴交。2组:太溪,肾经原穴;配膈腧、中脘、足三里。两组交替使用。

【功用】滋阴补虚,养胃止痛

【操作】先刺肝俞、胃俞,捻转补法半分钟后出针;再刺三阴交,捻转补法,留针15分钟出针。隔日一次8次一疗程。宜吃软食,忌吃粗糙酒、辣、过烫或过冷的食物。

痿证的针灸治疗

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或肌肉萎缩,不能随意活动,可见于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营养不良,周围性麻痹,癔病性瘫痪等病,多因肺热津耗,湿热侵淫,肝肾精血亏虚或外伤所致。临床以下肢痿证为多见,可分三型。

一、肺热型:患者上下肢痿证,咳嗽,心烦,发热,测皮肤温度、下肢腿围,有明显差异,脉细数,舌红苔白。

【处方】尺泽、列缺、鱼际,是肺经合穴、络穴、荥穴;髀关、伏兔、粱丘、足三里、解溪,是足阳明经腧穴;环跳、悬钟,是足少阳经腧穴。

【功用】清肺生津治痿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刺患侧尺泽、列缺、鱼际,均施捻转泻法半分钟,留针10分钟后出针;侧卧位,刺环跳、髀关、伏兔、粱丘、足三里、悬钟、解溪,均施平补平泻法半分钟后留针,在环跳、髀关二穴接上脉冲电针导线,疏波通电20分钟,术毕出针。隔日一次,15次一疗程。

二、湿热型:右下肢痿证,身重,脘腹胀痛,腰背酸痛,口苔粘腻,小便赤热,脉濡数,舌苔黄腻。

【处方】髀关、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穴;加环跳、悬钟。

【功用】祛湿清热治痿

【操作】常规操作。侧卧位,直刺环跳、髀关、足三里、悬钟,提插泻法1分钟后留针,用脉冲电针疏波治疗30分钟出针。每日或隔日一次,15次一疗程。

三、外伤型:左下肢痿证,腿围缩小,感觉软弱,脉细弦,苔薄白。

【处方】阴陵泉,脾经合穴;加伏兔、粱丘、足三里、解溪。

【功用】祛瘀通络,养肌疗痿

【操作】常规操作。刺患侧伏兔、粱丘、足三里、阴陵泉、解溪,捻转提插泻法半分钟后出针。用梅花针沿阳明经、太阳经循经叩刺12遍。在内膝眼、足三里药条温和灸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5次一疗程。

脏燥的针灸治疗

脏燥又称癔症,类似癔病,多因七情所伤,情志异常,导致心神不宁,躁动不安,临床可分两型。

一、心脾两虚型:患者哭笑喜怒无常,少语,心悸,失眠,食少,乏力,脉细缓,舌淡苔少。

【处方】心俞,脾俞,人中,心、脾的背俞穴;督脉腧穴;神门,心经原穴;内关,心包经络穴;足三里,胃经合穴;丰隆,胃经络穴;三阴交,脾肝肾经交会穴。

【功用】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先向脊柱斜刺心俞,平补平泻法半分钟出针,直刺双侧脾俞,手法相同。改仰卧位,刺人中,微捻半分钟出针。再刺内关、神门、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平补平泻法,间歇动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8次一疗程。

二、心肾两虚型:神情不宁,沉默少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腰酸,有时四肢震颤,脉细数,舌红少苔。

【处方】肾俞,肾脏背俞穴;阳陵泉,是经会穴;涌泉,肾经井穴;太冲,肝经原穴。加心俞、神门、三阴交、内关。

【功用】滋阴益肾,宁心安神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斜刺心俞,平补平泻法半分钟出针,直刺肾俞,手法相同。改仰卧位,直刺内关、神门,平补平泻法半分钟后留针;再刺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涌泉,捻转补法,间歇30分钟出针。每日或隔日一次,8次一疗程。

