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文学 ▎小说一角 河北实力作家李连君新作《上轮》
作者简介
李连君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副秘书长,《京津冀文学》总编,荣获2015年河北省“草根小说家”称号,专著《地老天荒》荣获河北省第三届民间文艺奖。合作主编《妈祖佑护的村庄》《谈天说海话仙乡》《新曹妃的故事》《河豚之乡曹妃甸》《海神盐母》《为梦而歌》《桃萄水镇故事多》《海韵》《曹妃甸女神传说系列连环画》《放歌曹妃甸》等多部书籍。作品多发《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苍生》《唐山文学》等。
上 轮
李连君
北方的寒冬,一片萧杀。
黄昏下的农村,早已没有了袅袅炊烟。过去烧柴做饭、燃煤取暖,逐以柴改气、煤改电所代替,传统渐行渐远,新生代活泼而来。
小村一角,踱着脚的一对小夫妻,在屋里嘴里唏哈着,脸上的微笑有些僵硬。刚上幼儿园的小孙子围着锅台左看看右看看,问爷爷:“这是干什么用的?”
爷爷满是喜欢,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解释着:“从这里烧火,火热才能把锅里的饭菜做熟。”
小孙子追问:“烟呢?”
爷爷的笑,由心而生,比划着说:“从这里烧火,烟先进炕,烟把炕烧热,再顺着外边的烟筒飞上天。”
小孙子还是没听懂,问:“那现在的炕为什么是凉的?”
屋里,即使身着羽绒服,也让人感到骨凉。小夫妻没有更多耐心,霸道地截断孩子的话题。
墙角旁,电暖气的样子不是很粗糙,其功能和作用更是未知。
半百有余的父母是农民,节俭是他们典型的性格。
春天,为了节省燃气,做一顿饭至少吃上三天。夏天,反复吃剩的米饭馊了也割舍不得扔掉,过几次凉水,还是吃进肚里。秋天,收割完庄稼,捡到不剩一颗粮食,还要把周边的老鼠洞挖一遍。冬天,除了春节和正月十五这两天打开电暖气,让很少回到家的孩子不挨冻,电暖气在采暖期似乎只是一个摆设。
这个冬天,奶奶上轮到父母家,小夫妻例行公事般来看望他们。但父母家中的冷,刚进屋就开始盘算着是否缩短探访时间。
临出门,趁媳妇不注意,儿子快速塞给了父亲一个卷得小的不能再小的百元钞,小声说:“今年冬天冷,开开电暖气,别冻着奶奶呀!”
父亲心里一热,眼睛红了。
儿子走得坚定,但不愿回望门前的父亲,因为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却是自己不远的将来。
在艰辛中,上一辈将众多子女养育成人,分家另过。岁月如秋扫叶,白天和黑夜同速,随着年轮的不断放大,自顾自地悄然划落。可知的未来中,陪伴此刻便是唯一,养儿防老,时值关键期。
上轮,是北方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风俗。
中年以后的子女,几经复议,按约期责任,开始往返村中的家,轮流膳养老人,通常是一个单元家庭一周或一个月。而当父母之中有人先逝,独剩自身时,所为的家,即失去原有的意义。
天各一方的子女,复议其约,以小家为中心,单独承养老人,还是采用轮流膳养,只不过周期大多以整月为计。
于情于理,老人和子女都知道这种做法的苦涩,却又显得那么无奈,更是无力回天。
简衣缩食的农村生活,父辈练就了一身刚强的同时,面对苦难,怀着对美好生活不变的向往,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用“未来想穿皮鞋还是穿草鞋”来引导自己的子女。
少年不知愁滋味。少数子女上完大学跃过龙门,改变着人生轨迹,而大多数子女却在农村延续着子承父业的生活。
留在城里的年轻人只有少数能够自食自力,而更多的同龄人因一路打拚,依旧蚕食着父辈一生的积蓄,挣扎而生。
留在农村“穿草鞋”的年轻人,因三观的变化,大都弃乡、选择了城镇,其父辈因财富不济,还要在农闲时躬身打工,为子女分担房贷。
冬夜,父亲便来到西屋,为其母亲多加一层被子,总是重复着一句话:“别冻着。”
“别无所求,只愿平安。”体衰的老人在有人说话时,每每竖起不太灵敏的耳朵,努力听着谈论的话题,捕捉着她所关心的人和事。有时会絮道,问东问西,关注着粮食和孩子们的成长。
冬夜,母亲将百元钞票藏好,便来到西屋,在临睡前为婆母加满一杯热水,总是重复着一句话:“有事您吱声。”
“别无所求,吃口饭就行。”年迈的老人会很在意每个人的态度与情绪。你若开心,她便心宽,想着不给子女添麻烦,即使自己身体不舒服,也会尽量装做若无其事。如遇子女不开心,她会责怪自己不争气。
冬暖,应该是每一个人最朴素的愿望,但大多数农村人轻易不会因电费的高昂而有更多的奢望。他们的任性有其坚韧的理由:冬天会很快过去,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焦虑,而焦虑中又大多以生活美好不同、工作以自我中心的得失为主,不知不觉里,忽视着原本最基础的亲情和血脉。
“不要钱,有钱也花不出。”富家的子女为了所谓的事业,奔波在各种应酬的忙乱中,常常甩下一把钱,让独自家中的老人,多买好吃的、好穿的。
有时,解决问题的路有千条,人们却对错误的选择心领神会,更不愿意为约定俗成分享阳光、承担风险。比如,各地相应养老机构的开放。
“能凑和就凑和,别管我。”日子拮据的子女在奔波生活里,口熬肚攒,将省下的每一分钱,无私地留给自己的孩子。清贫中,吃着粗茶淡饭,这些老人仍是那么豁达。
晚辈的思想总是领先一步,偶尔探望时带来的信息,总能让人目瞪口呆。小夫妻将婆母给孩子的百元钞收好,儿媳轻轻说:“我们老时,首选养老院。”
听者有意,婆母亲脸上的笑微微一掠,父亲心却一沉。
儿孙满堂,八养老院,天下之大讳。明知是好的去处,仍危于人言,舍弃了开明,将更重的违心留存下来。
每个人的贪祟都应该是陷井,时光早给每个人洒盖着一层层厚土。人,只是在欲望互换中食古不化。
其实,用心一捋,余生作业很多,答案已知。