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五史》名句大全

简介: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

序号 :书名 作者 今本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后汉书 南朝·范晔 120

4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宋书 梁·沈约 100

7南齐书 梁·萧子显 59

8梁书 唐·姚思廉 56

9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隋书 唐·魏徵等 85

14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 210

24明史清·张廷玉、万斯同等 332

注:排名不分先后

目录:

1《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一《史记》

2《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三国志》

3《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三《汉书》

4《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四《后汉书》

5《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五《明史》

6《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六《宋史》

7《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七《晋书》

8《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八《逸周书》

9《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九《新唐书》

10《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旧唐书》

11《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一《元史》

12《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二《隋书》

13《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三《宋书》

14《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四《周书》

15《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五《魏书》

16《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六《新五代史》

17《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七《梁书》

18《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八《南齐书》

19《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九《北齐书》

20《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金史》

21《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一《陈书》

22《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二《旧五代史》

23《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三《北史》

24《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四《辽史》

25《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五《南史》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一《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2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4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

5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

6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7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史记·日者列传》

8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

9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史记·太史公自序》

10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1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2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史记·滑稽列传》

13故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史记·七十列传·李斯列传》

14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记·苏秦列传》

15 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6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

17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8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

19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史记·商君列传》

20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

22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史记·苏秦列传》

23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24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史记·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

25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史记·楚元王世家》

26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史记·秦始皇本纪》

27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史记·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

28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9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

30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史记·五帝本纪》

31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

3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33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史记·五帝本纪》

34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史记·外戚世家》

35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36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3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3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49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40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史记·赵世家》

41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史记·淮阴侯列传》

42鉴於水者见面之容,鉴於人者知吉与凶——《史记·七十列传·范睢蔡泽列传》

43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

44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45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史记·秦本纪》

46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史记·淮阴侯列传》

47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史记·高祖本纪》

48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史记·乐书》

49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史记·赵世家》

50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51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史记·汲郑列传》

52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史记·日者列传》

5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哙亲也——《史记·管晏列传》

5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55重足而立,侧目而视。——《史记·汲郑列传》

56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

57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史记·货殖列传》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1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3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4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5福来有由,祸来有渐。——《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6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7用兵之道,先胜后战。——《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8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9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三《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传·东方朔传》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列传·左周黄列传》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汉书·本纪·皇后纪上》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列传·马援列传》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汉书·志·礼乐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列传·冯岑贾列传》

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后汉书·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后汉书·列传·酷吏列传》

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而高,其崩必疾也。——《后汉书·列传·方术列传上》

狗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后汉书·列传·宦者列传》

兵久则力屈,人悉则变生。——《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后汉书·列传·荀韩钟陈列传》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传·高五王传》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传·司马迁传》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汉书·纪·武帝纪》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传·郦陆朱刘叔孙传》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汉书·传·叙传上》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汉书·传·董仲舒传》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纪·元帝纪》

丈夫不能再辱。——《汉书·传·李广苏建传》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汉书·传·董仲舒传》

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汉书·传·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汉书·传·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汉书·传·景十三王传》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书·传·东方朔传》

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后汉书·列传·列女传》

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后汉书·列传·列女传》

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后汉书·列传·陈王列传》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后汉书·列传·吴盖陈臧列传》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后汉书·列传·文苑列传下》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汉书·传·司马迁传》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列传·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专胜者未必克,挟疑者未必败。——《后汉书·列传·乌桓鲜卑列传》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四《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时不可留,众不可逆。——《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列传·左周黄列传》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汉书·本纪·皇后纪上》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列传·马援列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列传·冯岑贾列传》

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后汉书·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后汉书·列传·酷吏列传》

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而高,其崩必疾也。——《后汉书·列传·方术列传上》

狗马饰雕文,土木被缇绣。——《后汉书·列传·宦者列传》

兵久则力屈,人悉则变生。——《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列传·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生而富者骄,生而贵者傲。——《后汉书·列传·崔骃列传》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上》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后汉书·列传·荀韩钟陈列传》

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后汉书·列传·列女传》

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后汉书·列传·列女传》

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后汉书·列传·陈王列传》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列传·第五钟离宋寒列传》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后汉书·列传·吴盖陈臧列传》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后汉书·列传·文苑列传下》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列传·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专胜者未必克,挟疑者未必败。——《后汉书·列传·乌桓鲜卑列传》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

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后汉书·列传·逸民列传》

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五《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明史·列传·卷四十九》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明史·列传·卷四十九》

一时宠利有尽,千秋青史难欺。——《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三》

高筑墙,广积粮——《明史·列传·卷二十四》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列传·卷二十四》

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明史·本纪·卷三》

君子不以冥冥堕行。——《明史·列传·卷三十七》

幸灾不仁,乘危不武——《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人有所不忍,而后能及其所忍;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明史·列传·卷一百零四》

生则尽力,死则死耳!——《明史·列传·卷二十》

枉己者不能直人,忘亲者不能忠君。——《明史·列传·卷六十七》

克城以武,戡乱以仁。——《明史·本纪·卷一》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六《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宋史·列传·卷九十七》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宋史·志·卷五十二》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列传·卷八十六》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七》

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宋史·本纪·卷三》

朕以天下为忧,岂直一 方耶?——《宋史·本纪·卷六》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七《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晋书·帝纪·第三章》

饥则附人, 饱便高飏——《晋书·载记·第二十三章》

喜怒不形于色。——《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晋书·列传·第八章》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掷地,当作金石声——《晋书·列传·第二十六章》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晋书·列传·第六章》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

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晋书·列传·第五十七章》

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 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晋书·载记·第十四章》

杜渐防萌,慎之在始。——《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

不自贵于物而物宗焉,不自重于人而人敬焉。——《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晋书·列传·第六章》