【对症选穴】

吞咽困难:刺天突穴;牙关紧闭:刺下关,颊车,合谷,均轻捻半分钟后出针。

失眠的针灸治疗

失眠多因思虑、惊恐、胆怯、抑郁、饮食不节等导致心神不宁,夜不成寐,多见于神经衰弱者。临床可分四型。

一、心肾不交型:患者因受惊恐导致心肾不交而失眠,脉细数,舌质红。

【处方】神门穴,心经原穴;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安眠穴,治疗失眠的验穴。

【功用】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先刺安眠穴,平补平泻法后留针,再刺神门穴,三阴交,均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出针。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二、肝阳上扰型:患者因情志抑郁导致肝阳上扰而失眠,脉弦,苔薄白。

【处方】太冲穴肝经原穴,加神门穴,安眠穴。

【功用】平肝潜阳,宁心安神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刺安眠、神门、太冲,施平补平泻法后留针30分钟出针。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三、心脾亏损型:患者因思虑过度导致心脾亏损而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处方】脾俞,肾俞,神门,三阴交,安眠穴。

【功用】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刺脾俞,捻转补法半分钟后出针;改仰卧位,先刺安眠穴,再刺神门、三阴交,均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出针。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四、胃气不和型:患者因饮食不节导致胃气不和而失眠,脉滑,苔厚腻。

【处方】胃俞,胃腑背俞穴;足三里,胃经合穴;加神门、安眠。

【功用】调和胃气,宁心安神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刺胃俞,平补平泻法半分钟出针。改仰卧位,刺安眠、神门、足三里,均施平补平泻法后留针30分钟出针。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心悸怔忡的针灸治疗*

心悸怔忡患者自觉心动不安,或心慌不能自主,轻者为心悸,重者为怔忡。多因心虚胆怯,气血阴阳亏虚,痰瘀痹阻心脉等所致。常可见于心律失常、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常见为五型。

一、心气虚型:心悸,气短,乏力,脉细缓,舌胖色淡。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

【处方】心俞,心脏背俞穴;内关,心包经络穴;足三里,胃经合穴。

【功用】补益心气,宁心定悸

【操作】常规操作。侧卧位,心俞向脊柱斜刺,疾徐补法1分钟出针,加药条温和灸法15分钟;改仰卧位,直刺内关、足三里,疾徐补法半分钟,留针10分钟出针。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二、心阴亏虚型:心悸不宁,烦躁,失眠,头晕,口干,脉细弱,伴结式,舌质暗,苔薄。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

【处方】厥阴俞,心包背俞穴;内关,心包经络穴;三阴交,足三阴经会穴;安眠穴,治疗失眠验穴。

【功用】安神定悸,育阴养心

【操作】常规操作。侧卧位,向脊柱斜刺厥阴俞,平补平泻1分钟出针;刺安眠穴、内关穴、三阴交,均施平补平泻法半分钟留针20分钟出针。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痰饮扰心型:体质虚弱,心悸,气急,胸闷,胸痛,怕冷,脉沉缓,伴结式,舌质红,苔薄白。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房性早搏。

【处方】巨阙,心脏募穴;列缺穴,肺经络穴;丰隆穴,胃经络穴;

【功用】祛痰化饮,宁心定悸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先隔药饼灸巨阙、丰隆;列缺向上平刺,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药饼灸各三壮。10次一疗程。

四、心脉瘀阻型:心悸多魇,胸痛阵法,胸闷,动辄气喘,脉细涩结代,唇舌紫暗。心电图:ST、T波改变,室性早搏三联律,左室肥大。

【处方】膻中穴,厥阴俞,是心包俞募配穴;夹脊胸4作用同厥阴俞,夹脊胸7作用同血会膈俞;内关,心包络穴。

【功用】温通心脉,祛瘀定悸

【操作】常规操作。向右侧卧位,先刺夹脊胸4,夹脊胸7,平补平泻1分钟出针;左厥阴俞拔火罐,再用药条温和灸20分钟。灸毕,改仰卧位,平刺膻中,直刺内关穴,平补平泻1分钟出针。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五、心阳虚衰型:患者心虚惕惕,悸忡不安,气喘怕冷,踝部浮肿,尿少,脉沉细,结代,伴散脉,舌红苔薄。心电图诊断:心房纤颤,室性早搏。

