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金镜录:一段盛唐故事,揭示出什么样的副手不会被上司讨厌
唐玄宗时期有个大臣叫卢怀慎,平素为官清廉自守,从不做蝇营狗苟的勾当,也不刻意经营资产,因两袖清风和政绩卓著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升黄门监(即侍中),并兼任吏部尚书,卢怀慎也一直保持着廉洁自守的高贵品质,即使这样每月所得俸银,也不能完全用于自己家庭开支,偶尔还要接济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直接导致了作为卿相家人的妻子儿女有时也要饱受饥寒之苦。
从这一点来看,卢怀慎首先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当然,除了高贵品质外,他还是个能臣干吏。
大唐开元二年的时候,这一年皇子薛王的舅父王仙童,因为平素嚣张跋扈,欺男霸女的行径招致民怨沸腾,被御史狠狠参奏了一本,薛王等皇子向皇帝求情,希望能够从宽发落。唐玄宗收到奏本后,立即下令中书、门下等有关部门进行调查,负责调查的主要官员 恰恰就是时任黄门监的卢怀慎和时任中书令的姚崇,他二人经过详细探查,认为王仙童罪证确凿,不容辩驳,御史的弹劾是正确的,没有问题,建议皇帝不要对王仙童宽宥,相反应依法处理,才能明辨法理,昭正人心。玄宗皇帝听闻这番奏对后,着令依法结案,不得偏私。这一番大案办理下来后,皇亲国戚的嚣张气焰顿时收敛很多,卢怀慎也声名大振。
这是他为政的一个例证,从办理王仙童的案件中可以看出陆怀慎是个情怀有抱负有能力有风骨的循吏,是个有本事的人。
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被当时尚未昏聩的玄宗皇帝任命为宰相之一,他的直接领导是姚崇。上任不久后,遇到一件事,这件事被史书加以详细记载,并成为他屡受诟病的素材。有一天姚崇的儿子去世,老姚同志就向皇帝告假处理儿子的丧事去了。这一告假就是十天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政务繁杂,公文堆积如山,卢怀慎同志对此的处理态度是暂不处理,等老姚回来再决定如何批复。政务拖沓导致百官很有怨言,卢怀慎见此主动向唐玄宗请罪认错。不料听了卢怀慎的汇报后,玄宗皇帝并未有任何愠色厉语,相反说了一句颇有反讽意味的话“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这就是皇帝的答复,很有意思不是?如何解读呢。我想既有对姚崇作为宰相才干的肯定,对卢怀慎人望品德的肯定,有对卢怀慎处理政务拖沓的不满,或许也有挑明了老卢你就是个副职,是为了压住朝中雅俗清浊的貔貅,别太当回事的意味。
副职难道就不能做出成绩?副职难道就必须事事以正职意见为马首?
或许不是,但也要充分考虑到的顶级上司的好恶,老卢或许活明白了,知道姚崇的政治才干,知道姚崇的性格,也知道皇帝的信任度在哪儿,所以没有过多的揽权。
所以等姚崇处理完家事后,面对堆积如山的案牍公文,很快就处理完毕,看着自己的口言笔判,效率如此之高,老姚不禁有点飘飘然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了。于是面有得色问身边的人:“作为宰相,我可比何人?”
左右回答:不知道。
姚崇:……,呃!能不能比得上古代的管仲,晏子?
左右道:恐怕不能,管仲晏子做宰相,设立法度即使不能流传千古,起码在身后还能影响一段时间,老姚你随时变更自己的政令,这一点不行,真不行。
姚崇:……!
左右:不过你也别生气,你虽然比不上管仲晏子,但起码你是个救时宰相。
姚崇:救时宰相?那也蛮好的,是吧。
左右:……
这就是卢怀慎的顶头上司,姚崇,救时宰相或许真是他的终极评语。
或许卢怀慎不仅仅是个道德高尚、有能力有风骨的人,更是一个聪明人。面对姚崇这样的政治强人,卢怀慎知道自己的短板,知道自己政治才干不及姚崇,于是很多事情就直接推给了姚崇,这就导致了当时人对他的恶评“伴食宰相”。
后世不是没有人读懂卢怀慎,或许第一个看透这一点,并能指出卢怀慎这人很了不起的是司马光。
他在《资治通鉴》中用了一大段话来论证,卢怀慎是和鲍叔牙、曹参一样的人。并指出卢怀慎和姚崇一起同心勠力,辅佐唐玄宗实现开元美政,并且不贪功不诿过,主动将美誉让给姚崇,对待姚崇的才干就像自己拥有一样,赞赏,这样的人是个了不起的君子。
我们仔细品读司马光这段评语,可以体会司马光的良苦用心。对于浸淫儒家文化数十年的硕儒,对于在北宋官场浮沉数十载的臣子,对于眼见耳闻深受北宋党政之苦的高级官员。他在点评卢怀慎式的官员时,会不由自主的倾注自己的道德评价,会把儒家学说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加以宣传渲染。从儒家士大夫的情怀角度出发,提倡臣子间应该彼此帮忙相互补台,而不是互相拆台攻讦,以和谐共处、一团和气的官场文化,是有利于推进实现士大夫心中念念不忘“三王时代”的先王美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