非得贤之难,用 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一轨九州,同风天下——《晋书·载记·第十三章》

欲安时兴化,不先富而教之,其道无由。——《晋书·列传·第三章》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帝纪·第一章》

未知鹿死谁手——《晋书·载记·第五章》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晋书·列传·第八章》

貂不足,狗尾续。——《晋书·列传·第二十九章》

穷猿投林,岂暇择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列传·第十九章》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晋书·列传·第四十九章》

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晋书·列传·第十七章》

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晋书·帝纪·第一章》

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晋书·帝纪·第六章》

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晋书·列传·第三章》

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八《逸周书》

《逸周书》,原名《周书》,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为此书主要篇章出自战国人之手。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逸周书·卷三·文传解》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卷六·谥法解》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九《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二》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八》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一》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二》

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新唐书·列传·卷八十五》

史有三长:才、学、识。——《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七》

行有素履,事有成迹,一人之毁未必可信,积年之行不应顿亏。——《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列传·卷三十六》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三》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运筹千里,勇冠三军——《旧唐书·列传·卷三》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当局称迷,傍观见审——《旧唐书·列传·卷五十二》

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旧唐书·本纪·卷七》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一《元史》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当言而不言,尔之责也;言而不听,我之咎也。——《元史·列传·卷六》

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元史·列传·卷二》

以我之镇静,御彼之猖狂——《元史·列传·卷五十五》

用人之道,又当以心术为本也。——《元史·列传·卷六十八》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元史·列传·卷五十六》

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元史·列传·卷四十四》

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列传·卷四十四》

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元史·列传·卷五十》

臣下之劝劳灼见,生民之疾苦周知。——《元史·列传·卷一》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元史·列传·卷五十五》

长者梢,深者底。——《元史·列传·卷二》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二《隋书》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隋书·列传·卷十一》

知文德武功,盖因时而并用——《隋书·列传·卷三十二》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列传·卷三》

明者防于无形,治者制其未乱——《隋书·列传·卷四》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帝纪·卷二》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隋书·帝纪·卷二》

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隋书·帝纪·卷三》

古之君子,使人必报之。——《隋书·志·卷二》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 乐好恶之情。——《隋书·志·卷二十九》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列传·卷七》

书无不可读者!——《隋书·列传·卷四十一》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三《宋书》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选贤于野,则治身业弘;求士子朝,则饰智风起。——《宋书·列传·卷五十五》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罚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列传·卷七十三》

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绝波之鳞,宕流则枯。——《宋书·列传·卷七十》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四《周书》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书。

王者之宰民也,莫不同四海,一远近, 为父母而子之。——《周书·本纪·卷四》

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周书·列传·卷十四》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兵务 神速,事贵合机。——《周书·列传·卷二十五》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列传·卷四十五》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逸周书·卷三·文传解》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逸周书·卷九·芮良夫解》

帝王之道,以宽仁为大。——《周书·本纪·卷四》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卷六·谥法解》

穷兵极武,仁者不为。——《周书·列传·卷二十七》

政之于民,过急则 刻薄,伤缓则弛慢。——《周书·列传·卷四十五》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五《魏书》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魏书·列传·卷八十九》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列传·卷五十三》

夫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列传·卷五十》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 一隅独未照。——《魏书·列传·卷四十四》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六《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习见善则安于为 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九》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七《梁书》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爱之如父母, 仰之如日月,敬之如鬼神,畏之如雷霆——《梁书·列传·卷三十八》

以言取士,士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梁书·本纪·卷一》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梁书·本纪·卷三》

圆行方止,器之异也;金刚水柔,性之 别也。——《梁书·列传·卷二十一》

善御性者,不违金水之质;善为器者,不易方圆之用。——《梁书·列传·卷二十一》

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梁书·列传·卷五十》

股肱体合,则四海和平;上下猜贰,则封疆幅裂。——《梁书·列传·卷五十六》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列传·卷五十三》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列传·卷五十》

一生之内, 当无愧古人。——《梁书·列传·卷二十九》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八《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编草结庵,不违凉暑。——《南齐书·列传·卷四十》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十九《北齐书》

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无句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金史》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人之聪明,多失于浮炫——《金史·列传·卷三十三》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列传·卷三十七》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本纪·卷四》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一《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兵家称客主异势,客贵速战,主贵持重。——《陈书·列传·卷二十五》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列传·卷二十四》

古者春夏二气,不决重罪。——《陈书·本纪·卷三》

举善从谏,在上之明规; 进贤谒言,为臣之令范。——《陈书·本纪·卷五》

不 爱其亲,岂能及物?——《陈书·列传·卷十三》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二《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二》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三《北史》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国之宝器,其在得贤。——《北史·列传·卷五十一》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四《辽史》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列传·卷三十四》

《二十四史名句大典》之二十五《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非臣不乱,非臣不平。——《南史·列传·卷十八》

至道深微,惟人是弘——《南史·本纪·卷四》

前哲以善人爲宝,不以珠玉爲宝——《南史·列传·卷十三》

物各为主,无所责也。——《南史·列传·卷十六》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本纪·卷一》

理贵有中,不必过厚——《南史·列传·卷十八》

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南史·列传·卷十九》

归师勿遏,古人畏之,死地兵不可轻 也。——《南史·列传·卷二十五》

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爲常——《南史·列传·卷三十二》

王者不言有无,诸侯不说多少,食禄之 家,不与百姓争利。——《南史·列传·卷三十三》

人生何事须聚畜,一身之 外亦复何须。——《南史·列传·卷三十三》

人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南史·列传·卷三十九》

奢侈者鲜有不败——《南史·列传·卷四十五》

举大事必有所资——《南史·列传·卷五十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