【处方】膻中,心包募穴;巨阙,心脏募穴;气海,任脉腧穴;内关,足三里。

【功用】益气温阳,强心定悸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药条温和灸膻中、气海各10分钟;刺内关、足三里,捻转补法,留针10分钟;最后,灸巨阙1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注意,不要疲劳、受凉,保持正常睡眠、情绪稳定,节制烟酒、肥腻食物。

感冒的针灸治疗*

感冒多因卫外不固,外邪侵袭所致。可包括病毒、细菌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临床上分为两型。

一、风寒感冒:头痛,恶风,畏寒,咳嗽,流清涕,脉弦紧,苔薄白。

【处方】风池穴,太阳穴,迎香穴,风门穴,列缺穴,合谷穴。

【功用】祛风散寒解表

【操作】常规操作。仰卧位,太阳穴直刺;迎香穴向上斜刺;列缺穴向上平刺;合谷穴直刺。捻转泻法半分钟后留针10分钟出针。改俯坐位,针风池穴,捻转泻法半分钟后出针,刺风门穴手法相同,风门穴拔出血罐。

患者应多饮热开水。

二、风热感冒:头胀痛,恶风,发热,有汗,咽痛,体温高,白细胞计数正常,脉浮数,苔薄微黄。

【处方】大椎穴,督脉诸阳经之会;风门穴,太阳经腧穴;曲池穴,阳明经合穴;鱼际穴,肺经荥穴;少商穴,肺经井穴;合谷穴,阳明经原穴;太阳穴,经外奇穴,善治头痛。

【功用】疏风清热,利咽解表

【操作】常规操作。俯坐位,直刺大椎穴,向脊柱斜刺风门穴,捻转泻法半分钟出针。仰卧位,直刺太阳穴、曲池穴、合谷穴、鱼际穴,捻转泻法半分钟,留针10分钟。少商穴点刺出血3滴,每日治疗3次。

勿吹风,多饮开水。

哮喘的针灸治疗

哮喘可反复发作,多因感受风寒、风热、吸入花粉、烟尘、油漆异味,或自食鱼虾、甘肥、生冷,痰浊内生,阻塞肺气,气道失畅所致。表现呼吸急促,气道失畅,喉间有哮鸣声,甚则张口抬肩,病久则肺肾气虚,更易复发。常见有三型。

一、风寒型:气急,咳嗽,薄痰,恶风,脉浮紧,苔薄白。

【处方】1组:定喘穴,天突穴,尺泽穴;2组:风门穴,天突穴,列缺穴。

【功用】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操作】常规操作。俯坐位,直刺两侧风门穴,捻转泻法1分钟后出针;改仰卧位,天突穴向下斜刺,捻转泻法3分钟后出针;直刺尺泽穴,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后出针。每日治疗1-2次。

【方义】定喘穴为治喘验穴,天突穴为任脉喉部腧穴,是治喘要穴,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列缺穴为肺经络穴,风门穴功能祛风。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共奏疏风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二、肺虚型:每年冬季发作,脉软弱,舌淡苔腻。

取冬病夏治,治本之法是:分三次施小柱无瘢痕灸。

【处方】第一次:大椎穴,督脉诸阳经之会,肺俞,肺脏背俞穴。第二次:风门穴,是太阳经穴,身柱穴,督脉背部腧穴。第三次:足三里,胃经合穴。

【功用】补益肺气

【操作】第一次,先灸大椎穴三壮,次灸肺俞各三壮;10天后,第二次灸,身柱穴,风门穴各三壮;再10天后,灸足三里三壮。灸满三次为一疗程。

三、肾虚型:患者动辄气喘,冬季发作较频,脉沉细,舌质暗淡,唇色淡。

【处方】1组:膻中穴,气之会穴;气海穴,任脉腧穴。2组:大椎穴,肺俞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功用】补肾纳气平喘

