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拜都莲:秋日寻色
秋日寻色
文/拜都莲
周末,驱车几十里,所谓探秋寻色。传闻果然只是传闻,所谓银杏林充其量只有小户人家的果园那么大,分列道路两旁,坐在急驶的车里观赏,两秒就可穿越银杏林。
我有些失望,然而还是下车在林中徘徊了好久。
对于爱秋的人来说,一棵树就足够了,对于古人而言,一叶知秋。
而我,是一个伪爱秋者,我所渴求的是漫山遍野的秋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那种秋色。
有时候想想,伪的反而比真的更像真的,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
同事们都说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殊不知,我的生存意志最薄弱,抑郁与厌生双重作用下的消沉,像一团专属于我的乌云,无论我行走哪里,人群还是独处,田野还是室内,它都与我不离不弃,时不时地还降下一些雨雪来“滋润滋润”我的身心。
每一个与我相处过的人都说,你多么热爱生活!生活的多么充实!
然而,生活也像极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也许基于此,我才特别感激于我的老公,感激他能体察我的煎熬,每每得了空闲,便带我找寻生活的阳光,暂时驱散那专属于我的乌云。
我有许多的同事,她们性格各异,然而却有共同的乐观,开朗,包容等共性,每每看她们嘻嘻哈哈聚在一起,我都特羡慕,然而自己缺融不进去,仿佛是阴云与阳光不能并存于天空一般。我只好走开,找寻属于自己的天空。
白天不懂夜的黑,每次读它,我都会觉的,那是一种带伤的感悟。
出了银杏林,看到有农妇在山药田里劳作,红格子工作服,金黄的连绵起伏的山药架,如此和谐而惊艳地横亘眼前,怎能不停车逗留。
再停车时,已是古镇集市了。
有时候,不得不说,文字比生活更具感染力。
当我看到宣传牌子上的古镇二字时,我是哑然失笑了的。倘不是熟悉,我可能会想象出更为诗意的画面,甚至是古装剧的画面,然而这个村镇实在是新的不能再新了。宽阔平坦的街面,即便城市见了它,也不得不低头,汗颜。街道两旁是统一的两层楼建筑,家家都是铺面,铺面的招牌是统一制式,那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然而我很怀疑那其实就是普通的农户家庭,并无生意可经营。或者未来子孙后代会凭着这点地利之势经商也未可知。反正现在就是个招牌动作。不光大街上少有人行走,连商铺的门十有八九都是关闭的。以至于我怀疑这些店家或者是因为无法承受街面上的冷清,而仍然生活在老宅老村落里的。
每次路过此地,我都会想起美国西部片中那荒凉之地建起的集镇,牛仔出场时,街铺关门闭户,寂静至极。
然而仔细想想,又觉得自己肤浅了!历史传承,文化习俗,乡风民情,岂是以僻静繁华为标准衡量的?
也许,要体会古镇之古,还得融入民众,走进他们的生活。
集市最吸引人的,总是摊贩们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然而我最喜欢看的,却是赶集的人们。
卖菊花的摊位钱无人问价,冷冷清清,只有蜜蜂发出的嘤嘤嗡嗡。
一只黑狗站在肉摊前久久不肯离去,却也没有越轨之举。像极了这世间为欲念而苟活于世的人,不可得,又不肯离去。
一妇人牵着一小孩来赶集,小孩胳膊上绑着一根线,气球在他头顶随行。走过棉花糖摊位前,小孩踟躇不挪步,妇人便生拽着这嘴上流着哈喇子的,我实在看不出是个小男孩还是小女孩的孩子往前走。待她们离去,被惹笑了的我突然想哭。我也曾如此生拽着孩子的胳膊远离他喜欢的物件。我们其实也一直被命运之手生硬地拽着一路前行,遇到心爱的人或物件儿,我们倍觉身不由己的悲哀。
迎面,一老头开一辆三轮车载着老伴来赶集。此情此景,除了温情,幸福,我再想不到别的词语。我的父母未能老来相伴,母亲的余生是孤独的,而这一点,是在母亲过世后,我才意识到的。惭愧的同时,便感慨天下能相扶到老的夫妻,都是幸福的。只可惜有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整日里吵吵闹闹,真是作孽啊。
我喜欢乡村集市,乡村集市的可爱之处,在于它的开放,任何人都可以为商,任何座驾都可随行,不像城里的商场或者步行街。我喜欢在阳光的沐浴下游走集市的惬意。没人问你要什么,你也不必为不买东西而感到不好意思。偶尔,有农人晾晒的五谷堆积在旁,或者怕麻烦的,仍旧铺晒在地,我今日赶集,就遇到了这一幕,不知谁家晒的红高粱铺满地面,就像一张生动的红地毯。走在上面,幸福感倍增。
一老农席地而坐,兜售他的农副产品。他的商品很简单,一塑料袋大蒜,一蛇皮袋辣子。
因为小姑娘中午还要赶舞蹈班,不得已,在吃了一碗面皮,一份饸烙之后,我们只能匆匆离开这乡间集市。
出得市场,看到一对赶集累了的老夫妇,坐在路旁休息。也或者,他们是在等同行的村人赶完集一起回家。
古镇,或许,古在骨子里,一个过路人,又如何能看得到。
秋日里,多出去走走,多收集些阳光,只为寒冬里那温暖的回忆。
作者简介:拜都莲,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人,1974年生,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剪纸、摄影,文字。在文字中回味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生命,将生命累积成文字,以文字承载生命,愿不负生活不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