【操作】仰卧位,艾柱温和灸膻中穴,气海穴20分钟。第二组穴位同此法。每日或隔日一次。8次为一疗程。

患者要注意保暖。宜热食,忌生冷、虾蟹、烟酒。

咳嗽的针灸治疗

咳嗽常见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多因外邪侵袭,肺气失宣,肺脏疾病所致。有外感、内伤两类,可分四型。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型:咳嗽,痰薄白,喉氧,怕冷,脉浮,苔薄白。

【处方】肺俞、列缺、合谷

【功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操作】常规操作。坐位,先向脊柱斜刺肺俞,平补平泻,1分钟出针,拔出血罐两个;向上平刺列缺,直刺合谷,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每天一次,8次一疗程。

【禁忌】勿吹风,勿吃冷饮。

【方义】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肺脏的背俞穴,治疗肺脏疾病;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主治肺经、大肠经、任脉相关疾病;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三穴相配,共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效。

2、风热型:咳嗽,痰黄,身热,苔薄黄,脉浮数。

【处方】大椎、鱼际、肺俞、列缺、合谷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大椎直刺,肺俞向脊柱斜刺,不留针;改仰卧位,浅刺列缺、合谷、鱼际,不留针。每日1-2次。

【禁忌】勿吃冷饮、鱼腥食物。

【方义】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鱼际是手太阴肺经荥穴,善清热;配合肺俞、合谷、列缺,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效。

二、内伤咳嗽:

1、痰湿阻肺型:咳嗽,痰多白粘,苔白滑腻,脉滑。

【处方】大椎、脾俞、列缺、丰隆

【功用】健脾祛湿,化痰止咳

【操作】常规操作。俯坐位,大椎直刺,平补平泻0.5分钟出针,加出血罐1个;脾俞捻转补法,0.5分钟出针;仰卧位,平刺列缺,捻转补法;丰隆,平补平泻0.5分钟,留针15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注意】早晚勤加衣,防冷。忌吃冷饮、虾蟹、烟酒。

【方义】大椎清热,列缺宣肺,脾俞、丰隆健脾化痰。四穴相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止咳之效。

2、肺燥阴虚型:咳嗽,低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处方】肺俞、尺泽、列缺

【功用】滋阴润肺,清热止咳

【操作】常规操作。俯卧位,向脊柱斜刺肺俞,捻转补法0.5分钟出针;仰卧位,刺尺泽、列缺,平补平泻0.5分钟,留针20分钟出针。每日1-2次。

【注意】忌烟酒、辛辣食物。

男性不育(精子稀少)的针灸治疗

男性不育包括多种疾病,本节介绍因精子稀少所引起的。本病多因肾阳虚、肾阴虚或湿热内蕴所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精子计数低于6x10(10次方)为受精率低;精子计数低于2x10(10次方)为难于受精。

【处方】1、肾俞、志室、次髎、太溪;2、关元、大赫、足三里、三阴交。

【功用】补肾健脾益精,

【操作】两组穴位交替应用,常规操作,行补法。配合温和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一疗程。

【方义】针肾俞,行捻转补法,以补肾益精;针志室,以益精壮阳;针次髎,以补益下焦;针太溪,以滋肾阴,益肾精;配合温和灸肾俞、志室以增强补肾壮阳之效。

【随证配穴】肝肾阴虚加肝俞,行捻转补法,以滋补肝阴;湿热内蕴加中极,阴陵泉,行平补平泻法,以清利湿热。

胃下(胃下垂)的针灸治疗

胃下是指胃腑位置下移而言,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现代医学称胃下垂。以脘腹胀满,纳呆,消瘦为特征。通过x光钡餐透视检查,根据胃下嵴低于髂骨连线以下程度的不同,将胃下垂分为3度。下移1-5cm为1度;下移5-10cm为2度;下移10cm以上为3度。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处方】中脘、提胃、胃上、气海、足三里

【功用】补中益气,理气和胃

【操作】常规操作,行补法。加电针,一极接中脘,另一极分五叉,分别接双提胃、双胃上、气海穴。用断续波,强度以有腹肌收缩,病人能够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胃募中脘,行捻转补法,以调补胃气;针提胃、胃上向气海方向斜刺,气海穴直刺,以补益中气;针足三里以补脾胃。

胁痛的针灸治疗

胁痛是指一侧或双侧胁肋部疼痛,多因肝气郁结,湿热内蕴,外伤及肝阴不足引起。常见于现代医学肝胆、胸膜、肋间神经等疾病。

一、实证:气滞、湿热、外伤所致者,为实证;气滞者,苔薄白,脉弦;湿热者,苔黄腻,脉弦滑;外伤瘀血者,舌质紫,脉沉涩。

【处方】患侧支沟、期门、阳陵泉、太冲

【功用】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行气活血

【操作】常规操作,泻法。期门、阳陵泉加电针,用疏密波,通电30分钟,以增强疗效。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支沟,行捻转泻法,以疏泄少阳经气;沿肋间平刺期门,以疏肝利胆;针阳陵泉,取合治内腑疾病,善治肝胆疾病;针太冲,为循经远取法,以疏泄肝胆。

二、虚证:气血亏虚,血不养肝,胁痛绵绵,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取肝俞、肾俞、期门、三阴交、行间

【功用】益精养血,行气止痛

【操作】常规操作,行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肝俞,行捻转补法,以补益肝阴;针肾俞以补益肾阴;针期门以补益肝阴;针三阴交,以补益肝脾肾,针荥穴行间行捻转泻法,以泻络中之虚热。

腰痛的针灸治疗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腰部疼痛而言,多因感受寒湿外斜,肾气虚损及外伤闪挫所致。

【处方】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

【功用】补肾壮腰,行气活血

【操作】常规操作,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方义】针肾俞,行补法以补益肾气;针腰阳关,行补法以壮腰脊;针关元俞,行平补平泻法,以疏调腰部经气;针委中,行平补平泻法,为循经远取法,善治腰背痛。肾俞加温针灸以增强补益肾气的作用,又能温经散寒。出针后腰部拔火罐,以活血通络。

【随证配穴】寒湿腰痛加针风府、大肠俞,行平补平泻法以祛风散寒;肾阳虚加针命门,志室,行捻转补法,以补肾益精;肾阴虚加针太溪,行补法,以补肾阴;扭伤腰痛加针水沟,为循经远取法,同时令患者被动活动腰部,扭伤腰痛委中穴三棱针点刺放血,以去除瘀血,疏通经络。

腿股风(坐骨神经痛)的针灸治疗

腿股风又称坐臀风,也就是腰臀及下肢窜痛为特征,多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或挫闪、跌仆腰部所致。现代医学称坐骨神经痛。本病以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疼痛为特征。

【查体】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处方】腰4、腰5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昆仑

【功用】疏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操作】常规操作,行泻法。环跳、阳陵泉加电针,连续波,快频率,通电30分钟,以增强疏导经气止痛疗效。每日一次,12次一疗程。

【方义】针腰4、腰5夹脊,行提插捻转泻法,以疏利腰部经气;针环跳行泻法,使针感传导至足,以疏通经络止痛;针委中以活血通络止痛,利腰膝;针阳陵泉以疏经祛风通络;针绝骨,以益髓壮骨,疏经通络;针昆仑,以疏调足部经气。

漏肩风(肩周炎)的针灸治疗

漏肩风多见于中年以后,故又称五十肩,多因肩部感受风寒、劳损而发病,现代医学称肩关节周围炎。临床以肩关节疼痛,昼轻夜重,活动受限为特征。

【处方】肩髃、肩髎、臑俞、条口透承山

【功用】疏风散寒,温通经络

【操作】常规操作,提插捻转泻法,配合温和灸法。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肩髃,提插捻转泻法,以疏风通络;针肩髎以疏通肩部经气;针臑俞以疏风活络;针条口透承山为经验取穴,行泻法以舒经活络。配合温和灸法灸肩髃、肩髎以温经散寒。

【随证配穴】肩内痛加肩前穴,行泻法,以疏调肩前经气;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行泻法,以疏导上臂部经气;肩胛痛加曲垣、天宗。行泻法,以疏导肩胛部风寒邪气。

痹症的针灸治疗

痹症是因风邪、寒邪、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各种关节炎、纤维织炎及神经痛等。分痛痹、行痹、著痹和热痹等。

一、痛痹:痛痹为寒邪盛。

【临床表现】全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

【处方】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阳陵泉

【功用】培补肾阳,驱散寒邪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温和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肾俞以调补肾气;针腰阳关以补肾壮腰;针关元俞以调补元阳,壮腰脊;针委中以疏利腰膝经气;针阳陵泉以舒筋利节。肾俞加温针灸以增强补肾助阳,温通气血的作用。

二、行痹:为风邪盛。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兼有寒热,舌苔白腻,脉浮滑。

【处方】外关、阳池、阳溪、丘墟、昆仑、照海、血海、膈腧

【功用】疏风散邪,养血活血

【操作】常规操作。外关、阳池、阳溪、丘墟、昆仑、照海,针用泻法;血海、膈腧,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外关以疏散腕部邪气;针阳池以疏散腕部外邪气;针阳溪以疏散腕部内邪气。针丘墟踝部邪气;针昆仑以疏散踝部外邪气;针昆仑以疏散踝部内邪气。针膈腧以活血养血祛风;针血海以活血祛风。

三、着痹:为湿邪盛。

【临床表现】肌肤麻木,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每遇阴雨风冷天气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处方】粱丘、犊鼻、阴陵泉、足三里、商丘

【功用】健脾化湿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温和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粱丘以疏调膝部经气;针犊鼻以疏利膝部气血;针足三里以健脾胃化湿;针阴陵泉以健脾利湿;针商丘以健脾利湿。配合温和灸足三里、商丘以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

四、热痹:为素体阳盛,感受外斜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不渴等,舌苔黄燥,脉滑数。

【处方】大椎、曲池、粱丘、血海、膝眼、阳陵泉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散邪

【操作】常规操作,泻法。大椎穴三棱针点刺出血;曲池穴、阳陵泉行透天凉手法;粱丘穴行捻转泻法。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大椎穴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清泻表阳热邪;曲池穴行透天凉手法,以疏风清热;针粱丘,捻转泻法,以清泻膝部热邪;针血海,以活血祛风清热;针膝眼,以清泻膝部邪热;阳陵泉行透天凉手法,以疏经清热。

腹针治疗颈椎病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头痛、头晕、记忆下降加气穴(双)。
  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

面瘫现代医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因脉络空虚,感受风寒,经脉失养而突然发病。症状表现以患侧口眼歪斜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征。

【处方】患侧:风池、翳风、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太冲;双侧:合谷

【功用】疏风通络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雀啄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风池以疏风;针翳风以疏风通络;针阳白以疏通额部经气;针四白以疏通眼部经气;针颊车透地仓、针地仓透颊车以疏通面颊部经气;针合谷为循经远取法,以疏导头面部经气;针太冲为循经远取法,以疏通唇颊部经气。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配合雀啄灸翳风、地仓、颊车以温通经络气血。

面痛(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

面痛表现一侧面部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多因感受风寒,或肝胃郁火,或阴虚火旺,上攻于面所致。现代医学称三叉神经痛。

一、上颌疼痛: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上颌部阵发性剧痛。为三叉神经第二支痛。

【处方】患侧:四白、颧髎、巨髎、合谷、内庭

【功用】疏风散寒,清泻阳明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颧髎、合谷穴加电针,连续波,快频率。通电30-60分钟,以增强疗效。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四白、巨髎、颧髎以疏风清热;针合谷,为循经远取法,以清泻阳明,针内庭为循经远取法,以清泻阳明邪热。

二、框上痛:也就是额骨出现阵发性剧痛。也就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痛。

【处方】患侧:攒竹、阳白、鱼腰、合谷、内庭

【功用】疏风清热,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攒竹、合谷穴加电针,连续波,快频率。通电30-60分钟,以增强疗效。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攒竹、阳白、鱼腰以疏泄额部经气;针合谷、内庭以其方法同上述操作。

三、下颌痛:也就是下颌部出现阵发性剧痛。为三叉神经第三支痛。

【处方】患侧:下关、颊车、夹承浆、合谷、内庭

【功用】清热疏风通络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下关、合谷穴加电针,连续波,快频率。通电30-60分钟,以增强疗效。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下关、颊车、夹承浆以疏风清热通络;针合谷、内庭方法同上颌痛。

中风的针灸治疗

【概述】

中风是指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伴有昏迷、失语等,主要是因为心、肝、脾、肾失调,风、火、痰为患,致风痰流窜经络,气血阻滞不通,或风痰蒙蔽神明所致,现代医学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

中风分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者神志昏迷等,中经络者神志清醒,多为半身不遂,口歪,吞咽困难,言语不利等。

【治疗】

一、半身不遂

[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丰隆、绝骨

[功用]调和气血,疏通经脉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法。可配合电针疗法,连续波,慢频率,通电30分钟,以增强疗效。

可以配合头针疗法,取对侧顶叶前斜线,沿皮平刺,快速捻转,加电针,连续波,快频率,通电30-60分钟。令患者被动(主动)活动患肢,每日治疗一次。

二、言语艰涩或失语

[取穴]哑门、廉泉、通里、丰隆

[功用]通络开窍利机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哑门开窍利舌,针廉泉以利舌窍,针通里以通络利舌,针丰隆以豁痰通络。

三、吞咽困难

[取穴]廉泉、天突、膻中、内关、照海

[功用]理气通络,开关利机

[操作]常规操作,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廉泉以利舌开窍,针天突以理气开窍,针膻中以理气降逆,针内关以宽胸理气,针照海以滋肾阴,利舌窍。

四、昏迷不省人事

(一)属实证者

[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

[功用]豁痰熄风,开窍醒神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

[方义]针水沟穴以醒神开窍,针十二井穴以醒神开窍启闭,针丰隆穴以豁痰开窍,针太冲穴以平肝熄风。

(二)属虚证者

[取穴]神阙、关元

[功用]回阳救逆

[操作]神阙大艾柱隔盐灸;关元大艾柱隔姜灸。

肥胖病的针灸方法

肥胖是指除肌肉发达、蛋白质增多、水钠储留外,因进食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多于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体内,使体重超过正常体重20%者。衡量肥胖有两种计算方法:1、实际体重比标准体重大于20%;2、体重指数大于24。

【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进食过多,运动不足,家族遗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辩证】

气虚型:除肥胖外,兼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出,舌淡苔白,脉沉细。

痰湿型:胸闷气喘,喉中有痰,倦怠乏力,舌淡苔白厚,脉滑。

【治疗】

体针:

气虚型:

从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梁门穴 、足三里、合谷穴、曲池穴、气海穴中,每次交替选取2-4穴,用补法,也可艾灸或温针灸,有健脾补气作用,每天一次。

痰湿型:

从足三里、丰隆穴、三阴交、阴陵泉、内关穴、尺泽穴、太渊穴中,每次交替选取2-4穴,用平补平泻法,能健脾祛湿化痰,每天一次。

耳针:

取肾、脾、口、胃、肺、内分泌、咽喉,耳珠埋压法。在每次进餐前30分钟,或有饥饿感时,按压1-2分钟,可减轻饥饿感和食量。

控制饮食有助于减轻体重,成人进食热量应控制在1200卡/日。感觉饥饿可以增加蔬菜或水果量。

眩晕的针灸治疗

眩晕,也就是头眩眼花。常见于现代医学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耳源性眩晕等。

一、气血不足型:

【病因病机】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气血亏虚,不能上充脑髓所致。

【临床症状】兼见面色恍白,神疲,心悸,失眠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处方】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功用】健脾胃,益气血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补法配合温和灸法。

【方义】针百会以升清阳之气,针气海以补元气,针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胃,资气血生化之源。气海、足三里穴加温和灸,以增强益气健脾胃的功能;针灸脾俞穴以健脾益气血。

二、肝阳上亢型:

【病因病机】多因忧思郁怒,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

【临床症状】眩晕兼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太溪、行间

【功用】滋阴潜阳

【操作】常规操作。针或补或泻。针风池,捻转泻法;针肝俞、肾俞,捻转补法;针太溪,捻转补法;针行间,捻转泻法。

【方义】针风池,以清泻肝胆上亢之阳,针肝俞、肾俞以滋补肝肾之阴,针太溪以滋补肾阴,针行间,以清泻肝阳。

三、痰湿中阻型

【病因病机】素体湿盛,或过食厚味,聚湿成痰,上蒙清阳所致。

【临床症状】眩晕,胸痹,恶心,呕吐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处方】头维、内关、中脘、丰隆、脾俞

【功用】宽胸理气,化湿祛痰

【操作】常规操作。针丰隆,捻转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头维以清头目;针内关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针中脘以健脾胃,化湿浊;针丰隆以除湿化痰,针脾俞以健脾化湿。

头痛的针灸治疗

以头痛为主症者多于风邪袭络,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或外风血瘀所致。现代医学常见于高血压、偏头痛、神经功能性头痛等。

一、风邪袭络

表现为阵发性发作,如锥如刺,分为前头痛、侧头痛、后头痛和巅顶痛。

1、前头痛(属阳明头痛)

【处方】头维、上星、印堂、合谷、内庭

【功用】逐风通络

【操作】常规操作,针用泻法。

【方义】针头维、上星、印堂为近部取穴,针合谷、内庭为循经远取,以达疏通经络,通则不痛的目的。

2、侧头痛(属少阳头痛)

【处方】风池、率谷、太阳、外关、侠溪

【功用】疏风通络,疏泄少阳经气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

【方义】近部针风池、率谷、太阳以疏风通络;循经远取外关、侠溪以疏泄少阳经气。

3、后头痛(属太阳头痛)

【处方】后顶、天柱、昆仑

【功用】疏泄太阳经气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

【方义】近部针后顶、天柱即疏通后头部经气;循经远取昆仑以疏泄太阳经气。

4、巅顶痛(属厥阴头痛)

【处方】百会、通天、太冲、至阴

【功用】疏泄厥阴经气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

【方义】近部针百会、通天以疏散头顶部邪气;循经远取太冲、至阴以疏泄厥阴和巅顶部经气。

二、肝阳上亢型

临床表现以头顶、头侧为重,兼目眩、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百会、悬颅、风池、侠溪、行间

【功用】平肝潜阳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泻法。

【方义】近部针百会、悬颅、风池以疏泄上逆风阳;循经远取侠溪、行间以疏泄肝胆经气。

三、气血亏虚型

临床表现痛势较缓,头目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累后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处方】百会、气海、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

【功用】调补气血

【操作】常规操作,捻转补法,配合温和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方义】针百会以升清阳;针灸气海穴以补元气;针灸足三里穴以补脾胃,益气血生化之源;针灸肝俞、脾俞、肾俞以补益肝脾肾阴精。

戒烟的针灸方法

吸烟危害健康,可引起多种疾病。吸烟不仅于己有害,也危害他人健康,因此提倡戒烟。

【耳针】神门,口,肺,内分泌,气管,垂前。耳珠埋压法,出现烟瘾时,按压耳珠,每次1-2分钟。

吸烟者治疗后自觉口苦,吸烟乏味,兴趣下降,减少吸烟甚至戒烟。

【体针】因戒烟而觉口淡乏味,纳差,恶心,流涎,肌肉无力,精神不集中等戒断综合征。可取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用泻法。

戒毒的针灸方法

吸毒严重危害健康,但吸毒后有一种欣快感,上瘾则难以戒断。强行戒断后,则患者精神萎靡,全身无力,口流涎沫,不思饮食,汗出流泪,坐卧不安,不可自主,痛苦不可言状,甚至有生不如死的感觉。针灸能安神、宽胸、理气、化痰、解瘾,可减轻或消除上述症状。

【耳针】神门、肾、口、外鼻、脾、肺、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先用毫针强刺激,并留针1-2小时。病人自觉不适时,再捻转提插;病人安静后改用耳珠埋压法。

【体针】水沟,承浆,合谷,内关,尺泽,足三里,丰隆。用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1-2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